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1期 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
|
|
本期主題 |
LKK讀經法 |
|
關鍵字: |
作者/董俊蘭
(現為台南神學院新約神學教授、教務長。)
|
|
|
當筆者在蘇格蘭讀書時,常看見電視新聞採訪人物時,會介紹這是一位MP。當時筆者心裡很納悶,這些人穿西裝、打領帶,雖然看起來一副要跟人打架的樣子,但怎麼看都不像是蹲過馬步的人,怎麼可能是「憲兵」(military police)。後來實在忍不住,就問了一位在地的同學,才知道在英國MP是「國會議員」(member of the Parliament)的意思。
所以,MP是什麼意思?這要看我們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在背單字,可以把「憲兵」和「國會議員」一起記起來;但如果是在讀文章,國中的英文老師會交代說,要根據文章原有的脈絡,在「憲兵」和「國會議員」之間選擇一個適當的意義,不可斷章取義,更不可張冠李戴。
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正在讀一篇介紹「台灣MP」的文章,MP只能按台灣的脈絡,解釋成「憲兵」,而不可以用英國的用法,把MP解釋成「國會議員」。因為,我們不是在研究MP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有那些不同的意義,而是在探討「台灣的MP」指的是什麼。
※ 聖經要用什麼脈絡來解釋? 聖經應該根據寫作時原有的脈絡來解釋,還是要用讀者現在的境況來詮釋?這要看我們讀聖經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我們讀聖經的目的,是要「用」聖經,希望經文的信息能夠支持我們的理念和行動,讓上帝站在我們這一邊,那麼用今天的境況,根據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我們心中對經文的期待來詮釋經文,所得到的結果,才會比較適合我們的用途。但是,如果我們讀聖經的目的,要是學習上帝藉著經文所啟示的教導,以做為我們「信仰與生活的準則」,好讓我們站在上帝那一邊時,那麼,以聖經原來的脈絡來解釋經文,先把經文所啟示的「原始信息」提煉出來,然後再參考今天我們的生活現況,做出「現代信息」,這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有一位信徒,從來不讀聖經,牧師就勸他,多讀聖經對我們有益。有一天,這位信徒興高采烈地來找牧師,說他以後要勤讀聖經了,因為聖經裡竟然有這麼美妙的信息。牧師雖然一頭霧水,還是很高興,就和他分享讀經的心得。這位信徒告訴牧師說:我從創世記讀起,那個叫做雅各的,他想娶一個太太,可愛的上帝竟然比「送七粒」還慷慨,硬是塞給他四個,真是太奇妙了;我辛苦了大半輩子,一共才娶兩個而已,所以我要效法先賢先烈的模範,加把勁,看能不能在Y2K以前,遵照聖經奇妙的教訓,把四個娶足!
這位信徒,就是以自己的眼光和期待,來了解聖經,完全忽略了經文寫作時的脈絡。其實,「多妻」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因為他們的男人要在荒郊野外照顧羊群,面對惡劣的天氣,和饒勇善戰的野生動物,這些歹命的男人通常不得好死;在這種女多於男的社會,他們只好實行「多妻」制度,每一個男人有「義務」娶好幾個太太,以便生更多男生代替羊群去「餵」獅子。所以,雅各娶四個,是有其難言的苦衷。我們應該進入當時的脈絡,去體會雅各的難處,這樣才能正確地了解上帝藉著這段經文所要啟示的信息。否則,以我們現代的眼光去解釋,把雅各的「鬱卒」當成「豔遇」,那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當然,沒有一個人可以用完全「客觀」的態度去研究聖經,每一個人在翻開聖經時,或多或少都帶著他特有的立場和期待。但是,如果聖經應該用原來的脈絡來研究,那麼用我們的立場去詮釋聖經的作法,正好是我們要努力避免的。例如:人都有「自私」的本性,但如果自私是不合乎上帝旨意的,那我們就不能因為人很容易自私,而放任「自私」的陋習橫行,反而應該因為人有這個弱點,而更努力地克制自私的念頭,避免讓自私主宰我們的行事為人。
我們應該回到經文寫作時的脈絡來研究經文,當然,因為年代的久遠,文化的差異,我們很難完全重建聖經時代的背景。但是,長久以來,那麼多聖經學者的努力,雖然還沒有辦法百分之百重建當時的脈絡,但是研究的成果已經相當豐碩,我們已經可以藉著這些研究的幫助,了解大部分經文的原始脈絡,那為什麼我們要放棄這些寶藏不用,而硬要以牛頭不對馬嘴的現代境況,來解釋古代的經文呢? 所以,聖經要用寫作時原有的脈絡來解釋!
