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猶太人在經歷了族群遭屠殺的大浩劫之後,終於可以含著淚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以色列。然而,就像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由加勒底的吾珥被上帝呼召著,進入陌生人的領地,或是像雅各的子孫們,在摩西的帶領下,離開埃及為奴之地,跨進已經不再是故鄉的迦南,二十世紀在巴勒斯坦地區所上演的新「出埃及記」,一樣是一個艱困的過程,要再去爭取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家鄉。
為了爭取生存的空間,為著不要讓百姓再次走向滅絕之路,現代的以色列國,以強硬的姿態,在阿拉伯世界裡,艱苦地撐出一片猶太人的天地。多次的戰爭,無盡的衝突,將這片上帝所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變成了文明衝突的最前線。
不少人將夏甲為亞伯拉罕所生的孩子以實瑪利視為是阿拉伯世界與伊斯蘭文明的象徵,而將以撒視為是以色列國與猶太文明的象徵。在以色列建國的過程中失去家園的巴勒斯坦人,也被視為就是以實瑪利,好像理應隨著他身為婢女的母親夏甲被逐。他不再是「正統」,他可能心懷不平,他頂多成為一個被憐憫的對象。
但是,若認真地查考聖經,我們看不到以實瑪利的不平與怨懟,頂多只有夏甲的自豪(創16:4)。以實瑪利雖然被逐出亞伯拉罕的家,卻沒有離開過上帝的眷顧。他的名字很美,是上帝的使者在他出生之前,就為他取好的,意思是:「上帝聽見」(創16:11)。
在以撒出生之後,夏甲與以實瑪利被逐,母子流浪在曠野,近乎絕望之際,上帝真的聽見了這童子的哀聲。他們不但得到餵養,生命得以延續,上帝還應許:以實瑪利要成為一個大國(創21:17-20)。他不是承受憐憫目光的可憐人,他是上帝為以色列所預備的強悍兄弟。
現代以色列國與周遭的國家之間的緊張,有極多是政治的問題,不是信仰的問題。若是堅持用信仰的語言,以正統論來支持以色列國對巴勒斯坦的敵意,也許並沒有完全了解上帝的揀選的意義。
被上帝所揀選的以撒,是要把自己的生命擺在祭壇上,一面相信著:「耶和華以勒」(創22:1-14)。他不會是一個張牙武爪的侵略者。繼承了亞伯拉罕的家的以撒,溫柔地,不與人爭,以耐心默默掘著水井,直到抵達上帝所賜的寬闊之地(創26:18-22)。他不會切斷巴勒斯坦人的飲水,讓一起生活的異族生活困苦。
我們的主耶穌是溫柔的以撒的後裔,是上帝的愛的化身,然而,人們將祂殺害。一個充滿恨意的世界裡,容不下一個宣揚愛仇敵的聖者。基督的復活,讓我們這些追隨祂的人,可以有力量繼續去愛,去當和平使者,去打破圍牆。
要解開以巴衝突的結,基督教世界能提供的,應是愛的行動與信息。巴勒斯坦並不是只有伊斯蘭文化,巴勒斯坦也有不少基督徒,他們致力於和平的工作,在以色列境內更有不少基督教的團體。讓我們在禱告與行動中支持這些勇於打破圍牆的基督徒,讓耶穌基督穿透一切的愛,修補以巴衝突所帶來的一切創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