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6期 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教育營與我
關鍵字:
作者/柯淑萍 (現為東海大學東海長青契友)
  感謝神的保守與帶領,賜給我十二位好同工,並且在台東延平的武陵村平安地度過兩個禮拜的時光。

  身為教育營的同工,我覺得是一件很光榮的事。這是我第四次參加,卻是第一次擔任領隊。這或許是神要給我的磨練吧!第一次是參與者的身分,在錦屏村(目前已停辦);第二次是當副領隊,在紅葉村;第三次是同工的身分,在武陵村;而第四次也就是去年的暑假,在武陵村。或許是角色的不同,每一次參加的感覺都不一樣,但是以這一次的感觸和體驗最深。

  五月份召開同工會要選出暑假三村的領隊,其實自己根本沒有想到會再回到武陵村,更沒有預料到會當領隊。還記得當天的景況是:其他兩村的領隊都已經出爐,只剩下武陵村,而今年寒假去過武陵村的同工,除我之外還有兩位;但一位有事不能參加;另外一位選擇到別村。基於領隊的資格最好是以曾經去過該地者為原則,放眼看去只剩下我,當時我也不自覺的舉手說:「好,我可以。」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曾一度後悔過,不知自己當時為什麼會有那股勇氣舉手,是聖靈在我身上做工嗎?現在已沒有後悔的餘地,我能怎麼辦呢?只好把這件事放在禱告中,也感謝那些為我代禱的人,因為你們的代禱,神賜給我一群好同工,讓我能夠勝任愉快。

  7月3日一大早,一群人浩浩蕩蕩從台中出發,經過了六、七個小時的車程,終於抵達目的地——台東。一下車就感受到武陵村當地傳道、居民、青年和小朋友的歡迎,他們的熱情如同一股電流湧入心頭,但是更大的感動是,當地教會對教育營在此地所做的事工的肯定。謝謝他們肯接納我們這一群學生,讓我們有這個福分參與這項服事。

  這兩個禮拜在武陵村的課輔活動,跟往年的課輔比起來,有些許的不一樣:

一、衛生教育:這次的同工群當中,有一位是醫學院的學生,在一次偶然的對話中提到TCMA與教育營,我突發奇想的建議他:在這兩個禮拜當中,可以試著教小朋友一些最基本的急救方法。於是我們每週排了一節衛教課,小朋友都很有興趣,而且他們也學的很快,反應不錯。

二、文化課:每週三的下午由王天金傳道來對小朋友上課。讓他們對自己的族群(布農族)有多一點的認識,相信其他老師也收穫不少。

三、與教會方面的溝通:在星期天晚上,我們全部的老師與王傳道開小型座談會。由各年級老師分享這星期各班上課的情況、小朋友學習的情形,而王老師也會適時的給予老師回應,讓老師可以調整自己下個星期上課的步調。

四、週末郊遊活動:人都有倦勤的時候,星期六早上我們決定帶小朋友外出寫生、野餐,振奮精神,當中也讓小朋友充當老師,教我們認識他們生長的環境。

五、青年的參與:很高興看到當地的青年主動出來參與這項服事,來教育他們的弟弟妹妹;有些青年是全程參與,減輕了師資不足的窘境。週末郊遊他們更是全數動員,幫忙維持秩序,真的很謝謝他們。

  我們上山的目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課業輔導,但是,這次上山我們也看到他們其他方面的需要,如衛生教育、對於自己文化的認識等等。在課業輔導上,我們對他們有多少的幫助?成效又有多大?都需要再評估。不過王老師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念,那就是課輔主要是引發小朋友學習的興趣,而且教學是重「質」不重「量」。再者,更是強調小朋友的「生活教育」,在這前提下,老師不應更要做好學生的榜樣嗎?教育或許是他們所欠缺的,但是不是絕對,比如一些簡單的衛生教育也是他們所需要的,因為,小朋友愛跑跳,很容易受傷,在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學著運用簡單的醫療常識來護理傷口。因此,倘若將來人力資源許可,推廣社區成人衛生教育,來回饋當地的居民未嘗不可?

  在文化課裏,不知道小朋友與其他老師獲得多少?但是對我而言是再一次反省與思考的機會,例如:了解他們居住的石板屋如何建造?為什麼要建築在山腰?它有何功用?布農族很早就有環保的概念,在一區域中,竹子被砍伐得差不多了,他們就會另尋他處,不會砍伐殆盡。再者,他們都很有紳士風度,只要竹子被做上記號,後來的人就不會去動這枝竹子的主意。此外,布農族也有文字留傳下來,大多是象形文字,以圖形來代表意思。王老師安排這兩堂文化課的用意,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夠多認識自己族群的文化,進而能夠團結與認同自己族群的文化。

  其實神創造每一個人、每一個族群,都是優秀與獨特的。只是看我們能不能以接納、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也是教育營的宗旨之一。我很喜歡方哥(方嵐亭傳道)的一個比喻:「其實我們只是數學、英文這些比他們強一點,倘若今天大學聯考不是考數學、英文,改考爬竿、運動,我們贏得了他們嗎?」

  教育營在武陵村已有十個年頭,這一次看到部落的青少年主動出來幫忙,而且表現優異,這是我們樂於見到,也是教會的長執們所期待的。教育下一代是他們的責任也是義務,現在是過渡時期,我們只是暫代他們的職位,希望將來有一天能把這個責任還給他們。教學成果不是在短時間就可以看得見。馬可福音十三章24節說:「那撒在好土壤裏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並且領悟了;他結出果實,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我們所做的只是撒種的工作,何時會開花結果,大概只有上帝知道答案吧!

  很榮幸自己有這福分參與原住民的歷史,也希望更多對原住民工作有異象的大專生加入,豐富你我的大學生活。
同作者相關文章:
教育營與我 (第 5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6 期 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 (77-7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6期  2000年  2月 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 56
本期主題: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
發行日期:2000/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自由s/
編者的話
論政教關係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在台灣的新處境中再思「政教關係」的議題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當教會遇到政黨
我是基督徒,我看選舉
熱心事奉傳主恩——吳來好長老的一生
信用卡——資本主義成功運作的產物
八福山教堂
洛林總理的童貞女像
中寮,別再哭泣了!
為什麼褻瀆聖靈的人永遠不得赦免?
反敗為勝的婚姻
老頭與我
紋面的習俗是迷信嗎?
那一夜,我心感動
站在出口——原住民災區探訪記實
神學生雜記
宗教與政治之間
理想的教會——從羅素來反省我們的教會觀
大學生活與教會事奉工作的回憶
我的團契生活
記我在台大的日子
教育營與我
我很快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