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耶穌的人所要做的,就是確保他的順從、跟隨和愛都完全是自發的,沒有任何預謀的。……真正的愛心工作總是隱藏的工作。所以要小心,……因為只有這樣做才是上帝的良善。假如我們想知道自己的良善或愛,那就已經不再是愛了。
潘霍華,《追隨基督》(14 章)
前言
在我們談基督徒的愛心時,潘霍華這番話對我們是頗深刻的提醒,是對人心隱藏處偌大的省察,為叫基督徒的愛心工作只能出於純潔的根源,是由上帝而來的。潘霍華是路德宗的牧者,但這段話與改革宗的精神十分貼切相合,改革宗根本的信仰就在強調上帝主權的榮耀,敗壞的人不能靠自己來行善,一切良善總歸榮耀予上帝。
四百年來台灣的發展上,改革宗教會不論是荷治時期的荷蘭改革宗教會或十九世紀來台灣的蘇格蘭教會、加拿大長老會,對於台灣社會的進步和百姓生活上的關懷,都有相當的貢獻,本著對靈魂的愛、福音的熱忱,這些不同時期的宣教師,嘗試用各種方式來幫助台灣人民的身、心、靈。荷蘭的改革宗,蘇格蘭或英格蘭的長老教會宣教師們,我們知道他們在神學上是屬於加爾文主義,是基於信仰上的敬虔和委身,受派來到蠻荒的台灣,給予台灣社會在宗教信仰、教育、醫療、農技、社會救助上多方的改變。
三、四十年來,台灣的佛教界在教育、醫療和社會救濟諸多方面大有長進,既往台灣天主教、基督教較多投入的社會關懷事工,如今佛教界也跟進許多。慈濟提倡「大愛」,似乎將所謂愛心事工包攬到他們身上,每當天災人禍發生,不難見到慈濟的蹤跡;當然證嚴法師提過,她小時候曾到豐原長老教會過,從教會學習到關懷社會的功課。宗教團體關心社會勞苦大眾是該當的事,不可因此認為宗教就是在勸人行善積功德。
一、加爾文主義講愛的根源—敬拜上帝
二十多年前,筆者曾在新樓醫院參加一次聚會,來主領做見證的是鄭麗津老師,她曾是台灣佛教界的高僧,奉派到美國設立佛學院,抵達美國便聯絡大學時期的同學,她的同學是基督徒,邀請鄭老師一同參加查經會,鄭老師大方受邀而去,沒想到她大受感動,爾後受洗成為基督徒。回台後她常受邀到各地做見證。筆者曾請教鄭老師,身為佛教高僧後來成為基督徒,其差別何在?當時她笑著說,在基督裡她經歷到真實的愛,這是她過去不曾有的。
加爾文主義最核心的主張是上帝的榮耀,這位上帝是充滿慈愛榮耀的上帝,因此加爾文主義強調上帝的主權,並教導人確實認識人是全然敗壞的。改教家高舉聖經權威、回到初代教會信仰精神,以此與羅馬教會有所區別;改革宗的敬拜強調上述兩項主張,並持守規範性原則—完全依據聖經所教導的來敬拜,在敬拜中經歷三一神的奇妙作為,不斷領受在基督裡的新生命及聖神的大能,在聖神內並以真理來敬拜阿爸父,享受祂同在的仁愛。使徒約翰告訴我們,上帝就是愛,愛從上帝而來。
在敬拜中,我們認罪蒙赦免,並與同信的弟兄姊妹歌頌讚美上帝的救恩,在聖道的宣講中領受真理,並在聖餐中分享基督的救贖靈糧,受聖神帶領上升至天上基督座前,與主的生命合一,與天上教會同心敬拜三一真神。敬拜更新我們的一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生命中,在一片感恩心境中,我們奉獻生命和金錢,讓教會藉著這些奉獻來幫助信徒、鄰舍。
二、初期加爾文主義的見證—紮根在初代教會信仰
從初代教會的信仰生命裡,加爾文牧師感受到這些信仰前輩的心,從使徒、教父身上,加爾文找到敬拜的根源和領受從真理的靈而來的能力。從保羅和早期教會的模式中,加爾文指出教會內的四種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其中日內瓦教會的執事分兩類,一是專司負責教會內孤兒、寡婦、窮人的救濟,另一類是執行對病患、孤苦的人們實際的陪伴照顧;教會對周遭的人事十分明瞭,確實幫助須受關懷照顧的人們。加爾文靈活地註解了林前六 20 及七 23、30 的 agorazo 此字,此字是指到市場買東西,是一種交易、買來的行為,衍伸出信徒得救的微妙含意。所以,信徒在現世生活遇到困難、陷入谷底時,教會需要長期支持他們。