※ LKK讀經法 但這並不是說,基督徒就非得變成一群食古不化的保育類動物不可。聖經的信息,不但可以,而且必須跟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連結在一起。所以,我們解釋聖經時,應該分下列三個步驟,雖然這三個步驟沒辦法像用刀子切開一樣,分得清清楚楚:
第一個步驟,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我們要在聖經尋找上帝旨意的「問題」。當然有很多人讀聖經時,並沒有什麼特定的問題要解決,他們只是在做日常的靈修讀經,所以他們會順著「讀經日引」之類的書,一段一段地讀下去。但是,也有很多人,他們讀聖經是希望解決問題,而且是處理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所以,問題的引起,必須從讀聖經的人的境況開始。
第二,根據「問題」尋找一段經文來「解釋」。這個「解釋」經文的工作,就必須按照經文寫作時原有的脈絡來做。以大眾傳播的過程來說,我們有一個「信息」要傳達,這個「信息」要先轉換成「符號」,然後才能傳給對象;而在對方接收到「符號」後,必須把「符號」還原,才能提煉出「信息」來,到這個時候,傳播的過程才算完成。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誤差,尤其是傳播者選擇某種「符號」來代表某種「信息」,但被傳播者如果沒有按照原來的脈絡來「還原」,而以自己的「刻板印象」來解釋「符號」時,就會產生「表錯情、會錯意」的窘況。譬如說,在英國開車時,駕駛人會以「閃一個遠燈」作為符號,來代表「要禮讓別車先過」的信息;但是這個閃燈的符號,在台灣卻會被解釋成「你好膽再過來,××就給你犁過去!」所以,如果有一部英國人開的車,和一部台灣人開的車,在太平洋的某個小島相遇,那我們就等著看電視新聞了。
聖經的啟示也是一樣。基本上,上帝的啟示是「道」,這個「道」要啟示給人,就必須以人能夠了解的媒介來傳達,這個媒介就是「文」,包括語言、文字、異象……等。這個以「文」來傳達上帝的「道」的過程,就是「文以載道」。既然上帝的啟示,是以「文以載道」的方式來進行,而且我們所接觸得到的是「文」,但我們所需要的卻是「道」,那麼,我們就必須經過「解文以還道」的手續,才能正確地把我們手頭的「文」,還原成我們所需要的「道」。當然,在「解文以還道」的過程當中,也很容易產生誤差,如果解釋經文的人,所使用的「還原」方法,不是原來寫作經文的人所使用的那一套,那解釋出來的「道」,恐怕就不是經文所要傳達的「道」,而是胡說八道。
例如,主禱文的開始說:「我們在天上的父」,耶穌就是使用當時「父」的觀念作為「文」,來介紹上帝的屬性。因為耶穌的時代,是一個父權的社會,所以「父」代表「權柄」;而且,「天上的父」中的「天上」,代表上帝的超越性,所以耶穌又用「父」來平衡這個觀念,說明上帝雖然超越,卻像父親那樣天天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因此,當耶穌以「父」為「文」,來見證上帝時,祂所要傳達的「道」是:「上帝是有權柄的,又是每天都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我們了解耶穌「文以載道」的原則,並以這個脈絡來「解文以還道」時,才能正確地解釋出「上帝為父」的原意。如果我們不用這套脈絡,而硬以今天性別的觀念來解讀,就會產生「上帝是男的」,和「男尊女卑」的錯誤思想。同樣的,既使是不幸被父親賣為童妓的少女,雖然她很容易以自己悽慘的遭遇,把「上帝為父」解釋為壞的,但是她仍然要盡量避免這種情緒,要根據聖經原來的脈絡,把「上帝為父」解讀為好的,儘管可憐的她還是體會不到「上帝為父」的好,但是並不會因此,上帝就變成壞的。
最後,我們要把「解文以還道」之後所得到的「原始信息」,應用到今天的日常生活,以做出「現代信息」,唯有如此,聖經才能真正成為我們「信仰和生活的準則」。譬如說,我們了解上帝是「天父」,因為「上帝是有權柄的,又是每天都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那麼,今天我們有尊崇,並且每一天都依靠祂的權柄嗎?如果沒有,那這段經文就被我們吊在電線桿上,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婚姻之約,約什麼? (第 94 期)
|
.情境化神學:有幾種情境? (第 76 期)
|
.基礎神學往前走 (第 74 期)
|
.靈語 s (第 61 期)
|
.從聖經的觀點看「工作」:「祝福」還是「詛咒」? (第 52 期)
|
.LKK讀經法 (第 51 期)
|
.論理想的廣電媒體宣教 (第 40 期)
|
.禮拜天是「安息日」嗎? (第 37 期)
|
.基督徒可以吃「血」嗎? (第 36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