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8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台灣人的宗教心靈如何寄託?——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介紹
關鍵字:
作者/莊嘉慶 (牧師。)
  台灣人的宗教心靈如何「寄託」?不曉得大家對於「寄託」這個字眼有什麼看法?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說:「宗教信仰是一種心靈的寄託。」又說:「人老了,需要信仰某種宗教,以獲得精神上的寄託。」乍聽之下,這樣的說法好像是將宗教信仰當成了心理上的某種慰藉或柺杖。

  宗教信仰是一種心靈的柺杖嗎?這類的問題可以從各種角度來觀察。著名的心理學家保羅‧普魯伊瑟(Paul Pruyser)便認為,宗教就好比是一位營救者,有人喊救命時,它便挺身相助。這句話雖然還有待商榷。但是,無論是扮演「慰藉者」、「柺杖」或「營救者」,當人們遭遇挫折、戰爭、飢荒、疾病或種種天然災害時,許多宗教信仰確實都曾發揮相當重要的救援功能。

※ 信仰與處境的關係
  我們將宗教信仰的起源、功能及角色,置於人類的某些生活處境來探討時,往往能幫助我們發展出一些初步的洞察。有許多學者在考察台灣民間宗教信仰時指出,先民在海上作業或渡海來台時,常常遭遇大風大浪,於是祈求各種海神來保佑平安,媽祖、四海龍王等海神崇拜便循此興起。在台灣開墾山林或經營農業時,為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五榖豐收,土地公等守護神崇拜就顯得特別重要。人民遭遇疾病肆虐,為求潔淨和醫治,大道公、保生大帝及各種瘟神崇拜便大行其道。此外,各族群也都有其特定的鄉土守護神,你們崇拜廣澤尊王,我們供奉開漳聖王,他們則祭拜三山國王。同樣地,台灣原住民的自然崇拜、祖靈崇拜,或各種精靈信仰體系,都和原住民的生活處境息息相關。台灣的基督教或各種新興宗教又如何呢?就留待大家去探討吧!

  不過,這些初步的觀察其實也顯示出,生活在各樣現實處境下的台灣人,其心靈的寄望與期盼,都充分地反映在宗教信仰上。有學者認為,台灣人的生活史,猶如一部多采多姿的宗教心靈史。這種看法也等於提示我們,宗教心靈的探討,不是一種抽象觀念的討論,更不能自生活處境當中隨意抽離出來。

※ 如何探討宗教心靈?
  於是,我們再回過頭來審視宗教心靈的「寄託」,這個複雜的題目要如何處理呢?「宗教心靈」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嗎?想到一則禪宗公案是這麼說的:「兩手相拍會出聲,請你拿出一隻手的聲音來。」當然,我們不必去坐禪,然後拼命在腦海中揣摩公案的解答,希望能「頓悟」出那種「一隻手的聲音」。現代的學者明確指出,禪宗的重點不在於「頓悟」,而是訴求於頓悟後如何重新面對人生和世界。宗教心靈的活動,似乎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卻不必然只是尋求內心、潛意識或心理上其他層面的領悟和體會。腦波圖、心電圖,並不足以讓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思想型態或心靈地圖。但我們往往從人們如何面對人生和世界,便能活生生地窺見他的心靈世界。那麼,台灣的宗教人如何面對他的人生和世界?他的宗教心靈如何和他的生活處境產生互動關係呢?我們或許可嘗試從這個角度來檢視台灣人宗教心靈的「寄託」。

  換言之,探討人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與探討人們的宗教心靈及宗教信念,兩種探討之間也具有某種「類比性」的關係。舉例來說,傳統台灣民間宗教對於眾神世界的理解與詮釋,大多按照人間的社會結構來構圖。人間社會的生活行為和價值取向,類比性地反映在眾神世界的行為模式裡。在人間有皇帝、統帥、文武百官;在天上則有玉皇上帝,同樣也統帥天上的文武百官等各種職司的神明。人間朝廷的官場文化與生活方式,被運用來擬想與描述天庭的神明文化。對於許多台灣民間宗教信徒而言,神界、人界、鬼界猶如一種文化連續體,神明文化、人間文化及鬼魅文化,彼此關聯、互相連動。信徒的心靈與生活,深受這種宗教虛擬實境的影響(宗教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的禁忌系統便是一例)。在這種信仰共同體與文化連續體裡,人類面對種種的挑戰,不再是孤軍奮戰。當生活環境的挑戰和生存競爭,為人類的心靈帶來諸多的壓力與爭戰時,宗教人便訴諸他們的信仰體系,神、人、鬼都會因而加入這場心靈會遇和爭戰之中。不少台灣人的宗教心靈,所尋求的正是這般的寄託。

