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0期 廣電媒體與宣教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為台灣而生的李庥牧師 |
|
關鍵字: |
作者/黃茂卿
(曾任台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長老,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部中會觀音山教會歷史社會資料室室長)
|
|
|
※ 前言 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 1835-1879)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首任牧師,也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到後山(台灣東部)傳教的牧師。在我們的教會史上,因他較常跟在馬雅各醫生與甘為霖、馬偕、巴克禮等牧師身邊,與他們作事工的配搭,所以聽過他的事蹟的人較少,史料也頗為欠缺。
※ 李庥牧師受召、來台 李庥牧師,蘇格蘭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畢業後,因嚮往至中國宣教,於是前往倫敦長老教會神學院就讀。(1866年11月16日,當他唸神學院三年級時,原先受派來台協助馬雅各醫生的馬遜牧師(Rev. David Masson)從船上被大海浪捲走,殉難於南中國海。(註1)英國海外宣道會找不到適當的接任者,就揀選李庥牧師,等不及他畢業,於1867年6月17日,他三年級結業時,即差派他到南中國海領取因「死的洗禮」(Baptized for the dead)而殉教的馬遜牧師,並前來台灣協助馬雅各醫生。(註2)
1867年12月13日,三十三歲的李庥牧師和懷有身孕的牧師娘,經過一百四十二天的航程抵達打狗(高雄),受到馬雅各醫生及眾信徒的歡迎。
翌年,因英商走私樟腦,引發台灣人排斥洋教、洋人的風潮。馬雅各醫生赴香港結婚不久,就發生高長傳道被捕下獄、莊清風傳道在舊城活活被打死及埤頭禮拜堂受搶奪燒毀的事件,(註3),幸經英領事及馬雅各醫生的爭取,反而得到了信仰、宣教的自由與保障。
爾後,馬雅各醫生回台灣府(台南)宣教,打狗宣道區在李庥牧師承接後,開始有計畫的重整打狗宣教中心的旗後醫館及受嚴重破壞的埤頭禮拜堂。1969年1月31日完成埤頭教會重建後,他憑一股熱誠與毅力南下,以「阿里港」為新據點,傳福音於台灣南部極端保守的漢人之中。
李庥牧師為人忠誠、體貼寬宏、勤勉節儉,又熱愛事工,他與牧師娘同心協力,在短短數年內開設阿里港(1869)、東港、琉球(1870)、阿猴(1871)、竹仔腳(1871)、杜君英(1872)、鹽埔(1872)、加蚋埔(1873)、楠仔坑、橋仔頭(1873)、南岸(1874)及建功庄、劉展庄等多處教會,(註4)完成他在高屏平原「南路漢人傳道」的佈局。即便在五十五年後的1928年,南部教會在高屏平原的宣教,也僅增加旗山與恆春教會而已。(註5)
李庥牧師來台頭四年,台灣教會的牧師僅有他一人。除了牧養打狗宣道區中旗後醫館與十數間教會外,還要去巡視馬醫生開創的府城教會與東方山崗的木柵、拔馬、崗仔林及相仔林等諸教會。風塵僕僕,載月而歸,即使因遠途跋涉而腳底成泡,也毫無怨言。如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8~29節所言:「這且不說,我還為各教會的事掛慮,像重擔一樣天天壓在我的身上。有誰軟弱,我不軟弱?有誰失足犯罪,我不滿懷焦慮呢?」
※ 開設打狗傳道師養成班 李庥牧師勤學向上,常研讀台語漢文,也努力學習客家語,因已有杜君英和南岸的客家教會。有一陣子,也曾請來一原住民少年學習原住民的話語。
李庥床牧師注重傳道人才的培育,約於1870年2月,聘來自澎湖的林兼金擔任助理後,積極創辦傳道師養成班(The Student's Class),地點設於旗後牧師館的樓下。當時學生有彭根源、黃深河、雷金、胡古、吳葛、林華及劉沃共七名(註6),個個都是宣教開拓期的傑出傳道者。
