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專階段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獨有的某些特殊狀態。我想,至少對於大多數在台灣長大的學子而言,進入大專生活是既陌生又新奇的刺激,做出各種抉擇的同時,也被迫面對自己。回顧大學四年的旅程,原先是一個為自己重新命名的孤獨歷程,卻也因在團契裡面,而拉拉扯扯、吵吵鬧鬧的走了這一趟。站在不同時間軸、不同身分、不同群體的自己,看著多采多姿的團契樣貌,同時象徵對團契的不同理解。
提早18年開始的長青團契生活
打從有記憶以來,因為擔任團契輔導的老爸,長青團契就是陪伴我成長的一部分。長青團契入侵我童年生活的程度,除了例行的寒暑假活動是必帶(團契獻唱、神研班),平時哥哥姐姐經常來家中拜訪,甚至教會的青少契輔導也是長青團契的契友,無孔不入啊!因此,在正式踏入自己的大專生活之前,這就是我認識的長青團契,而且以為自己很懂。
重新定義「團契」
因緣際會下,我來到台師長青團契,一開始的團契生活卻很挫折。以台大學生為主的台師團契,我一個師大學生顯得格格不入,除了生活圈、校園的不熟悉,台大相關的內哏讓我感到無法融入。然而,更多的挫敗來自於我的自以為。
促使我留下來的原因不是聚會,反而是聚會結束後的近況分享。不僅僅是代禱,台師的分享簡直是講故事大賽,透過他人的嘴,看見不同的觀點和視角,不單單只是自己軟弱的一面,還有多采多姿、各式各樣的情緒:焦慮、痛快、無奈、憤怒、自豪、悲傷、孤獨。
成為同工後,我開始理解團契的運作,和大家一起討論團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時至今日,我眼中的台師在看似冷冰冰的諸多規則、條文、傳統的背後,有很炙熱的理由;就像台師人,看似很有距離感,卻是一群溫柔想要關懷社會與身邊之人的人。而這份認同,是由每位契友共同搭建而成,我想這也是台師對於上主形象的認識和理解。
從參與者、代言者到建立關係
台北大專還有個奇特的存在——北區大專聯合長青團契(又稱 PTL )。各團契會定期派人參與聯合委員會,決議共同事工,而我就被台師團契選派。官方的說法稱「妳比較會社交」,不過依照當時台師在 PTL 的處境,我猜想大家只是都不想參加(?)。聯合團契的場合中,我成了台師的代言者,透過團契間的交流、不同的視角,看見台師的獨特之處。
意想不到的旅程從誤打誤撞當上 PTL 主席開始。從當選的焦慮,到任期內的各項大小事——重擬章程、開會策略、大型活動,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在其中建立的關係。聯合團契的多樣,讓我欣賞每個人的獨特,學習盡可能在共事時安排最合適、最舒服的位置。卸任後經常見面的 PTL 夥伴們,至今仍保持著一種甜而不膩的關係,在日常中彼此關照。
兩個團契的觸碰
重新積極參與 PTL 的台師,除了在我驚惶時成為我的後盾,更在服事的過程中看見台師在 PTL 中的角色和責任;甚至,這樣的關係連結使得 PTL 夥伴參與台師聚會,兩個團契的觸碰實在是我始料未及的。
原先孤身追尋信仰的過程,在這些陪伴、樣貌、關係中,彷彿見到上帝的形象,對我而言,上帝存在每一段被建立的關係之中。而團契透過各樣的聚會,展現了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同時也將這份心意,獻上為祭。
結語
在分享之中,我察覺大家似乎處在一個與自己拉扯的過程——總是期待被理解,卻也不甘放棄獨特。不論在哪個團契,從被接納到認同,透過不同的身分和角色,我們重新理解團契,也重新為自己命名。而我的旅程還在前進,依然期待被理解,仍舊正在學習面臨孤獨。不同的是:你會知道有人「陪著你,一起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