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長河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160 歲了!我們宣稱自己是在臺灣最老的教會,但從近二千年的基督教會歷史來看,是很年輕的教會。
基督教發源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先在帝國的東半部和西亞、中亞取得很大的進展,接著連帝國的西半部都成為基督教世界,四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一千多年歐洲文明在基督教的基礎上發展,從十五世紀開始逐漸稱霸全世界,十九世紀開始達到高峰。位於東亞一隅的臺灣,十七世紀先有新教的荷蘭改革宗教會和天主教的西班牙道明會來傳教,隨著西方勢力退出臺灣而中斷;十九世紀中葉則因為清國被迫開放港口,宣教師再度來到臺灣,這次也是天主教道明會先到,緊接著新教的英國長老教會也來建立據點,這就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開始。
十九世紀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全世界,除了賺錢,也將歐洲文明和信仰帶到新的人群當中。理性時代來臨,歐洲文明也在改變,基督教的影響力衰退,仍有一部分人在這樣的時代努力復興基督教,而有幾波奮興運動。帝國主義風行之際,熱心的基督徒也展開向「未信之民」、「未得之地」傳教的行動。於是非洲、南亞、東亞,成了歐洲基督教的目標,宣教師前仆後繼來到異族人、異文化當中,傳播福音建立教會。
臺灣人與福音的相遇
1865 年馬雅各醫師以宣教師的身分來到臺南,開啟英國長老教會在臺灣的宣教工作。為何是由一位醫師來宣教?醫療宣教是當時西方教會常見的策略,建立在近代科學基礎之上的歐洲醫藥效果,對初接觸的人們宛如奇蹟,身體迅速恢復健康幾乎等同於「得救」的經驗。最早入信的本地信徒,有不少人是因為難治之症或嚴重受傷得到醫治,而進一步接受福音。這樣的路徑,顯示此時對臺灣人而言,基督教和歐洲近代文明幾乎是一體兩面,成為基督徒同時接受了這套文化系統。
其實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仍以牧師為主,醫師和教師要和牧師搭配。一開始馬雅各長老隻身在臺,是因為原本要與他同工的宣教牧師在旅程中不幸遇到船難。直到 1867 年底李庥牧師夫婦抵達之前,廈門的英國牧師杜嘉德等人不時到臺灣,支援宣教工作。
除了醫療之外,還有教育宣教師。因為基督教是有經典的宗教,基督新教的信徒必須透過閱讀聖經來了解所信的是什麼,信徒需要教育,也需要培養當地人成為傳道人。在設立學校之前,宣教牧師負擔起教育之責。1875 年來臺灣的巴克禮牧師,特別重視教育的重要性,他知道這個信仰若要在本地紮根,就需要能閱讀聖經、有近代知識的傳道人和信徒,因此他除了建立神學校(大學)和中學,又開一間出版印刷事務所「聚珍堂」、辦一份《臺南府城教會報》來推廣白話字,因為當時懂漢文的人太少,羅馬拼音的白話字易學。許多教會設小學,聘教師來做基礎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基督徒讀教理問答、吟聖詩、查考聖經,學習信仰內涵,也學習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地理,成為有近代文化教養的世界人。
李庥牧師夫婦見臺灣社會女性地位低下、無法獨立生活,深感女子教育的重要,很早就開始籌設女學,但直到 1887 年才正式開設。北臺灣則在 1884 年就設立女學。
北臺灣的宣教由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偕叡理牧師開啟。1872 年他以淡水為據點,在本地信徒的協助下,走遍北臺灣,建立許多教會。他自己身兼醫療、教育工作,在宣教旅行中為人拔牙,以逍遙學院的模式邊走邊教育學生。後來設了偕醫館,加拿大教會也派遣醫療宣教師和教師,建立宣教醫院、神學校、中學。
賴英澤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談到臺灣第一代信徒與福音相遇之後,因為汰舊換新而「得自由」。實際上的表現就是「除偶像、棄神主、改惡習」。
初代基督徒認識了又真又活的上帝,人生有戲劇化的改變。但並非從此一帆風順,仍必須面臨許多考驗。臺灣人與福音相遇,經歷的是文化碰撞、價值觀翻轉。有人欣然擁抱,跳進新世界;但也有人面臨的是來自傳統的重重阻力,甚至因此而付上生命的代價,如因入教而被打死的莊清風。
