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陳曾壽女長老(族語名字:Lai ki mi)
受訪日期:2023年6月15日(四)
受訪地點:家裡客廳
我自2012年起,在教會擔任長老一職,到今年結束即滿三任,在教會也擔任過婦女團契會長。
關於教會在陪伴臨終者的關懷事工,我樂意分享教會與部落族人的經驗。自五月起,部落正有幾戶家庭陸續在辦理告別禮拜,部落的氛圍變得安靜、比平常顯得悲傷,連續好幾週的晚上,都到喪家去慰問。
屬東魯凱族大南部落的我們,部落共有608戶。在部落中共有三間主要教派的教會:天主教、基督教、台東循理會。部落居民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參與了教會的生活。
當信徒或非信徒面臨臨終時候,教會陪伴的工作,可說是不間斷的,因為,教會看重「人」的需要,每一個過程都把它視為「傳福音」的行動。
一、病中關壞:
教會曾關心、陪伴過一位姊妹,她平日活躍於部落的工作,教導部落婦女跳舞、擔任地方代表。雖然她沒有參與教會生活,但教會仍舊關心她的需要,尤其,當她住院期間,教會已故的古絹代牧師,曾帶領教會幹部前往醫院探訪,並為她心裡的期待,煮了傳統美食(包肉的湯圓)給她吃,為滿足她的心願。
二、安慰禮拜:
遺體由救護車送回部落家屋,教會長老及執事會陪伴家屬親友等待。從遺體入冰櫃、直至出殯這段期間,每一天晚上,教會會在喪家舉行「安慰禮拜」。安慰禮拜,包含唱詩歌、禱告、讀聖經,皆由教會的幹部輪值事奉,安慰禮拜就如同以亡者為生命見證的佈道會,帶領部落族人親近上帝、以上帝的話語造就堅固喪家。每晚安慰禮拜結束後,族人會聚在喪家門前,圍桌食用「夜點」。「夜點」餐食的供應及預備,皆由族人自發性地帶至喪家,由教會婦女團契協助煮食、備餐及收拾,好讓前來慰問喪家的親朋好友,藉著圍桌陪伴喪家,也同時聊著自己與亡者過去的生命故事。
三、有關傳統習俗的「守喪」、「除喪」:
東魯凱族的喪事,還包含了「守喪」、「除喪」。自亡者逝世,家人必須「守喪」,穿著黑衣、戴黑帽或批戴黑紗在頭髮上,以示莊嚴、哀傷。出殯當天算為「第一天」,喪家必須有人「守喪」七天(也有守喪四十天)。這七天內,維持穿戴以黑色系為主,不外出參與喜慶宴客,直至時候、七天滿了,教會牧者、長老,會前往喪家為「守喪」的人「除喪」。「除喪」儀式著重禱告。長老會為家人們一一個別祈禱,祈願上帝的靈同在,保守家人的心懷意念,在悲傷、遺憾中,能夠依靠上帝的力量恢復正常生活作息。
四、追思禮拜:
在亡者逝世後的四十天或是週年,信徒會邀請教會牧者、長執前去家裡,為已故家人舉行追思禮拜。禮拜中,除了唱詩、禱告、讀經,也會預留一段時間讓家人彼此述說,各自回到原來生活後的心境。藉著禮拜,鼓勵後輩子孫繼續努力在基督信仰上追求、學習美善的榜樣。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傳道書》7 : 2(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