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長又老的教會
長老教會大專團契(長青)是一群認真關心社會並以行動實踐的熱血份子;但我們總覺得自己認同的群體――也就是長老教會,是一個大而無法撼動的存在。因此長青人總是開玩笑說:「長老教會就是一個又長又老的教會。」而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在長老教會當中,更具代表性。然而,這不僅是我生長的教會,更是我家族認識主、在主裡經歷恩典的教會。身為一個在社會運動第一線走跳多年的人,我在 2019 年回到我的母會,抱著「境遇好壞是主所定」的心情,面對教會種種挑戰,先說結論:感謝主!在這段過程中,我獲得的遠大於我的所求所想。
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
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的出現,說來就是一場意外,更可以說是上帝跨越多個世代的呼召而形成的組織。台南東門教會自日本時代就有歷史紀錄的傳統,在長榮中學蘇進安校長擔任台南東門教會長老時,長榮中學校史館與東門教會歷史委員會陸續成立,不僅協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資料館遷移,也透過在教會辦理「東聲」年刊與週年紀念冊,持續記錄教會大小事。其中,歷史委員會由前長榮女中生物教師何耀坤長老主持,不只推動教會更名為「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並辦理教會百週年紀念展,直到他 2010 年逝世前,教會歷史大多由何長老負責統整。
時間來到 2021 年,歷史委員會有感於東門教會歷史資料館的日本時代文物破損、發霉嚴重,希望可以進行文物修復與數位化。在各方考慮下,首先接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幹事兼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牧師的建議,申請「世界記憶國家名錄」認證,讓教會會友與社會公眾開始關注教會以及巴克禮的故事;後來,也順利獲得政府的認證與補助。然而,由於教會本身並非獨立法人,「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便應運而生,作為教會與社會和政府的對口,開始向社會宣揚福音;並在長榮中學願意委託本會的修復師與團隊,執行校史文件修復案的情況下,共同成立台灣第一間宗教團體自辦的文物修復室「伊莉莎白文化資產維護中心」。
伊莉莎白文化資產維護中心
之所以命名為「伊莉莎白」,是為了紀念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創辦人伊莉莎白.巴克禮,也就是巴克禮牧師娘。這個命名的歷程是因教會決定回應一個問題:「作為巴克禮紀念教會,我們其實跟巴克禮牧師娘的緣分較深。那麼,我們該如何詮釋教會與巴克禮牧師娘的關係?」為了這件事情,從王明仁牧師時代開始談論,直到羅仁貴牧師任內,教會將日本時代的主日學教室改建為「伊莉莎白紀念禮拜堂」,這不僅呈現歷史事實,也可以說是一場「轉型正義」的起頭。在劉炳熹牧師到任以後,我們透過歷史的梳理,發現東門教會其實是相當重視婦女與青年教育的教會,這也分別代表伊莉莎白牧師娘與巴克禮牧師兩人的形象。我們開始述說一個故事:關於巴克禮夫人為了照顧貧窮婦女與兒童,跟巴克禮牧師借了神學院的場地,在夫婦兩人關懷下,建立了位於東門的團契;而這群接受愛的信徒與他們的後代,之後又如何經歷上帝豐富的恩典,進而建立東門教會來幫助歷代信徒,直到今天,甚至未來。
伊莉莎白文化資產維護中心主要是進行紙質檔案文物修復的修復室——檔案文書因長時間存放,往往有容易破損的情況;若有需要預先解讀資料的情形,中心也有文物攝影棚可以進行數位化掃描。此外,協會本身也有策展、美編設計等等人才,加上一群對文史充滿熱情的年輕研究者在這裡協助學術研究工作,因此我們可以從研究、文物維護與典藏、活化再利用等方面,吸引不同領域的人,從各樣觀點觀看上帝在台灣的帶領與作為。
推廣母語與歷史教育
目前我們已舉辦過多場小型主題展覽,也接受台南生活美學館邀請,參加台語推廣活動,述說長老教會對於母語教育的貢獻;並因為我們基於教育推廣的初衷,至今已有將近 300 位參訪者來到協會,其中大多都不是基督徒。而我身為協會總幹事與研究者,更有機會前往希臘與馬來西亞,向海外的夥伴介紹我們正在做的事工。
雖然協會在經費上還是倚靠教會會友與支持文化資產的文史夥伴小額奉獻,也感謝政府部門對於教會推動文化資產工作,尤其文物修復工作,一直想辦法找資源給我們。但我們事工的目的,仍是為了福音的需要,希望長老教會將近 160 年的每個故事、每個經歷上帝恩典的見證,都能夠被好好地述說、好好地討論、好好地成為愛的力量。除了宣揚巴克禮牧師夫婦釘根本土、多元包容、關懷弱勢的精神,也透過與眾多非基督徒交流的歷程,傳遞愛的福音,參與宣教而成為這片土地的支持與幫助。
我們目前除了協助長榮中學恢復校史館的營運,述說長榮女中與東門教會的連結與信仰歷程,協會同工也參與教會 120 週年的事工,並讓不是基督徒的夥伴,有機會認識教會、了解教會,進而成為教會的幫助。我們與總會歷史檔案館,還有神學院、新樓醫院與周邊的教會,也開始因為文化資產保存而建立連結。期盼透過這個上帝驅動的大團契,成為城市甚至國家的呼聲與幫助。
文史真的沒有用嗎?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文史真的沒有用嗎?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面對文物修復室裡的科學儀器和溶液,我總是在與這個問題對話。我感謝歷史學與文化資產給我的訓練與視野,使我有更寬大的心胸面對跨領域的挑戰;也感謝聖經蘊含的歷史詮釋對我的影響和反省,讓我得與各樣不同的人建立更好的連結。也許,沒有用的其實是視野狹隘的我,而不是我所屬的專業與科系,更不是這個大環境。我想這就是上帝呼召我回到從小長大的地方,透過自己的過去,給現在到未來的我最大的反省與啟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