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
大家有環島過嗎?相信不少人的身邊有人做過,或者自己就嘗試過。而對於環島,「壯遊」或許會是第一個浮現的詞彙,原因不外乎是在這個說來不大的臺灣,要認真經歷這土地的生命,是需要花不少時間。因此,環島對很多人來說,往往會停留在夢想層面,而沒有去執行──至少對過去22年來的我是如此。
在我大學最後一個學期的開學前夕,聽聞台中大專在今年暑假要辦一個營會,叫做「機車環島看台灣」,我隱約有印象這是在上一個聖誕節期所討論的活動,不過卻萬萬沒想到,這事竟然成了!我本身對環島有一些憧憬,於是二話不說就報名了。但是對於「看台灣」,我卻沒有太多的想像。即便在活動前第一次聚集時,主辦單位很明確將「看台灣」聚焦在「台灣的土地與人文」,但我腦中的畫面還是一片空白。一直到要出發的那刻,我仍抱著一個畢業旅行的心態。
讓回憶不只是回憶
然而,隨著車隊漸漸南下,翻越了一座又一做的山巒,跨過了一道又一道的河流與溪水,來自土地的聲音慢慢的顯現。在這土地上的人們,用他們的生命訴說著他們與土地的故事,不論是返鄉青年、在地耆老,故事都從他們的身上傾瀉出來:市場裡辛勤作工的農人與攤商;沿海地帶盡心盡力照顧當地居民的醫護人員;返鄉工作、生活的青年;畢生奮鬥於斯土的長者;默默守護老街庄里的風獅與劍獅;見證海濱興衰的老屋。
這些屬於鄉土,一段又一段看似不太相關的故事,最後卻指向共同的方向:「不願讓回憶成為歷史,並試著讓後世子孫也能經歷先人所經歷的。」因此,以古法燒製磚瓦的師傅,不僅僅製作磚瓦,同時讓人們看見台灣傳統的建材工藝及技術。返鄉工作的青年不只是謀生,而是讓當地的生活價值重新被看見;他們復育環境的同時,也復育、延續人們對土地的情感。反亞泥的義士,不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乃是為了讓後世子孫能夠再次感受山林的雄偉與神聖。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本來已經是回憶的東西,藉著某種方式,重新被人看見:三和瓦窯、五溝水、亞泥礦場、苑裡掀海風……都是如此。
土地與人,人與土地
忽然之間,土地與人連結著的那條線,全然浮現出來;這條線不再是虛無飄渺的,而是真真實實的連結著人與人、人與土地。我們總是在尋找自己的價值,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而總是忽略了「根」。但在尋找價值的旅程中,卻與「根」愈來愈靠近,最後,在根源之處尋見不斷在追求的價值與意義!或許,這便是我們這趟旅行的目的吧!不見得是要找尋什麼,但是我們可以看看別人所追尋的價值是什麼,然後反思自己所要追尋的為何?
不同於以往的TSCM,是深度聚焦在某一個議題。我們這次是藉著環島,看見各地不同的議題,聽見在地的生命故事。這些議題,不再是崇高的理想與精神,而是寫實生活的一部份。藉此,我們真正看見地方的需要與困境,從而思考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那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駕著機車,馳騁在或筆直、或蜿蜒的道路上;行過台灣各個縣市,有時依著遼闊的海岸,有時傍著壯麗的山巒。我感受著5、60公里車速的風和夏日熱烈的陽光,風聲、引擎聲、還有對講機裡的路況回報、景點導覽、閒聊等,伴著我往前行。前方道路看似無止盡的延伸,但只要轉動油門,我們終究會到達路的那頭;而路沒有結束,只是朝更為無窮無盡的遠方而去。
一趟不只是畢業旅行的旅行。一條沒有終點的追尋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