※ 宗教心靈的寄託
  由此可知,台灣人的「宗教心靈」、「生活處境」及「信仰文化」,三者往往構成一個緊密關聯的「機制」。我們若將「寄託」視為信仰上的一種「訴求」。那麼,在這個宗教機制裡,宗教人所做的任何訴求,顯然都以他的基本「信念」為根據。例如「舉頭三尺有神明」、「有燒香有保庇」、「世界末日迫近了」等等。不同宗教、不同處境、不同信仰文化下的宗教人,發展出來的「信念」,多少有所差異。考察這些「信念」為何產生?如何變遷?如何傳遞?如何關聯?怎樣作用?將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台灣人的宗教心靈及其寄託之所在。可惜,在台灣從事這樣的考察與探討者,仍然寥寥無幾。

  關於「宗教心靈的寄託」這個大題目,本文僅簡要列舉以下數點淺見與大家分享:

一、心靈的期盼
  維繫人類生存的力量之一,就是「盼望」。就宗教心靈的寄託而言,盼望平安、升遷、旺盛、吉祥、好運、長壽、逢凶化吉、財運亨通、病得醫治、獲得永生,甚至是盼望上帝駕飛碟前來接引。這些盼望無論表達在宗教信仰的祭儀、法術或慶典上,都反映出台灣人的心靈期盼與生活處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人們盼望藉助信仰的力量,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克勝生存環境所帶來的諸多挑戰。而台灣人的「心靈期盼」如何演變?如何運作?這樣的探討能夠勾繪出台灣人心靈寄託的走向。

二、倫理觀的模塑
  宗教心靈通常不是一種恆常保持靜止狀態的事物。人們往往在倫理生活之中,動態性地發展並表達出他們的心靈狀態與訴求。例如,「功利」的獲取與交換,如果是某個人主要的信仰訴求,他的功利觀便會主導他的倫理生活,他與神明的關係、宗教禮儀在他心目中的定位、經文或符咒的運用、他對大自然環境的態度、他與其他信徒的互動關係等等,都很容易染上一層厚厚的功利色彩。我們不能只有大力批判這種信仰太過功利,還必須進一步探查,「功利」為何又如何成為某些人的信仰訴求?「功利」怎樣影響他的宗教思維與信念?如何模塑他的宗教人格?我們透過對於倫理生活的動態性觀察,更能具體地挖掘出人們的宗教心靈之所寄與所託。倫理觀對於宗教心靈的模塑作用,無論是個別的或集體的模塑過程,都是相當值得繼續研究。

三、心靈的認同
  宗教心靈的認同是信仰上的一種探索過程,更是一種互動關係。像台灣這種多元宗教與多神信仰的地方,「認同」是相當複雜的現象,卻也是最佳的觀察地點。簡而言之,信徒對於信仰的探索,就是認同的過程;信徒與信仰的對象之間的互動,就是認同的關係。舉例來說,媽祖信徒對於媽祖崇拜的探索過程,可以從歷代信徒對於媽祖的各種「神格」的認同過程及其演變來考察。媽祖信徒如何透過進香活動來增進他們與媽祖之間的互動,便是在建構與維繫認同的關係。信徒怎樣組織他們的「祭祀圈」與「信仰圈」來鞏固祭祀與信仰的共同體,這也是一種認同的具體表達。

  「認同」必須置於信仰的處境來探討,才能找到具體的定位。從認同的角度來看台灣人的宗教心靈,可以幫助我們洞察出在台灣這個信仰處境下,不同宗教信仰者的心靈歸向,並且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人們如何通過認同的過程來實踐宗教心靈的寄託。

※ 問題討論
1.「信耶穌,得永生」這句話透露出怎樣的心靈期盼?

2.「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這種信念如何影響台灣人的宗教心靈與倫理行為?

3.就宗教心靈的「認同」而論,台灣人的「祭祖」顯示出什麼意義?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普世觀點看宗教對話 (第 103 期)
何謂「交鬼」? (第 95 期)
宗教歌舞與新興宗教運動 (第 62 期)
基督徒當如何看待現代算命文化? (第 53 期)
「信耶穌」是什麼意思? (第 50 期)
台灣人的宗教心靈如何寄託?——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介紹 (第 48 期)
「飛碟、真道、靈魂光」 (第 44 期)
新新人類與鬼仔巴模式 (第 41 期)
多元的鬼怪觀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48 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21-2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48期  1998年  10月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48
本期主題: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發行日期:1998/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耶和華賞賜也收回
探究悲情民族的焦慮不安
台灣人心靈的寄託——一個神學的反省
心靈寄託中的人際網絡
消費流行文化之認同及其反省
浸身於有意義的工作
台灣人的宗教心靈如何寄託?——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介紹
當紀念「她」的腳蹤─Truku族的信仰英「雌」Kumu-Lowsing(周玉葉)
遊學人生‧人生遊學
雅歌——婚禮實用篇
畫在東西交錯的時空裡
何謂獻身?
給在海外孤單寂寞的你——網路上的致命吸引力
先知之謎
乘著音樂的翅膀傳福音──李瑞雄長老
主恩說不盡
教會狂想曲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
大專生所期待的教會 
木笛、信仰、分享生命
似曾相識的愛情——回應「寫給在海外寂寞孤單的你——放風箏的女孩」一文
0與1之間
走訪瑟基克部落──1998原住民文化見習營札記
從福爾摩沙到惡魔島——看戰後台灣的環保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