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93期 士師記 Re : turn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從基甸的一生談自卑情節與真正的領袖
一個人透過「擁有」來證明自己,便是一種敬拜巴力的思維;敬拜上帝的人所追求的生命,應是「成為」上帝所呼召的人。
關鍵字:基甸  領袖 
作者/葉志達 (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自卑的人受呼召

從士師記的記載,士師基甸給人的印象就是從自卑受到呼召,後來成為當時以色列人的領袖之故事。(六至八章)在故事中,基甸的自卑似乎來自於家庭或社會環境,可能也包括自己的個性使然。或許,從人的眼光,一個自卑的人很難成為領袖,不過,從上帝的眼光就不是如此認為。從「呼召」的意義上,無論是上帝呼召一個人成為基督徒,還是呼召人服事祂,都是「上帝找人」,不是「人找上帝」。如同猶太神學家赫舍爾(A. J. Heschel)所提出:「我被呼召,故我存在」的觀點,意思是當一個人活在被上帝呼召的生命之中,便會找到生命的意義。
 
士師記是以色列人不斷得罪上帝,上帝把他們交給外族人,他們受苦向上帝祈求幫助,最終上帝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的故事。基甸所處的時代也是如此,當時的以色列人再次得罪上帝,並被交到米甸人手中,他們便再次祈求上帝幫助,最終上帝呼召基甸成為這一代的士師、領袖。
 
迷失自我的基甸

當上帝的使者去找基甸的時候,他正在「醡酒池打麥子」,理由是「不讓米甸人知道」。(六 11)醡酒池原本是釀葡萄酒的地方,卻在這裡打麥子,理由雖充分,卻也表達一種自我迷失的狀態。而基甸又名「耶路.巴力」,意思是「由巴力為自己辯護吧!」(六 32)不過,若仔細看基甸拆毀他父親的巴力祭壇時,巴力從來沒有自己辯護半句話。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曾說:「獻祭時,人經歷到『我與你』的關係,因此人必須全人的投入。」從信仰的角度,巴力不是真神,因此,敬拜巴力是敬拜「虛無」。信仰是一種全人的投入,一旦一個人投入虛無之中,所呈現的就是自我迷失的狀態。
 
一個迷失自我的人,必然呈現出「自卑」,這在上帝呼召基甸的時候,便能窺探一二。當上帝的使者連續兩次向基甸表達:「上帝與你同在」(六 12、16),他卻質疑上帝並沒有和以色列人同在,因為他們被交在米甸人的手裡。(六 13)
 
其實,這樣的質疑是有問題的,因為上帝正在呼召基甸,加入「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之手的行列。(六 14)不只如此,基甸拒絕上帝呼召的理由也提到:「我屬於瑪拿西支族最弱的宗族;我是家裡最不重要的人。」(六 15)但事實上,基甸的家庭背景並不如他所說的那麼弱小,畢竟所拆毀的巴力祭壇是他父親擁有的(六 25),顯示他的父親在家族裡的地位極高。
 
一個自卑的人,無論自己擁有多少,總是覺得自己不足、弱小。況且,上帝呼召基甸並不在意他所「擁有」的,而是要他「成為」拯救以色列的人。一個人透過「擁有」來證明自己,便是一種敬拜巴力的思維;敬拜上帝的人所追求的生命,應是「成為」上帝所呼召的人。
 
從自卑到確信,再回到自卑

上帝透過許多的驗證,目的就是要證明上帝必然與基甸同在。包括:「小山羊與無酵餅」(六 17~24),讓基甸感受上帝同在的平安;「拆毀巴力祭壇」(六 25~32),讓基甸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最後是「羊毛試驗」(六 36~40),確認上帝的呼召。
 
人總是如此,從自卑到確信,並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必須經歷一段尋找自我的過程。必須注意的是,人總是在這過程中,尋求過多的印證與神蹟。其實,最終的印證與神蹟就是自己願意轉向上帝,接受祂的呼召,願意與主同行。因此,我們會發現基甸經歷了招兵買馬的過程,透過上帝不斷地介入,從兩萬兩千人,到最後只挑選三百人。上帝如此做,期待基甸不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著上帝同在所加添的力量。一個人受上帝呼召,不是追求「擁有多少」的生命,而是「成為」上帝要我們扮演的角色。
 
可惜的是,基甸陣前仍再次懷疑,還是帶著僕人一起到敵營探視敵情,最終因相信敵人的夢,而有了攻打的決心。(七 9~17)作者在此留下一個伏筆:基甸不相信上帝對他的呼召,只相信敵人說的話嗎?果不其然,基甸在攻打米甸人時,喊出了「為上主!為基甸!」(七 18)若他只喊出「為上主」,那麼他將證明自己的「自卑情結」在順服上帝呼召的過程中,得到完全的改變;但是「為基甸」卻再次讓他回到「擁有」的困境中,也讓他回到過去的自卑狀態——無論擁有多少,都覺得自己是不足的生命。
 
最後,基甸在獲得勝利之後,即使喊出:「我不作你們的統治者;我的兒子也不作你們的統治者。上主要統治你們。」(八23)他仍要求人民塑造一個偶像來紀念他自己,也使得日後以色列人陷入了拜偶像的陷阱之中。
 
真正的領袖

基甸的一生是從自卑到成為領袖的過程,自卑雖然可能來自於家庭、環境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內心想要「擁有」的思考。這並不是說,一個人應該清心寡慾,不需要努力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重點是:生命的意義或價值,若是放在「擁有多少」,那麼「比較」的心便佔據了全部的生命。即使擁有再多也覺得不足,永遠脫離不了「自卑情結」。
 
上帝呼召基甸成為領袖的過程,就是幫助他脫離追求「擁有」的生命,轉向追求「成為」上帝呼召之人的生命。基甸能夠「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反倒是他不追求擁有「領袖」這個角色,而是照著上帝的引導,按部就班地成為領袖。可惜的是,他最終還是回到追求「擁有」的生命,再次陷入「自卑」的陷阱之中。從信仰的觀點,真正的領袖是一生追求上帝所呼召、賦予的職責,藉著上帝的引領,成就祂所要成就的事。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基甸的一生談自卑情節與真正的領袖 (第 193 期)
走往門徒之路──從地方教會牧者看馬可福音中的門徒 (第 175 期)
拓展新視野 ——「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之我聽、我思 (第 17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93 期 士師記 Re : turn (7-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93期  2023年  12月 士師記  Re : turn 193
本期主題:士師記 Re : turn
發行日期:2023/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在神研班讀士師記
神研班為什麼要研讀士師記?
從基甸的一生談自卑情節與真正的領袖
後殖民詮釋進路的士師記:逆寫迦南原住民族圖象
排灣族婦女閱讀底波拉故事
失落的女史:士師記的閱讀筆記
回轉與重塑之路:以韋爾斯「現編倫理觀」解讀參孫的負面敘事
月眉教會與三個家族
鄭兒玉文書與其人其事
在不同時代裡的離俗人(拿細耳人)
當權力背叛人民之時
成為盼望與拯救的記號
一位母親執意要吃的「麵包」:馬太福音十五 21~28 之反思
你所捨棄的,你明白嗎? ——讓流行文化成為人文涵養的試金石
多樣性(Diversity)
關係看著台語漢字袂曉唸 ê 這件代誌
在籌委小神研,仔細研讀士師記
從 Smangus 司馬庫斯的信仰與文化復興反思自我認同與追求
ㄋㄢˊ巡啟程,安啦!
彼此相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