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電視報導上看到一件令人驚怕的新聞,一位外籍居家照護員掌摑無反擊能力的被照護者,並用腳掌磨洗長者的身體,再將長者要穿的衣服先擦鼻涕後再給這位長者穿上。到底這位照護員心中累積多少怨恨的情緒,以致全部發洩在這位無法言語、無法反抗的被照護的長者身上?
我們都知道這些離鄉背井到台灣受雇的照護員所面對的工作壓力,他們的工作內容繁瑣,除了照顧病人三餐、定時吃藥、洗頭、洗澡、洗衣,還要買菜、煮飯、清潔家裡、安撫家屬、無輪班等。如果是首次受聘到台灣,語言溝通的障礙是一大問題,雖然現在有雙語翻譯的機器,或手機上有設定的應用程式可幫助溝通,但來自外在環境及內在的挑戰壓力可想而知。
體諒彼此,存有希望
記得有一位接受安寧緩和照顧的老太太,症狀控制得不錯,醫師請她回家休息,為了照顧她的生活,兒子申請一位印尼籍照護員24小時照護。回家第一週,我隨同醫護人員去她家巡視,她非常傷心地哭訴,因為她無法與這位外籍照護在語言上溝通,我們安慰她,這位照護者看起來善良、有忍耐的心、「智商」不低,只要您講慢一點,一樣樣好好教,甚至請她推輪椅帶您買一、二次菜,她就知道您想吃什麼。再過一個月,老太太主動打電話邀請我們居家巡視,再到天母一家有名的冰淇淋店共享。一路上,老太太一直讚美這位外籍照護者,會買菜、煮她最喜歡吃的菜、也把家裡整理得很乾淨。照護員也與我們一起享受冰淇淋。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都要努力,都要存有希望,更重要的學習是體諒、給予彼此適應調整的機會和時間。
若找出前述新聞的教育意義,那就是勿忽略慢性且經常發生的負面情緒,包括:憤怒、憂鬱、忌妒、失落、無力、悲傷、暴力、否認自我角色等等。以筆者個人從事安寧照顧的經驗,照護末期疾病的照護員,承受壓力最大的原因是,他們所照顧的病人的病情變化。有些剛接手照顧的病人才一、二週就走向死亡,而照護員立刻要適應新的、也未確定其家屬是否好相處。夜眠尚未補足,另一位日夜需要照顧的病人可能就來到眼前。我也曾看過幾位很盡心盡力照顧病人的照護員,受到醫護人員的推薦,成為「很夯」的照護員,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順利得到轉介新的病人照顧。當然,轉介的醫護人員也是要為她找個可靠的雇主。
尋求上主,脫離懼怕
有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樣在病房探視病人,隔壁病房是空的,一位病人回家中療養,一床的病人則在清晨一、二點死亡。這位菲籍照護員看到我有些訝異(比往常早一些來到她所照顧的阿嬤身邊),阿嬤已無法言語,無法與人互動,但病情緩慢進展。這位照護員與我都是用英文交談,可能不想讓病人太擔心所談內容吧。她說:「院牧今天來得早喔。」我說:「對啦,因為隔壁兩床都沒有人在啦。」她「驚恐」地問我:「為什麼?」我解釋後她非常難過,因為那位死亡病人的照護員與她來自同一國家,在住院期間互相關懷支持,卻沒有機會向她辭別就人走床空。
她在「驚恐」中拉住我的手說:「院牧,請為我的病人祈禱,求上主保守她。」她的病人並不知道我在為她祈禱(她是民間信仰),之後她拉著我的手按在自己頭頂說:「請為我祈禱。」我知道此時她需要的是勇氣、力量及平安,我說:「全能的神,你禮知道這位XXX她的害怕,你禮更知道她盡心照顧這位病人,就是做在主的身上。懇求您祝福她將一切交託,脫離懼怕,奉主名阿們。」接下來她用我聽不懂的菲律賓話自我祈禱才結束,然後她向我見證,她每天讀經也為病人祈禱。這位照護者是基督徒,院牧是她身邊的陪伴、關心者,而她自我照顧的方式是尋求上主,藉著祈禱、讀經,轉換緊張、焦慮、慌張、無助。有一次她問我是否可以向雇主阿嬤的女兒要求星期天放假,她要去教會敬拜上帝。我鼓勵她勇敢地提出要求,因為假日時阿嬤的女兒可以代替她照顧。我若是阿嬤的家人,會把放假一天看為她盡責照顧阿嬤的獎勵。
適當喘息,與人互動
