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的母親節剛過,台灣的新冠疫情突然飆升,疾管中心迅速宣布第三級警戒,在一陣兵慌馬亂及防疫新聞中,台灣的老年議題凸顯了出來:在重災區的雙北,幾處長輩長照中心發生了感染事件;接著,在搶打疫苗的氣氛中,因年長長輩排在優先施打的行列,一方面,他們勇敢排隊接受施打的畫面,讓人動容;而後傳出打疫苗而亡故的事件,一度讓民眾產生疑慮。
無疑的,上述的新聞,給了我們鮮明的印象,台灣的老人議題,確實已讓台灣的政府、社福機構,以及每個家有長輩的家庭,都無從逃避地要面對此一議題。甚至在2020年,台灣出生人數為165,249人、死亡人數為173,156人,兩者呈現「死亡交叉」,這代表死亡人數正式超過出生人數,人口數開始呈負成長態勢;政府也嚴肅的把它升為「國安級」的層次去面對。
而台灣的教會在這當口,高齡者更是首當其衝;據初略統計,長老教會的高齡者比例,一般是高過社會高齡者平均值的。當然,這並不表示教會的長者特別多;而是顯示了另一個急迫點:教會的中壯、青年、兒少會友比例,相對的又少於平均數。
教會長者多,不代表缺乏盼望
許多人都以為高齡者多,代表「又老又病又窮」的刻板印象,但以我個人牧會的經驗來看,倒不覺得全都如此。值得關注的是,這一群邁入高齡化的長輩,在教會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量。這一群長輩代表著幾樣特色:
(1)他們是二次大戰後,台灣從農業轉型工業,代表台灣勤勞打拼精神,讓經濟邁向起飛的功勞者與見證者。他們所累積的經濟實力,是台灣今日邁向更高階科技轉型,背後隱形的投資與支持力量。不用說,他們在教會中,仍然是教會財務奉獻最大的一群支持者,儘管都已退休,但對教會的委身與支持仍堅定不移;我們常看到某教會退休的長者,拿出大筆經費,贊助教會的建堂,或支持特殊重大事工的見證。
(2)他們也是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代表已遠離戰亂,雖在物質並不充裕的年代成長,卻被時代磨練了刻苦的精神,且普遍都已受過教育,甚至有中高等學歷的一群,許多更是有知識與專業背景的人士,尤其在教會的信仰環境,這樣的比例也更高,換句話說,他們可不只是一群「吃閒飯」的人。
(3)由於台灣醫療衛生的進步,加上這二十多年來台灣健保的福祉,他們也正是今日台灣平均壽命拔尖的當事人與受惠者;八、九十歲長者仍健步如飛的比比皆是,百歲人瑞在今日也不再稀奇。
(4)以婦女的視角切入,台灣教會的姊妹不只是教會事奉的要角,他們邁入老年時,仍是最忠心的教會支持者。主日禮拜永遠是最準時、最早到,又最少缺席的。他們永遠是牧者探訪最佳的同伴,也是最愛牧者的一群;週間教會有事工要進行,她們也是最好的服事者;教會有松年大學、日間查經班,她們都是最佳班底。
說這麼多正面的話,雖不敢說代表最權威的意見,但至少是我牧會三十七年來,自身的經驗觀察與誠實的心聲。
長者不是教勢增長的限制
早前,教會在傳福音策略上,一直有一個迷失,直覺認為長輩不好傳福音,他們不容易轉換信仰;但從我的經驗上看,卻並非全都如此。
以我前一個牧會的教會經驗來說,教會很早就開辦「松年大學」,每年至少吸引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非基督徒長輩來報名參加。由於主責同工們辦學認真,課程豐富多樣又精彩,宗教氣氛又不那麼濃重;這群同學跟著我們唱詩歌、一起禱告,聽福音信息(人生哲學),並逐漸受邀來主日聚會(也參加合唱團獻詩);松大校長更在自家開設福音小組繼續培育;福音果子也逐漸收成,幾乎每年都有松年學員受洗的紀錄。這與教會同時開辦的社區中小學課後陪讀班,同樣是教會每年受洗會友的最大來源。而教會因為熱心關懷這群長輩,連他們非基督徒的家人,也都對教會的印象完全改觀,有著很正面的評價。
我認識的一間高雄外教派獨立教會,他們因開辦活潑又豐盛課程的社區松齡學苑,又加強傳福音文化;每年的社區老年信主受洗的比例,甚至高達九成以上,讓人羨慕又驚奇。居於這樣的見證,我們發現一個事實,今日的高齡者,並不是福音的硬土;反而他們因受過教育,知識較開明,又因已年長,受家人的傳統信仰束縛較小。加上有的長者因身體仍硬朗,想獨立生活不與子女同住,他們對教會溫暖氛圍的接受度更高;甚至要受洗時,直接跟子孫交代:「我將來的後事,你們都不用擔心,也都委託牧師為我安排好了,將來你們也省事,不用祭拜,因為我在天堂會快樂活著。」
讓高齡者成為服事者
如我們客觀估算,以台灣的標準退休年齡六十五歲起算,到八十歲仍體健且耳聰目明的會友來看,他們在教會無拘無束,可以成為服事者,牧師的得力同工,至少有十五年的黃金精華歲月可貢獻。他們的穩定度高,人生經驗與智慧俱足,只要開創適合的服事項目與平台,就可以成為教會很有質量的服事者。
不可諱言的,長輩也常是體弱易病,常需進入醫院,需要加強關懷的一群。近年來教會有一句順口溜:「少年老的服事中年老的;中年老的關懷老年老的。」他們因年齡相近,興趣相似,彼此聯繫關懷,自成一個生態系。只要協助他們有效的組織起來,並賦予他們明確的任務,就可以有效的運作,而且很少讓牧者或長執操心。
我現在牧養的教會,每禮拜六早上,都有七、八十名高齡長者,滿懷期待的來教會聚會。他們自己組織,安排聚會內容,安排講師,自行組隊探訪,自治度極高。當然,他們也都是參加禮拜最穩定的成員,亦是奉獻的主力。近來,因新冠疫情三級警戒,教會停止實體聚會,這群長輩仍最常打電話來教會關心,詢問何時恢復聚會的一群。
教會高齡者永遠不嫌多
回到前面的話題,我們提到教會的青壯、兒少會友比例相對偏低的議題;這當然是我們亟需急起直追,努力克服的關卡。但也因為如此,顯示出在今日進入老年國家的台灣,高齡長者依舊是教會中一群最穩定的力量。
社會中也流傳著這句話:「在高齡化的社會,老年人的生意最好做。」豈不是嗎!於社會、於教會,高齡者的商機與事工不只是當代的「顯學」,更是當務之急。社會上不愁沒有長輩可做生意,差別的是有沒讓長輩動心掏腰包的產品。同樣的,教會也不愁沒有松年會友,要緊的是,我們有沒有將他們視為寶貝,好好規劃為他們量身
訂製的事工、福音平台;讓有成效又精彩的松年事工,成為教會整體宣教重新再起的激勵與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