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78期 接地氣的好消息
字級調整:

特輯
悅讀繪本/母職,母值嗎?
使母親覺得付出是值得的。
關鍵字:
◎ 作者 /劉珊妏 (全職三寶媽)
《露芭—貝爾森的天使》
原文作者:MichelleR.McCann
譯者:劉清彥
繪者:安.馬紹爾
出版社:道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20

       艱難的環境中,女性,更準確地說法,是母親們,往往更加展現其勇敢、堅忍與善良的本性,《露芭—貝爾森的天使》就是這樣一個實例。

       一九三○年代,納粹黨興起,他們認為唯有消滅猶太人,他們的國家才會興盛。後來他們排除異己到極端瘋狂,只要非納粹黨員或亞利安人(金髮藍眼睛的北歐後裔),都該被關進集中營。露芭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她原本住在波蘭靠近蘇俄邊界的農場裡,婚後的露芭跟先生與兒子以撒住在鄰近的小鎮。有天,納粹來了,他們一家全部被抓,說要帶他們去奧斯威辛集中營。從此之後,她再也沒有見過他們了。

       某天夜裡,她聽見有小孩哭喊媽媽的聲音,其他同寢室的室友以為她瘋了,產生了幻聽,但她實在好奇便循聲去尋找,發現竟然是54個孩子擠在一處空地裡,寒冷發抖又飢餓。

       露芭看著他們想起了自己的以撒,便不顧安全地帶著這群孩子走回宿舍。其他同寢室的女人被吵鬧聲驚醒,看見露芭帶著一大群小孩回來,簡直快嚇昏了,這如果被發現,他們全都會沒命的。

       「如果他們是你們的小孩,難道你們不希望有人幫助他們嗎?」

       一句話,改變了所有女人的態度,一起接納了這54個小孩,他們全都擠在營房裡,安安靜靜地睡了。

       生活在集中營裡,要收容54個小孩已是冒險,更不用說要找到足夠的食物填飽所有孩子的肚子,簡直要奇蹟發生才可能。

       這樣的奇蹟,每天都發生。納粹士兵誤以為露芭是名護士,因此從來沒有限制擔任營區護士的露芭行動。只不過每一次經過檢查哨時露芭依舊緊張害怕,因為納粹刺在她手臂上那代表猶太人身分的數字沒有消失,只是在寒冷的冬天裡被衣服給藏了起來而已,一旦被士兵懷疑而被迫檢查,就會被發現。每天外出張羅食物時,露芭總是祈禱著。

       露芭在營區內收集著各種食物,無論是麵包、火腿還是蔬菜湯,一次又一次善用她的智慧與人溝通,而這些人明知道露芭養了一大群孩子,也無人去告密。集中營的房舍簡陋又通風,冬日入夜後非常寒冷,露芭趁深夜無人發現時,將從廢棄房舍撿回的木頭放進爐子裡生火來為孩子們取暖。孩子們衣服不夠保暖時,她便去找士兵的妻子們討要一些毛毯和衣服,她從來沒有說出有關孩子的事情,露芭不願這樣冒險。當有孩子生病時,他就去向猶太醫生求救,雖然營區內只有阿斯匹靈跟繃帶,但也足夠了。

       隨著納粹戰敗,集中營氣氛低迷,士兵們對囚犯的方式更加冷酷無情。食物短少,藥品也中斷,孩子們漸漸消瘦,甚至躺在床上毫無生氣。營區內有人得了斑疹傷寒,這疾病奪走了幾千名囚犯的生命,有孩子也正在發燒,在這樣黯淡的日子裡,僅能憑著信心支撐著,但露芭內心也擔心真的能重獲自由嗎?

       絕望之際,一陣轟隆聲響,隨著戰車駛入營區,車上的擴音器宣布「你們自由啦」,英國的軍隊出現,戰爭結束,他們終於獲救了!!!

       露芭經歷了五個月之久的冒險之旅,而她所救的54名小孩中,有52個人順利存活下來,終戰後回到父母身邊。當時打開宿舍大門的士兵們感到不可思議,究竟是如何辦到的?這絕對是個奇蹟。

       出於母性,露芭聽見了暗夜裡小孩的哭泣聲,也因身為母親,其他室友們才願意敞開大門,接納這一大群可能為自己帶來麻煩甚至威脅生命的孩子。

       當了母親之後,我總是在問自己:我是一個好媽媽嗎?答案很糾結、複雜,一句話可以讓人心裡得到安慰卻又傷感,畢竟那是多少自我犧牲換來的,是心甘情願卻又同時被社會結構推著走的無奈選擇。

       因著腦神經科學技術的進步,醫學研究成果的累積,兒童在語言、認知、生理、心理、道德感等發展出現了階段性指標,許多研究指出母親對於兒童的發展及學習能力具有關鍵影響,母子間關係的調適還能延伸到個人未來人際關係的互動品質。這些資訊讓現代母親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深怕自己少做了什麼努力而耽誤了孩子。以我自身為例,為了教養兒女,我上網作功課、報名參加親子講座、圖書館裡借書,還有請教身邊有經驗的老手媽媽,種種舉動背後代表著我對母職的焦慮與緊張,畢竟孩子長大之後,要應付這個瞬息變化的世界與複雜迂迴的人際互動,媽媽很希望能包山包海地為孩子做足準備,卻又得在孩子的意願、經濟能力與時間有限的困難中擺盪,種種的不確定性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壓力,讓人深陷其中。