另外以林學恭牧師(1857-1943)為例說明第一代信徒的處境。他出身士紳之家,少時喜歡賭博喝酒,26 歲在朋友家讀到當時的聖詩《養心神詩》,頗為感動,進一步去教堂聽講道,接受了基督教,把賭博的工具都砸毀。父兄反對他「落番仔教」,綑綁揍打,他身無分文從家中出逃,投奔教會。先受聘當岩前教會小學教員,後來投考神學校,成為傳道人。
報好消息的腳蹤何等佳美
早期信徒稱入信為「得到道理」,得道之後就是要分享。一間間教會的建立,不只是宣教師的功績,是「得到道理」的人們堅守信仰、向四周傳揚的成果。
林學恭牧師信主後一生致力傳教,神學校畢業後到澎湖馬公教會擔任傳道師,遇上 1895 年馬關條約後臺灣要被交給日本,他被日軍徵為嚮導,原本有機會在日本統治下獲得富貴,但他選擇回到澎湖繼續宣教。之後又去到彰化,和宣教師梅監務密切合作,走遍中臺灣,建立多間教會。
澎湖的宣教始自 1886 年宣教師甘為霖與臺灣本地傳道人高長等人到馬公開拓,南部長老教會決定成立「澎湖宣道會」,由各教會奉獻支持,並派遣傳道人。這可說是臺灣教會第一個海外宣教事工。
教士會和大會所推的宣教計畫,有許多理性評估,包括財務、人力資源、交通路程等等。比如說南部宣教先以臺南、里港為宣教中心,之後又有彰化設立宣教醫院成為另一個宣教中心。但有些發展事出意外,如東部 1877 年的祈禱水事件,一位信徒在祈禱後以一碗清水醫治西拉雅族頭目,陸續類似奇蹟帶領近 40 戶改宗,建立三間教會;又如澎湖七美夏宰被聖靈充滿,醫治重病之人,1920 年和堂兄夏傳一起建立福音堂。這些奇蹟中誕生的教會,在教士會詳細考察並教育信徒之後,才納入長老教會系統。
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之後,在臺灣推行殖民現代化,最早設立的學校就是醫學校和師範學校,基督教的宣教醫院和學校教育在臺灣社會中的重要性降低。宣教未受阻攔,教會穩定發展。1920 年代有一些靈恩取向的新教派進入臺灣,對長老教會產生衝擊。1930 年代開始,因日本帝國主義的發展,日本政府對基督教抱持警戒態度,後又因日英成為敵國,宣教師撤離臺灣。
第二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又一次治權轉換,教會則走向自立、自傳、自養,迎來宣教大豐收的年代。南北合一的長老教會總會,推動「倍加運動」,目標是在各鄉鎮都建立教會,讓教會成倍數增加,並向原住民宣教。1965 年百周年慶典時,平地教會達到倍加的目標,各原住民族群也迅速建立教會。
倍加運動信徒口號。(典藏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5a3be202d07df5cd1a0e51abdbbecc9#230788]。)
上帝國的宣教
戰後的長老教會一方面致力於引導更多人加入教會,一方面也在新的神學思潮下思考教會的責任。除了壯大教會之外,面臨急遽變化的社會、高壓統治、貧富差距、各種不平等、環境惡化…等等問題,教會是否只是關起門來求自己平安就夠了?
在「倍加運動」之後的「新世紀宣教運動」,開始在農村、工廠做社會調查,派神學生、傳道人與勞動者一起生活,了解基層社會,並嘗試運用各種最新的傳播工具,來宣揚福音。另一個嘗試是融入本地文化,例如以布袋戲來傳教,擺脫「洋教」形象。
面對臺灣日益艱困的國際處境,以及政府的威權統治,長老教會勇敢發聲,1970 年代連續發表〈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和〈人權宣言〉,強調臺灣的前途必須由臺灣人自己決定,呼籲政府進行民主改革。並在 1985 年通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強調:「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
這正是上帝國的宣教。主禱文中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宣教不僅是引人入教會、在教會中喜樂融融,也要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面推動公義的實現,與弱勢者站在一起,學習主耶穌的模範。這是近年教會的宣教路線,我們的信仰告白。
基督徒八要。「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為基礎推動整全的宣教,包含宣揚福音、培育上帝兒女、心的服事、社會改革、關懷受造物界、福音與文化,來實踐營造共同體,落實上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