在如此的前提下,更顯出信徒生命及個人自由的重要,教會如母親、如肢體般來彼此扶持照料,使大家生活像《使徒行傳》所記載早期教會生活那般親密,每位信徒本著所領受的恩典來看顧周圍的親友鄰舍,在愛中生活。日內瓦城中的教會生活猶如在天國那樣,這是約翰諾克斯 (1505-1572) 在日內瓦時最大的感受,而從法國流亡到日內瓦的人士也有同樣的感覺。
三、日內瓦學院的實例—免費教育的影響
經過長久的努力和預備,加爾文晚年時(1559 年)日內瓦學院成立了,這是一所慈善的教育機構,培育的對象有二:日內瓦的青年之公共教育 (schola privata),以及以培養牧者為目標的schola publica(神學院、公立學校),兩類學校都是免費的。這是偌大的創舉,原先在日內瓦也有學校,是供貴族子弟就讀的,加爾文和一些有心人士,則從長遠的角度和信仰的觀點推動建立了日內瓦學院,除了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外,操練虔誠敬畏的信心和對上帝的認識。日內瓦學院的設立對日後加爾文主義的推行也起了極大的作用,學院發展迅速是歐洲大學中少見的,到加爾文逝世那年 (1564),在人口僅有兩萬人的日內瓦,學院學生已達一千二百人,而神學院則有 300 名學生。
日內瓦學院的教育經法國胡格諾派 (Huguenots) 加以採用,發展甚快,此派在法國形成的教育成果比法國其他的學校教育優越頗多。後來日耳曼、荷蘭、清教徒也都學習採用。蘇格蘭的諾克斯也在其境內設立許多免費的學校,內容多以聖經為基礎,提高百姓在道德生活及知識水平方面的質量。加爾文主義因日內瓦學院而傳遍全地。
結語
社會救濟與福利事工一直是初期基督教會的重點之一,也是基督徒信仰生命的見證,社會關懷本是信仰生命的流露,教會在信仰組織下,以執事為主體來施行推動。加爾文主義承襲了這些信念,清楚知道離了主的生命,教會的愛鄰事工便難以實行,會流於形式空殼;加爾各答的德蕾莎修女會,她們在每日服務之前,清早有二小時的靈修,以便從上帝支取能力,是讓聖神來帶領她們的服事。若缺乏對上帝主權和榮耀的體會,加爾文主義便失去真正的動力與方向。從聖經領受正確的真理光照,在聖神引導下靠祂行事是改革宗信仰的活水泉源。
加爾文主義的信仰是將人帶到上帝面前,仰望順服於祂,加爾文主義使信徒清心看見上帝,讓上帝掌權引領一切。這樣以信仰為前提而實踐的社會工作、愛鄰舍的生命便自然流露,生活在恩典中。特爾慈 (E. Troeltsch) 指出,加爾文主義者因有得救恩典的確據,能按上帝的旨意來服務社會,他們知道自己完全被上帝托住,便全心彰顯見證上帝的榮耀;加爾文主義深識罪的險惡,而自己竟是蒙揀選受恩典的人,便積極獻身並靠上帝生活,超脫自己的情緒便虔誠自制,按聖經來度日與世俗有別。改革宗的教會不斷回到起初的根源的愛,使服事和對鄰舍的愛不變質。
當時日內瓦教會所推行的信仰生活、聖潔的群體,在蒙揀選而感恩及新人的生命中,建立新的生活文化、重視教育及生命培訓,更在教會嚴格監督下設置社會慈善工作,表達對鄰舍的愛。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師群體,在團契生活祈禱下、經常一起靈修尋求異象中,逐一形成社會關顧事工,許多信徒、慕道友、台灣百姓因而蒙福。一旦失去起初信仰的異象、愛心,社會關懷的外表固然可以流傳,然而卻是失味的鹽、沒有基督真愛的空架,這也是可以設想到的事。
第四世紀加帕多西亞大巴西流 (St. Basil) 的家庭中,出了多位神職人員,當大饑荒來到時,這個家庭變賣田園房產,展開有計畫的社會救濟,以聖道滋養百姓生命,使整個地區度過天災厄運,令人看到救恩臨到。這個蒙福的家庭明白救贖的喜悅,運用智慧經營,施展在基督內的愛心,見證福音的大能。初代教會的信仰精神,在改教時期啟發改教家看見,特別在史特施堡、日內瓦的改革宗信徒,在聖神光照引導下,幫助難民、弱勢群體在困境中生存下來,他們見證了從使徒、教父古代教會信仰的精神;初代教會經歷三百年的教難,得以流傳並廣傳福音,乃因上帝的愛在他們中間。唯獨上帝的愛,使我們對鄰舍有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