       現代社會中強調夫妻「共親職」,鼓勵父親參與孩子的教養過程,然而就我身邊多數女性的經驗,實際推展時,卻困難重重讓人心力交瘁。多數父親對幼兒需求的敏銳度偏低,時常搞不懂孩子的心情,父子倆聲淚俱下,問題再次回到媽媽身上,甚至比原先交給爸爸時更慘。

       爸爸不處理孩子,那執行家務吧!外子與我都是七年級前段生,成績優異的他從小沒有被期待參與家務勞動。孩子們出生後,我們夫妻重新調整家務分工,外子負責的那部分,那真是樁樁件件慘慘烈烈啊。雙胞胎出生時預備了12支玻璃奶瓶,半年內全數換新,育兒成本的提高是爸爸手滑的代價。那個年代,多少媽媽們期許兒子學業成就斐然,就主動囊括所有家務,只希望兒子能將全副心力用在課業上。家務勞動是個很有趣的經驗,童年缺乏練習,成年時往往更難學會。最後,小孩與家務全都在媽媽肩頭上,現代媽媽每日承受的情緒壓力,有時候連安靜片刻都覺得困難。

Leave Me Alone 《別來煩我!》
作者、繪者:Vera Brosgol
出版社:ROARING BROOK PRESS
出版日期:2016/09/13

       Leave me alone《別來煩我》故事中的老太太住在一棟小小的房子裡,但他們家人口眾多,光孫子女就有30個!冬天即將到來,眼下有個很重要的工作得開始進行—織毛衣。可是,家裡真的太吵了,孩子們把毛線球拿來玩、拿來自己吃、拿來餵弟弟吃,整捆毛線都被抽光了。於是她鋪好床鋪、打掃環境,喝了一杯茶再帶著她的大行李離家,嘴裡大喊著:Leave me alone(讓我一個人待著,本書中文書名:別來煩我)。

       她走到森林裡,才準備開始編織時,大熊家族好奇她在做什麼(或是她嚐起來是什麼味道),於是她只好收拾東西大喊一聲:Leave me alone,轉身離開。接著她爬上了一座積雪的高山,她在這裡找到一個洞穴,才拿出毛線準備開始編織,山羊被「點心」吸引而聚集過來,牠們一口一口咬著毛線球,氣得老太太再次大喊:Leave me alone,只可惜山羊們忙著搶奪那顆唯一的紅色毛球,根本沒有羊聽見她說話。收拾了行李,老太太再次往「上」漫步,這次她來到了月球。才剛坐下來,就被一大群綠色的月球人圍住,他們拿著掃描器對著老太太不停地嗶嗶嗶,好吵啊!老太太張大嘴巴吼叫著:Leave me alone,但綠色月球人沒人聽見她說話,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耳朵。連月球都無法讓人安靜下來,現在只剩下蟲洞才能滿足老太太的期待了,一個黑暗卻非常非常安靜的地方,這裡也絕對絕對沒人會來煩她。

       坐在行李袋子上,老太太開始專心地編織,很快地毛線全用完了,30件毛衣也織好了,然而這裡依舊安靜,甚至有點孤單,於是老太太將毛衣全都收進去行李袋裡,打掃完周圍的環境,再喝了一杯熱呼呼的茶之後,她拿起行李袋走進了另一個蟲洞,一瞬間她回到了那間小房子裡,一切就像她剛剛離開時一樣,只不過這一次她沒有大吼:Leave me alone。

       網路上時常流傳著一句英語:“Happy mom, happy family.”乍看之下言之有理,但言下之意,好像整個家庭是否幸福快樂是媽媽的責任,跟其他家人都毫無關係。故事中的老太太為了給孫子編織30件毛衣而苦惱,卻沒有其他家人提供幫助,整本書中的她臉色一直都很難看。一個溫暖、善解人意、體貼、呵護家人與勤奮的母親,可以帶給家人愛的感受,但又有誰來提供媽媽足夠且滿溢的情緒價值、喘息空間,換取媽媽內心的平靜安穩?

       下次有機會遇到一臉倦容的媽媽時,不要再對她精神喊話或耳提面命多放手了,改去對著她的丈夫好好曉以大義吧!一個家庭的幸福,除了有快樂的媽媽以外,背後一定得有一個懂媽媽辛勞的爸爸。母職,要讓母親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才幸福啊!

同作者相關文章:
悅讀繪本/母職,母值嗎? (第 478 期)
悅讀繪本/甘願變聰明 (第 477 期)
悅讀繪本/性別之戰,隨時開戰 (第 471 期)
悅讀繪本/環保愛地球,一點一點慢慢累積就可以 (第 465 期)

原文來自 https://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78 期 接地氣的好消息 (10-16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78期  2025年  7月 接地氣的好消息 478
本期主題:接地氣的好消息
發行日期:2025/7/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落地生根的福音 
主題探討/共下來寮(一起來坐坐) 來看看現在的台灣!
主題探討/Pulingaw(靈媒)和基督文化
主題探討/網路時代的次文化
主題探討/在跨文化的氛圍中與孩子一起成長
主題探討/教會節期和基督徒生活
婦女神學/《突破傳統框架的神學》
小錢祈禱網/健全的自我,願為受苦者伸張公義
小錢祈禱網/身心靈的福祉
悅讀繪本/母職,母值嗎?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 ∕ 禱告讓我們相遇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東部中會婦女事工部靈修會
第四屆華人婦女神學工作坊學習心得
幸福家庭徵文佳作作品/幸福在我家
幸福家庭徵文佳作作品/幸福的樂曲
舉起禱告的手/從演到新,化為祈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