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8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心靈寄託中的人際網絡
關鍵字:
作者/簡春安 (現為長榮管理學院院長)
  事實上,人絕對不像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神勇,人類在「習慣上」總是要找個寄託,不管他強壯或柔弱、成功或失敗。

  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一路上神蹟奇事幾乎天天都隨著他們,耶和華與以色列人是何等的親近,衪給以色列民的慈愛是何等的具體,然而,當摩西進西乃山朝見神時,只是晚了幾天下山,以色列民就造了牛犢來拜,當作他們信仰的寄託(連亞倫也在裏面混),難怪神看了傷心。

  現今社會,科學發達,雖然也常說:「人定勝天」,但是隨便找個對象來當作心靈寄託的這個習慣仍然沒有改變,反而有變本加厲的現象。最普遍的是「寄託鬼神」,所以拜死人、拜民族英雄、甚至連石頭或樹木都不放過。目前台灣最流行的可能是「寄託金錢」,以為金錢萬能,一切向錢看:為了金錢,友情可以犧牲;為了金錢,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全部都可以不顧。與金錢類比較相近的是「寄託事業」,把心靈寄託給事業,聽起來比寄託在金錢類好聽,其實兩種是難分軒輊。知識分子很容易把心靈寄託放在小孩身上,把自己不能完成的志願完全交給小孩來完成;整個家庭以小孩為中心,為小孩做牛做馬毫不介意,甚至甘之如飴,把小孩的成功當作自己的成就,萬一小孩比不上別人時,彷彿就面臨到世界末日。宗教寄託則是最為「正常」的類別。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因此,吃素禮佛,奉公守法,克苦己身,希望得道升天,所以若有人談到宗教,馬上就會說這是一種心靈寄託,宗教與寄託兩者之間已密不可分。

  資訊社會裏,常常以「網絡」來形容各種關係與結合,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結合也稱之為「人際網絡」。從心靈寄託的角度來看,人際網絡也是現代人常有的「寄託」,其實這種寄託已經有很悠久的傳統與歷史。「中華文化」裏似乎特別強調「關係」的建立與運用,做生意要拉關係,升遷要靠關係,小孩上學也要利用關係,反正有了關係時,一切好談;少了關係時,一切免談。由此觀之,現代人要成功當然要做好「人際網絡」。

  人際網絡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類別:「宗親關係網絡」講究同姓、同宗、同族;「鄉親關係網絡」強調同鄉、同庄;同屬關係網絡則看重是否同校、同班或同事;「部屬關係」則以老長官或老部屬為用人的最重要考量。我們很容易以為這些網絡是不必要存在的,或以為那是一種危害進步的惡習,其實大可不必,事實上根本無法避免,(君不見,在國外人生地不熟時,看到餐廳中有人吃飯前做謝飯禱告,我們就高興萬分,管他是黑是白,是胖是瘦,管他是那個宗派,那個教會),因為信仰或教會本身都是很重要的人際網絡。

  人際網絡雖然妙用無窮,但在應用這種網絡,甚至把這種網絡當作一種寄託或是倚靠時,我們必須注意一些現象:

1.網絡有其普遍性而且威力強大
  傳統社會中,達官顯要當然都會有他的關係系統(人際網絡),有在官庭中的網絡,有商界的網絡,有角頭勢力的網絡,有學界的網絡,反正各種網絡都必須建立,以備不時之需。網絡愈建全,運作愈靈活時,他的地位當然就愈穩固。我們可以感受到網絡的威力大到令人咋舌稱奇的地步。教會的復興要靠聖靈工,在這種情形下,教會或信徒如何看待人際網絡,如何拿捏,如何運作,可能要因時、因地、因事、因物而制宜。

