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5期 無聊的長老教會?
字級調整:

特稿
克己與受苦
關鍵字:
作者/康來昌 (曾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現為中華基督教長老會信友堂牧師。)
  我喜歡梁啟超先生的「人生以興趣為目的」的想法。我討厭被拘束、受限制。我認為只要沒有傷害到別人,自己高興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因此初讀康德、清教徒、苦修聖徒著作時,十分反感。康德不是基督徒,但在反對個人嗜好、興趣上,他們完全一致,都認為,出自興趣的行動,無道德價值甚至有害。康德認為理性的選擇才正確,聖徒認為信心的順從才可取,而理性信心與興趣衝突越大,理性信心後的行為越好。也就是說,越是讓我們不舒服、沒興趣、但合理性信心的行動,越值得稱許。

  這是什麼話?變態、病態、奴性、有被虐待狂嘛。

  年歲漸長,發覺自己錯了。

  本文不談康德,單從信仰來處理興趣。

  我們首先肯定神創造的皆好,所以飲食男女是好事,上帝主動滿足人性的欲求和興趣。

  可是原罪的影響,使人自私自利,自我的滿足超過了理性的限制(最常見的是飲食過量),超過了對上帝的信靠(以肚腹、知識、瑪門為神),超過了對別人的尊重(心中無神,目中無人)。為了滿足無止境的興趣欲望,人賠上自己的性命(無知的財主)、破壞家庭(浪子、以掃、雅各、拉班)、擾亂社會國家(羅波安、亞哈),製造種族岐視、性別岐視、階級剝削與鬥爭,破壞環境生態。興趣欲望原是好的,現在成為痛苦的來源。

  因此,聖經強調受苦吃苦的必要,克制釘死興趣欲望是我們一輩子的操練。這不是不人道,是人道又有益個人及群體的事。

  「我所受的責罰於我有益。」(詩一一九:71)

  「我們應該在年輕時學習負軛。」(哀三:27)

  「我們所遭受這短暫的痛苦要為我們帶來無可比擬的永久榮耀。」(林後四:17)

  「在患難中,我們仍然喜樂。」(羅五:3)。

  「雖然他是上帝的兒子,仍然從他所受的苦難學習順服。」(來五:8)

  「我們受管教的時候,悶悶不樂;可是後來,那些因管教而經歷過鍛鍊的人能夠結出平安的果子,過著正直的生活。」(來十二:11)。

  「遭受試煉而忍耐到底的人有福了;因為通過考驗之後,他將領受上帝向愛他的人所應許那生命的冠冕。」(雅一:12)

  「要在主面前謙卑,他就要提升你們。」(雅四:10)

  「這種經歷無非要證明你們的確有堅定的信心。甚至那能毀壞的金子也得經過火煉;你們的信心比金子貴重多了。」(彼前一:7)

  「在肉體上受過苦的人已經跟罪惡絕緣了。」(彼前四:1)

  這些經文以及其他許多對「肉體」、「血氣」、「世界」負面的經文,都不是說神造的肉體及世界不好,而是要訓練人的意志,使其不被欲望左右,而能夠左右欲望,順服上帝,友愛鄰舍。

  在20世紀末,基督教可能己經過期了(post-christianity)。過期的跡象很多,其中之一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受世俗化的影響,幾乎完全不談自律。一位天主教神學家感歎:「一本由一百一十四位神學家編的神學辭典中,完全沒有神祕主義、克己主義、聖靈在人心的工作、默想、聖靈的恩賜、靈修、神祕經驗等項目。而這些字眼所代表的,是基督教開始以來,就被視為人走向上主的基本原則。」(「克己與神祕神學」,第二期,1976)

  欲望和興趣要恢復到創造時的美好,人就必須在聖靈的重生和恩典下,做克己受苦的操練。已經引過聖經,再看看歷代名聖徒的經歷和話。

  修院始祖聖本篤(480-547)有次在矌野獨處,撒旦將一位美女的形象放在他眼前。她的魅力在他心中燃起了熾烈的欲火,立刻想棄主縱欲。幸而主恩臨到,近處有一片荊棘,他赤身跳入荊棘,翻滾到遍體鱗傷。肉體的傷治好了靈魂的欲望。後來他對學生說,自此之後,性欲再不能控制他,這是「肉體受苦,與罪惡絕緣」的好例。

  聖本篤論謙卑順服時指出:長上的命令如果使我們稱心如意,且與天生的興趣相符,奉行命令時沒有什麼犧牲,那恐怕還有私意。但命令如果嚴苛,且與自己的嗜好相反,能夠歡然順服,這是寶貴的。

  齊克果在Christian Discourse中說:「單單靠主來度過苦難是最有福的,這是受苦的妙用。」哲學家Unamuno說:「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受苦,受苦使人成熟。」(Tha Tragic Sence of Life)

  耶穌會的創辦人依納爵論克己受苦:「第一,有關飲食。只除去過剩的質或量,不算克苦,而是減低適度的質及量。第二,有關睡眠,不僅減去華麗,也去掉舒泰。減得越多越好,但切勿傷及健康。克苦的目的是控制自己,使感官欲望興趣都順從理智,而理智聽命於主旨。」

