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決定生命樣貌
人生下半場,熟齡族有更多與自己相處的時間。這時期,他們完全自主使用自己的生命,不用為工作事業打拼,面對全然自由的生活,除了規劃旅行、學習或參與社會服務等活動外,此時也是聚焦於內在自省與意義尋求的生命探索階段。人們在有一定生命厚度的累積後,就會慢慢察覺,生命的核心並非外在的成就或物質的享受,而是「關係」的建立,我們與環境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決定我們的生命樣貌。
人生下半場的功課
許多繪本即在探討人與人的關係,從最核心的自我認同,向外延伸到家人關係,包括夫妻、親子與手足,再往外圈則碰觸人際友情的互動與交往。熟齡讀者閱讀探討「關係」主題的繪本,更能從自我的生命經驗中找到與故事內容對話的空間,重新省視自己的生命狀態。這是人生後半的重要功課,也是讓生命圓滿的關鍵課題。本文將鎖定熟齡女性在面對「自我認同」過程中的拉扯與掙扎,讓我們透過繪本共同凝視自我的核心,在華麗絕美的繪本圖像中,修補心中的傷口,在故事裡療癒人生。
《有時母親,有時自己》繪本
女性進入婚姻,進入母職,似乎自然而然開始柴米油鹽、養兒育女的生活。多數繪本論及母親這一角色,通常讚揚其溫柔、包容、慈愛與犧牲的特質,但《有時母親,有時自己》(註1)卻大膽挑戰傳統的刻板印象。本書繪者(艾曼紐‧伍達赫)以充滿視覺隱喻的華麗圖像,呈現女性在自我與母職之間的掙扎與牽絆。文字作者(史帝芬.塞凡)則從孩子的口吻說出:「我的母親,在她心裡有一匹母狼盤踞。有時,母狼讓她萌生念頭,去一座座黑暗的森林裡,唱歌跳舞。」直接點出母親內在蘊藏的野性,這股念頭不斷呼喚她聽從心底的聲音,去追尋她所想要的自由,去實現她所懷抱的夢想。但孩子始終是拉住母親的那一條線,書中圖像描繪母親多變的面貌,時是拿著利劍的戰士、時而是等待狂奔的母狼、時而又是嚮往自由的飛鳥。但即便母親是一頭渴望追逐自我的母狼,她的頸項間依舊垂掛著嬰孩的生活用品,孩子是她最深的牽絆;即便母親是渴望自由的飛鳥,但其下半身仍然是樹木的根,離不開土地,離不開孩子,飛翔也僅是短暫。直至某天,當孩子背起行囊,手中握著自己的指南針,或許這時,母親才開始屬於她的自我。
當女性進入人生下半場,孩子各自成家,放下家庭後,女性重新回到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其著作《一個人的老後》中談到「女人五十才開始」,再次單身的日子來臨,要順應自己的心意與需求來規劃生活,一個人的老後也可以過得優雅、自在而充實。
我的母親,有顆擺盪於日與夜的心。
《媽媽的畫像》繪本
這本《媽媽的畫像》(註2)則是從成年子女的視角觀察母親的樣貌。故事是由韓國畫家根據她與母親的真實相處經驗繪製而成。她為母親畫了一張肖像,但母親的反應並不熱絡。不久,母親在旅行途中畫了新的畫像,甚至將畫像裱框。而原來的那張「孩子眼中的母親」肖像卻被擱置在倉庫裡。故事運用左右兩頁圖像對比的方式呈現,左頁是子女眼中的母親,她的腳粗糙、她的手歷經風霜、她過著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無聊生活;右頁是母親內在的自我,她的心熱情如火、她的腦袋充滿奇異的想像、她有與困難拼鬥的不輸精神。於是,故事裡的媽媽下定決心去巴黎,她穿上時髦的洋裝與高跟鞋、戴上漂亮的帽子、抹上鮮艷的口紅,在巴黎街上逛街、跳舞,還喝下午茶,最重要的,讓街頭畫家畫了一張自己滿意的畫像。年輕時代為了家庭付出心力,為了照顧子女犧牲夢想,現在,肩頭上的責任慢慢卸下,熟齡女性開始將目光從子女身上轉向關注自己,探索與追尋心中夢想,生命終於能隨心所欲,享受一個人的精采生活。
註1:《有時母親,有時自己》/文:史帝芬.塞凡,圖 :艾曼紐‧伍達赫 /出版社:字畝
註2:《媽媽的畫像》/文圖 :劉智娟/出版社:東方
問題思考:
1.你年輕時的夢想是什麼?是否有實現呢?如果已實現夢想,你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的?如果尚未實現,是什麼原因耽擱了呢?
2.你曾為孩子、為家庭犧牲什麼事?現在回頭看當初做的這些決定,你有何想法?
3.人生進入下半場,如果慢慢有自由的時間,你最想做什麼?
4.針對你最想做的事情,你想如何規劃完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