1876年,台灣府與打狗兩宣道區合併,旗後傳道師養成班的學生搬來府城成立大學(Capital College)。李庥牧師在大學裡教授舊約概論,並在天文學的課程上,以大望遠鏡給學生觀看木星、土星及月的形狀,也有全套大箱型照相機(註7)。
※ 鼓勵偕牧師前往台灣北部宣教 1871年底,加拿大長老教會首任中國宣教師偕叡理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原受差遣前去汕頭宣教。但主的靈引領他來台灣,在打狗上岸後,立刻南下阿里港拜訪李庥牧師,大受歡迎,並同工達二個月之久。
李庥牧傳授偕牧師在台宣教的要訣,又建議偕牧師到北部──福音空白的地域傳教,攜手使全台歸主。當時李庥牧師邀請在府城的德馬大醫生,三人搭船北上,於1872年3月9日從淡水上岸,瞬時完成長老教會台灣宣教的佈局。
爾後,李庥牧師要步行回南,偕牧師陪他順道巡視英國長老教會佈教最北區域的中部山地教會群:大社、內社與埔社的烏中蘭等教會。但第三天,李庥牧師瘧疾復發,只好坐轎。在此次中部教會的巡視中,李庥牧師與偕牧師初步決定以大甲溪為界,溪北為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道區,溪南為英國長老教會的宣道區,從此才有南、北部之分(註8)。
※ 開闢台灣東部的傳道 台灣東部的宣教是由李庥牧師開啟的,他是第一位到「後山」傳道的牧師(註9)。去之前,為了瞭解後山的情形,他探訪過來旗後醫館就醫的卑南族病患,以及不少曾在府東山崗教會、南部諸教會聚會過的西拉雅平埔族信徒。1875年3月14日,他由東港的長老陪伴,搭船前往當時仍受管制的後山探訪、傳道;途中路經寶桑(台東)、蟳廣澳(成功)、彭仔存(城山)傳道之後,於4月23日回來,完成第一次的台灣東部傳道(註10)。
1877年初,李庥牧師南進的據點──阿里港教會,其信徒張源春搬來後山,寄居於蟳廣澳石雨傘社頭目的厝,以奇妙的「祈禱水」點起東部三支福音小燭台,照耀於黑暗後山的蟳廣澳(新港)、觸階(觀音山)及石牌(富里),也續接了李庥牧師的東部傳道事工。一百二十年前的台灣東部宣教就這樣開始了。
可惜不久,李庥牧師病逝。倘若他能多活幾年,對後山的宣教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在全台教會中,後山位處偏僻,條件惡劣,但懷有後山宣教「眠夢」的,李庥牧師恐怕是第一人。
※ 創設女學與女宣 李庥牧師和牧師娘「疼厝邊親像自己」的心切,常拿藥與物品關照貧苦人家,甚至暗中以金錢相助。他深入百姓生活之中,明白他們的欠缺,尤其對台灣婦女卑微、受束縛的社會地位深表同情。他認為信仰若要健全的發展,一定要重視婦女教育,因為婦女是家庭信仰的中心。於是,他積極創設「女宣」與「女學」,而「女學」入學的唯一條件是「敲開縛腳」,解開婦女在兩性關係上所受千餘年的束縛。
李庥牧師是有計畫性與行動力的人。當時台灣仍處民智未開、重男輕女的封建漢人社會,連同工中都有反對意見,認為目前最需要的是充實傳道者之素質,應先開辦「中學」,豈可分散心神和經費於「女學」。然而李庥牧師仍積極規畫,歷史年譜記載:「1879年6月11日,李庥牧師請求教士會設法建築女學的用地,因為他要奉獻該建築費用。」(註11 )由此可知他的執著與魄力,也終於得到新樓東南隅一地。另外,他與牧師娘討論女學與女宣之推展,1879年9月11日,由牧師娘向英國母會女宣道會請求派遣一名女宣教師來台服務,辦理「女學」與推行「女宣」事工。
※ 李庥牧師病逝 李庥牧師屢染瘧疾,身體越來越虛弱。1879年9月20日,李庥牧師熱病復發,雖經安彼得醫生全力救治,仍於9月30日下午三點蒙主恩召。他生為台灣,以四十四歲之英年病逝於新樓宿舍。
李庥牧師娘依先夫心志,決定將李庥牧師安葬在打狗宣道區。由於施大闢牧師(Rev. David Smith)精於教會建築及木工,病逝當晚,他親手為李庥牧師作棺木,翌日由二十四名大學的學生與宣教師護送棺木,從安平搭小火船到打狗,在下午七點多,將李庥牧師安葬在打狗山山腳,砲台下的英商公共墓地,與早逝的次子同穴。