  奮興家神學家愛德華滋說:「每逢想到苦難,若只顧苦難的難受,不斷數算它的黑暗,那足以增加苦難兩三倍。每逢對別人說到自己的苦難,若盡力說得很壞,那是不斷製造新煩惱。所以少想、少加油添醋說自己的苦,才是對付苦難之道。」愛德華滋觀察入微,我們豈不都有誇大自己苦情以博取同情的毛病?不過依納爵更進一步,他不僅勸人忽視苦難,甚至歡迎苦難。只要有健全的創造和救恩神學為基礎,歡迎苦難的態度並不錯誤,還能使我們積極克服一切人生黑暗面,承受一切不幸。相反的,只求舒適、滿足欲望興趣,最多只能培養浮淺人生(如未經苦難的民族特色),壞的就會放縱情欲,無所不用其極。

  天主教用受苦來使意志謙卑順從,不僅有聖經根據,也和基督教的基要信仰一致。寫「被捆綁意志」的馬丁路德就清楚看到意志與受苦的關係:

  你若感受了什麼疼痛,或得了病,就當思想,比起基督手上的釘子,頭上的荊棘冠冕,算什麼呢?若你必須作違反意願的事,捨所珍愛之物,就當思想基督為順服神,為愛眾人所受的一切苦,所流的眼淚、汗水和血。若你遇見患難,環境不順,心中愁苦,就當剛強的說:「我的主在客西馬尼汗如血點,難道我不應受這一點苦嗎?為什麼這樣懼怕,還樣憂愁呢?主人在死亡痛苦中,僕人若安睡如昔,他就是毫無心肝的惡人。」(默想基督受苦)

  路德高舉因信稱義,反對修道主義,但誰能說,他這話和聖經以及最佳的天主教靈修傳統不一致呢?

  再引幾句聖徒的話:

  如果我們不在乎享樂,甚於不在乎靈修中的喜樂,那就穩妥了。是的,對主的愛不在乎感覺甜蜜,而在公義聖潔謙卑忍耐中事奉主。<大德蘭傳>

  小德蘭母親去世後,便視其姐為母,後來她進修院,姊為院長,大家都稱院長為母。故小德蘭說姊二度為慈母。她對姊的感情極豐富,但:

  我在修院總想走進你的辦公室,以得一點親情的快樂與慰藉。於是,我每經過你辦公室,總是儘快跑過。難道我不能找些理由去找你談話嗎?媽媽,我無法形容那欲望的強烈,感謝主,我勝過了。我的心靈已經可以完全從主得滿足,我決心全心愛主。我很高與的發現,當一個人全心愛主後,他對其他的人能有更多更真更純的愛,是自私偏狹時絕沒有的。<小德蘭回憶錄>

  這段文字動人,實情更動人。整本回憶錄都在對姐姐(媽媽)說話,姐妹感情甜如蜜又淡如水,合而為一又毫不黏滯。我很想知道,姐姐看到這一段時,會流出多少心碎又歡欣的眼淚。

  不要貪圖靈修中的喜樂安慰,也不要躲避靈修中的枯燥苦澀。專心恒心做該做的,不問其他。如果有人是他們嚐到甘美而嚮往上主。那他應拋棄這甘美,把愛放在他沒有感覺到的上主身上。(St. John of the Cross)

  不斷克苦捨已,才有無遠弗屆、大公無私的社會效果。中世紀的神祕主義者,Catherine of Siena (1347-1380)和上述諸人一樣,極強調捨己的靈修,也一樣極強調靈修是為榮耀主造就人。她指責那些只為滿足自己興趣而做事的人(不論作「屬靈」或「屬世」的事),遺憾這些人看自己的安慰、快樂多過鄰舍的需要。
  
  溫柔的小德蘭也提醒人:「千萬別把寬仁變為溺愛。在責備別人錯的時候,不要看他難過,就去安慰他。這是姑息養奸、寵幸縱容,他不會有出息的。你要誠實的待你所引的靈魂,絲毫不隱瞞,我就是這樣做。若別人因此不喜歡我,沒有關係。事實上,如果不想聽真心話的人,根本不必來找我。」

  克己復理的人生才真有情趣,天天找情趣的人反天天喊「無聊」,新新人類是反面教材,我們多多避免才是。
同作者相關文章:
何謂獻身? (第 48 期)
克己與受苦 (第 45 期)
靈恩運動的提醒 (第 3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45 期 無聊的長老教會? (68-7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45期  1998年  4月 無聊的長老教會? 45
本期主題:無聊的長老教會?
發行日期:1998/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教會與青年人
牧師的講道為何無聊?
牧師的講道無聊嗎?
不是坐禮拜,也不是做禮拜
從「坐」禮拜到「做」禮拜
劉阿飛傳道小記
網路交友
泰雅族的黥面藝術
信仰、音樂,大自然~~法國作曲大師梅湘
分享與村教會「社區宣教」的理念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憲法的精神
寫給在海外孤單寂寞的你──錯愛篇
「複製人」帶給你一些困擾嗎?
蒙恩的故事
一趟不容易的旅途
以運動作為傳福音的教會──談台中杏林教會兒童足球隊
克己與受苦
社區工作對教會事工的挑戰
再談教會對青少年的宣教策略
禮拜無聊嗎?
水煎包三年記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