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名稱:2016 Form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Asian Church Women's Ecumenical Movement
主辦單位:Asian Church Women's Conference
時 間:2016年5月19-22日
地 點:台北崇光女中
與會代表:來自澳洲、孟加拉、香港、印度、印尼、緬甸、尼泊爾、紐西蘭、菲律賓、日本、馬來西亞、斯里蘭卡、泰國、南韓、蒙古、台灣、 巴基斯坦、新加坡
在為期八天的ACWC會議當中,前三天安排工作坊,從開始的開幕禮拜,透過工作坊簡介、詩歌、交替感謝文傳達ACWC的使命。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在亞洲極端貧窮的人、移工、奴隸、婦女)在受苦,懇求上帝給予我們力量,為其代禱、關心,並與他人同工。
耶穌與迦南婦女
在聖經研讀的部分,石素英牧師透過馬太福音十五章21-28節,一位迦南婦女來跟耶穌祈求趕鬼的例子,幫助我們思考耶穌超越族群、文化界線所交給我們的使命,特別是在亞洲,有許多婦女就像是這位迦南婦女一般,是被社會區分的,如原住民、達利(Dalits)、日本賤民(Burakamin),這些人是否可能得到應有的關照?石牧師認為,亞洲婦女常常在政治、經濟與社會上遭到犧牲,而教會是否能夠努力爭取她們應有的生命空間?耶穌雖在文化影響下,最終仍給予這位迦南婦女一席生命空間,並與婦女有美好的團契關係,值得我們學習。
總會助理總幹事徐望志教授則分享台灣及東亞所關注的公義與和平議題,他提到普世運動裡「歸屬」(to belong)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思考:歸屬於ACWC代表何種意義?他也說明普世(ecumene)的意涵,並引用以弗所書二章17-22節,強調普世運動裡「遠處的人」與「近處的人」在基督裡合而為一的精神,因為我們不單是身在某處的「居民」,同時也是上帝國的一份子。
前ACWC主席鄭明敏牧師娘則分享台灣的普世婦女運動,她認為這有助於我們發展普世的教會,擁有普世的眼光。雖然台灣過去因為歷史與政治的特殊背景,使得我們在普世處境上顯得尷尬,但我們是不同於一些以中國為意識的教會群體,也不同於前進中國的教會潮流,如何發展屬於台灣意識的普世運動,需要有自己的反省與思考。
女性的空間與權利
Mission 21執委林秀娟分享CEDAW公約及介紹Mission 21事工,她舉三位重要的女性人物: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伊娃‧裴隆(Evita Peron)以及梅克爾(Angela Merkel)為例,吳爾芙的作品「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啟發婦女要擁有自己的空間,裴隆則打破婦女的傳統角色認知,梅克爾則是具有政治影響力、低調、嚴謹且務實,被經濟學人雜誌譽為「在歐洲控制所有人的一名婦女」。三位女性都提醒我們對於婦女「人權」的看法,婦女應該不單是被重視性別而已,而該被重視「人權」,而這也是「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重要的精神與意涵。
除了專講,小組分享也讓各國婦女代表根據自己的處境,來談論有關婦女公義的相關議題,促成更有創意或是務實的行動策略,協助有困境的婦女,可以面對生命問題。這是我第一次參與ACWC的活動,過去雖然有參與婦女部的世界公禱日禮拜或小錢運動,但對普世運動實際發展的根源仍是很有距離。透過這次實際的參與,讓我了解ACWC這個組織對於婦女運動的投入,也認識到亞洲許多國家對婦女在政治、經濟甚至宗教上有著不同的壓迫,台灣雖然看起來進步不少,但在相關的議題上,譬如CEDAW、性別主流化等,感覺仍像是禁忌。
帶領ACWC成員參訪教會時,也發現地方教會的婦女,對於他國婦女的生活處境非常好奇,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都對她們在種種信仰困境裡,仍堅定保有自信而得到激勵。我自己也認為開放年輕婦女參與國際會議,是一個促進婦女意識改變的方式,雖然以資歷來看,年輕婦女很難體會資深婦女所看到的眼界,但透過傳承與交流,也會對年輕婦女在未來的生涯發展、牧會關顧與事工推展上,有相當程度的激勵和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