許多讓照護員常感覺疲倦、累,工作能力、邏輯思考力下降(笨),甚至生氣、憤怒和攻擊行為增加的原因,是缺乏獎勵、人際關係與情緒的出口。筆者認識一對年過80歲的長老夫婦,他們尚可行動,也參加社區大學學習及醫院關懷義工等服事。他們長年聘請一位外籍照護員,協助買菜、準備三餐、打掃清潔等工作,有一段時間長老娘的身體較虛弱,照護員就陪伴她外出,或是去醫院門診、領藥。當照護員做完例行工作時,他們還同意她幫忙附近鄰居打掃賺點「外快」,一兩年放長假回菲律賓辦理續聘手續及探望家人,賓主相處愉快融洽。在我耳中所聽到的是長老夫婦對照護者的讚美,讚美可創造機會,機會不只給自己,也給了鄰里。
筆者住在大型社區,住戶當中的高齡長者不在少數,每當晴天走過中庭,或繞著社區走一圈,便會發現一堆一堆聚集的長者,有坐輪椅的,有拄著拐杖的,也有的坐在花欉圍欄上,旁邊或站或坐著一群年輕的照護員,他們開心地用家鄉話交談,我聽不懂但偶而也聽到夾幾句華語。有一次我走到我認識的鄰居阿嬤身邊向她打招呼,她很熱情地對她的照護員招手說:「走!我們回家!」我趕忙向阿嬤說我還有事,只是停一下看看她,不用去家裡。我問阿嬤:「在這裡有交到一些好朋友談天說地嗎?」她開心地回答說「阿弟」常帶她在此曬太陽,與這群老伴聊天,時間過得挺快。我又問阿嬤,那麼「阿弟」也有交到許多朋友喔,她們談得很開心!阿嬤說,沒錯,她們都成為好朋友,有時還聽到她們手機電話講個沒完。我問阿嬤有沒有問她們聊些什麼?阿嬤說,沒有,只要她開心就好。
以上的例子給我們一個啟示:照護員只要肯用心學習照護,工作必然順心,在自我照顧上可以創造「喘息」的空間,讓自己暫時與工作隔絕,休生養息充電後再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有可以傾吐心情、傾聽自己的人際關係互動,如此就能把挫折、焦慮、不滿、委屈與重要他人分享,獲得同理與支持。跳出自己的觀點聽取他人的寶貴經驗,超越原有視框的限制,發展新的思維,轉換看待投入照護這行業的意義與本質。
自我照顧的原則
接著我要談到自我照顧的一些原則:
一、了解什麼是你可以改變的,它可以自我測試。
‧ 這個壓力源(含語言障礙、餐點如何做……)可以改進,或消除。
‧ 你容許的時間多長?(一星期、二星期)
‧ 你可以花時間和力氣促成改變(設定目標、做時間管理)。
二、陪自己走一段路
1.提升覺察力,用「感覺過程」取代「批判結果」。注重感覺,不批判自己(若有信仰,可以求上帝賜你勇氣,改變你能改變的)。
2.運用呼吸,釋放壓力。
3.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營養均衡,維持適當體重,創造喘息機會,儘可能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4.不要總是在負面情緒中繞圈子,視壓力為挑戰,是可解決的一件事,不是會壓垮你的事。
5.原來朦朧的眼睛會看到這麼美好的光影,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看這麼清楚才行?
6.發展相互支持的人際關係。
三、自我照顧需要愛與關懷
1.在日常生活中愛自己,專心吃飯,走路刻意放慢腳步,享受其中樂趣。
2.蹲下來摸摸自己的影子說:對不起,跟著我讓你受委屈了。
3.適時給自己的進展鼓勵與肯定,注意不要讓完美主義的想法挫折自己的改變動機。
4.被照護的家人,不忘隨時給予照護者肯定及進步空間,她會更好,是因為您的愛與關懷。
5.有機會去參加教會,尋求團體支持。
最後,問:「你是誰?」(Who are you?)然後回答:「我是……。」(I am……)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
「主上帝是太陽,是保護者;祂給我們恩惠、光榮。祂從不留下一樣美好的事物不賜給行為正直的人。」(詩八十四: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