李庥牧師娘了解丈夫遺志,在這重大打擊之下,決意完成女學之創校,並繼續為婦女服務。於是與長子William繼續留在台彎,喪事告一段落的1879年底,她前去巡視二十六所南部教會中的十七間教會的女宣事工。
1880年2月26日,英國母會女宣道會指派李庥牧師娘為第一位台灣女宣教師。台灣教會的女宣事工此正式開始。她也開始規畫建設女學,並在教會推行主日學和婦人會等女宣事工,然而得不到教士會的全盤支持,對於是否該容許婦女帶領禱告等也引起討論,讓她十分困擾(註12)。
在建設女學方面,李庥牧師娘除了自己奉獻300英鎊建設校舍外,又要負責籌募400英鎊來增設姑娘樓。由於事務繁忙、過度勞累,1880年11月,她抱病回國。在故鄉休養時,她向母會女宣道會爭取女宣教師宿舍之增設,以方便照顧女學生;得到母會的全力支援後,1881年11月,她再度來台,並開始籌畫女學。1883年10月,得到廈門建商萬師的協助,以半年為期開始建校。
李庥牧師夫婦因疼惜台灣女性,以及牧師娘不顧自己要養育孤子的清苦,執意完成先夫遺志,她個人全額奉獻以建設「女學」,這筆金額與1878年英國母會為建設「大學」及學生宿舍的金額相等,堪為台灣教會史上的空前壯舉。
然而,在快完成「女學」的前一個月,可憐的牧師娘再度因病不得不回國。1884年7月中旬,在新樓的東南隅,「女學」校舍和姑娘樓寂寞無主地完成了。半個月後,清法戰爭爆發,宣教師們依英國領事之勸告到廈門避難。因此,「女學」也延到1887年2月14日才開學,共收有學生十八名。這是長榮女中的前身。
據說在新樓東南隅的舊女學,有塊紀念銅牌記載"The institution of this school was largely due to his proposal and liberality"(這所學校的創設,大都得力於他的計畫與慷慨)。他是什麼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為要完成主的使命,成就主所交託的工作,來見證上帝恩典的福音。(徒廿:24)他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位宣教師李庥牧師。聖詩285首「我有至好朋友」是李庥牧師所作的,讓我們一起來吟唱以紀念他!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為台灣而生的李庥牧師 (第 40 期)
|
|
註: 1.The Messenger,June 1867,p.174。 2.The Messenger,June 1867,p.174、207。 3.The Messenger,August 1868,p.166。 4.歷史年譜,pp.10-21,楊士養,南台教會史,pp.14-15。 5.台南神學校校友會雜誌第一號,p.9,卓道生神學校五十週年紀念。 6.台南神學校校友會雜誌,第一號,p.9。 7.卓道生,追念李庥牧師,台灣教會報,1929年5月號,p.9,Band. E.,Barclay of Formosa,p.33,Band. E.,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p.107。 8.楊士養,南台教會史,p.23。 9.村上直次郎譯,中村孝志校,Batavia城日誌(1624-1668),全3卷。200年前有過荷蘭牧師傳基督教到東部之說,但重商主義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36-1642年間,為了探查金礦曾來過後山又派商務員補等駐留卑南、拉啦庫(觀音山)等地,也有組織地方集會成立卑南集會區,最盛期有61社之多。但在Batavia城日誌中查不出有派牧師來過後山之記載。寫這期待賴永祥教授的新知反論。 10.歷史年譜,pp.31-32。 11.卓道生,追念李庥牧師,台灣教會報,1929年5月號,歷史年譜,p.41。 12.董顯光,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p.29。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