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0期 教會有性別嗎?——她的教會?他的教會? |
|
|
厝邊頭尾 |
社區事工的合縱連橫──以竹山社區重建關懷站為例 |
|
關鍵字: |
作者/蔡南信
(長老教會傳道師,現為竹山社區重建關懷站主任)
|
|
|
二十餘年前,在國家意識、黨政意識的夾縫中,社區意識開始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萌芽。歷經社會運動的洗禮以及社會服務的發展,部分對鄉土充滿關愛心懷的人民開始由宏觀巨視之社會改革、政策推動,轉而微觀注視社區之重建營造,期許經營出有具有人文風俗特色的生活環境。畢竟社區是每個人生活最密切的地方,除非有人足不出戶,情願過與世隔絕的日子。 回顧過去社區發展下的社區組織歷史痕跡,除鄰里等官方政治架構及官方輔導成立的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總體營造外,尚有許多自發性社區組織的產生,且以不同模式出現,如協會、協進會、文教基金會、文史工作室等,這些組織為社區注入活力,活化社會生命力。「社區主義」在台灣民間正蓬勃發展,特別是921地震之後,災區進駐形形色色的團體,包括我們長老教會之社區重建關懷站體系,展開了新的社區運動。 當社區發展如此迅速之時,我們要隨即想到一個課題:教會宣教事工搭上這列車嗎?還是早已下車?或是正順暢駕御著?還是彆手彆腳,施展不順?我想,這是許多關心教會宣教議題的牧長同工心中長久的問號。不可否認的,一個以宣教為導向的教會,必然會涉及社區事工;沒有社區事工的教會,如同少了根筷子,困難夾得食物,宣教的成效堪慮。原來,宣教並非「宣傳基督教」,而是「宣揚真理」、「見證上帝是愛」,社區事工實為宣教的代名詞之一。1 當今絕大多數教會宣稱,在規畫年度事工時,已將社區事工涵括在教會整體事工中。夏季學校、母親節活動、聖誕晚會,都被設計成社區事工。其實這是個好現象,藉由節慶的活動與社區有很好的互動。但如果再進一步察驗,那些所謂「社區事工」中,有多少是站在社區居民的觀點、以社區的需求為考量所設計的事工?有多少曾邀請地方人士參與討論、共同執行?如果沒有這些「動作」,那麼這些「社區事工」頂多只能稱為「期待社區居民來參加的教會事工」。2然而從關懷站事工推展之經驗得知,傾聽居民的聲音,了解百姓的需要,才是所有社區事工的原動力。 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來衡量大多數教會所設計的社區事工,可稱之為「四不像」。探討其原因,一是教會對社區事工的「主控權」太過戀眷,不太放心讓有心改造社區之地方人士參與事工設計,甚至也不曾參考他們的意見。這種民意基礎薄弱的社區活動,如果不是聖靈大大的動工,難以得到社區居民踴躍的參與及熱烈的迴響。第二個促使社區事工扭曲的原因,是將能爭取多少人進入教會成為事工設計的前題及動機。教會社區事工最受討論的焦點:教會舉辦社區事工是為使未識上帝的人進入上帝的殿。對於這個問題的態度,影響著社區事工內容、方式之考量。「會友增長」是評估社區事工成效的唯一評量嗎?如果教會推動社區事工是為福音的緣故,那寧可將評量放在「有多少靈魂真正在活動中與上帝的愛相遇」。 基於以上兩點分析雖不完整,但多少說出現今教會社區工作的窘境。為此,筆者提出以下三點作為教會推動社區事工時可以考慮的問題:
一、以「社區的一份子」為前題設計事工 當教會以「成為社區的中心」之概念來思考事工時,往往高抬自己,無法放下身段去聽聽居民的需要,瞭解居民的生活型態。但如果以「教會是社區的一份子」之概念來思考事工時,所有的社區服務工作不再是僅於教會內舉辦,而是參與社區本身所規畫的活動,甚至是參與在規畫團隊中。竹山關懷站剛開始為了讓社區居民在最短的時間認識長老教會在當地所設立的新機構,舉辦了多場活動。但這種耗精神、耗人力、耗經費的事工不可能經常辦理。竹山關懷站開始採取新的模式來推展社區事工,亦即幫忙當地既有之社區組織規畫活動、撰寫計畫書、甚至協助執行。這不僅能活化社區,也是完完全全的運用了社區資源。教會並非本身有能力一手辦理所有的活動才進行社區事工,教會可以成為社區的智庫、經驗提供者,與社區居民一同完成屬於自己的活動。如此,教會再也不會與社區築構高牆。
二、以「伙伴關係」為基礎尋求資源 教會事工並不限於教會自身主導的活動,社會的資源如此豐富,教會可將這些資源的提供者視為伙伴關係而彼此合作。社區資源、居民意見的加入能更豐富活動的內容及參與度,教會應該善用。特別在今日整個台灣政治環境大變遷的時刻,政府豐沛的資源,豈能因著行政作業繁雜、核銷過程麻煩等理由敬而遠之?竹山關懷站今年暑期所進行的兒童夏令營就是最佳的實例。為了使更多的兒童參與充實的課程,用了許多時間聯繫各相關單位,得到內政部兒童局的經費補助、三間國小免費提供場地、竹山鎮公所清潔隊提供茶水及垃圾分類筒、竹藝學會協助竹編教學、甚至在營會第三梯次得到麥當勞贊助紅茶。如果教會的門是必須打開的,那麼不僅是教會資源要進入社區,更是社會資源要走入教會。以「伙伴關係」看待教會外可愛的人們,將是習得耶穌的宣教策略。
三、以「道成肉身」為方法宣揚福音 當教會放下身段走入社區,聽聽居民的聲音,看看社區的需要,就會知道為何耶穌是如此喜愛與人民在一起。耶穌滿足了人民肉體的需要,再適時切入心靈層次予以更新變化。竹山關懷站設站初期極注意社區的特色、休閒取向,因此在母親節舉辦了四場健康檢查及五場卡拉ok比賽,得到居民踴躍的參與,並藉此將機構介紹給居民認識。教會在辦理社區事工時,以居民能接受的方式來進行,然後再適時的加以巧思,將好消息介紹給居民。正面呼召接受福音固然可行,但愛的分享也不失是宣揚福音的好管道。這也是關懷站目前正加強的層面。總之,如果上帝國的信息是透過耶穌道成肉身讓世人感受的到,那麼宣揚福音的教會更要道成肉身,住在社區裡面,在社區中分享上帝的愛。如果耶穌是走入人群、提醒並與人民期盼的救恩,那麼這也正是教會從事社區事工的神學依據、事工精神。 教會可以成為社區的中心,但不代表教會必須成為社區的支配者,而是成為社區資源的聯結者。教會的社區事工,可以提供社區有改造更新的可能性,也提供認識上帝的柔性管道,但不表示參與者必然要決志信主。社區事工是撒種的工作,是澆灌的工作,是收成前的預備,也是與社區成為共同體、營造上帝國的工作。竹山關懷站在教會、社區、政府之間成為聯結者,與眾教會一同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與社區一同盼望更新的生活、與政府一同改造台灣島。如此,便能在教會宣教歷史及社區現況中合縱連橫,發展上帝所喜悅的事奉工程。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社區事工的合縱連橫──以竹山社區重建關懷站為例 (第 60 期)
|
|
註: 1.關於社區事工與宣教事工之異同,有許多不同的見解,本文不予討論。
2.本處之教會事工定義為:指針對教會會友所安排設計的事工。以此與針對社區居民(會友也可能住教會所在之社區)所安排設計的事工做一明顯之對象區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