2. 人際網絡的建立是一種「能力」
  有人特別會拉關係、建網絡;有人做事不怕苦,就怕要他找生人聊天,所以建立網絡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心應手,可能與天賦或性格亦有關係。在一個機關或團體,若有有關建立網絡的事務待辦時,找到適當的人來辦是很重要的。平日自覺沒有這種網絡建立能力的人就必須稍加注意,因為可能會影響他的種種人際關係,這種狀況的人,有時要勉強自己刻意與別人親近(不管喜歡不喜歡),否則會遭致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3.網絡關係只是次級關係(secondary relationship),而非主要關係(primary relationship)
  建立開始的關係容易,如何使這種關係愈加親近,並且歷久彌新就不是那麼簡單。大部分的人際網絡關係都是寒喧式的次級關係,很多「能力」強的人或許也因此大佔便宜,但是真正的人際網絡若要增進至知己的地步的話,則必須是藉努力耕耘,在愛心上做長久的努力方可取得。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來形容最貼切不過.
  
4.網絡若善加處理,對傳福音應該有所助益
  傳福音的先決條件是要接觸人,若基督徒都很能與人相處,碰到陌生人也很樂意去接近、去關懷(這就是建立人際網絡、增進人際關係),那傳福音的第一線工作就有了基礎,若日後繼續努力的話,相信很快就會有收成。因此教會若要推廣福音,訓練門徒不要怕、儘管傳的話,不妨多開人際網絡訓練班,教導弟兄姐妹如何接近人、如何維持關係、如何開口傳福音等功課,應可看到其效益.

5.當心網絡打結
  由於網絡關係大部分都是次級關係,一個人建立了多重網絡以後,網絡間彼此打結的可能性就提高。試想,若甲與乙有良好的關係;甲與丙亦有良好的關係,問題是乙與丙關係不良,那甲乙丙之間的網絡系統就必然產生打結的現象(男女之間的三角戀愛就是典型的打結網絡)。假若教會因為要擴展教勢,而與不良勢力打交道時,也一樣會有網絡打結的情形產生。所以在建立網絡時,也應該做好篩選的工作。

6.人際網絡不能當作寄託,更無法成為信仰
  瞭解人際網絡或人際關係的本質後,便會知道把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和成敗得失完全寄託在人際關係上,不僅危險,而且顯得相當的不智。人際網絡再龐大,人脈再靈活,一旦有了問題或利害衝突時,很快就會有「日頭赤炎炎,隨人顧生命」,每人各作鳥獸散的現象產生。何況,所謂「寄託」只是讓你覺得心安的境界,而真正的信仰是神與人之間的對話與共存,那是又真又活、可經歷、可體驗的真實生活,豈是「心靈寄託」簡單四個字所可以含蓋的? 

  總而言之,人際網絡普遍存在,它是個概念,沒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意義。我們必須正視它、發展它、利用它,成為我們生活和信仰的幫助,但是它不足為我們的心靈寄託,更不是我們的信仰所寄。若要在信仰上產生助益,我們必須設法發展一個「神際網絡」去正視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幫助我們有更好的屬靈情況。
同作者相關文章:
心靈寄託中的人際網絡 (第 48 期)
在標新與立異中成長──從協談者立場來談 (第 4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48 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11-1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48期  1998年  10月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48
本期主題: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發行日期:1998/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耶和華賞賜也收回
探究悲情民族的焦慮不安
台灣人心靈的寄託——一個神學的反省
心靈寄託中的人際網絡
消費流行文化之認同及其反省
浸身於有意義的工作
台灣人的宗教心靈如何寄託?——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介紹
當紀念「她」的腳蹤─Truku族的信仰英「雌」Kumu-Lowsing(周玉葉)
遊學人生‧人生遊學
雅歌——婚禮實用篇
畫在東西交錯的時空裡
何謂獻身?
給在海外孤單寂寞的你——網路上的致命吸引力
先知之謎
乘著音樂的翅膀傳福音──李瑞雄長老
主恩說不盡
教會狂想曲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
大專生所期待的教會 
木笛、信仰、分享生命
似曾相識的愛情——回應「寫給在海外寂寞孤單的你——放風箏的女孩」一文
0與1之間
走訪瑟基克部落──1998原住民文化見習營札記
從福爾摩沙到惡魔島——看戰後台灣的環保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