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常常以為的支線劇情,才是人生的主線。就在我向高中導師提出休學後,有過一次跟導師個別談話的機會,他稱讚我平時的作文是班上前幾名,甚至是老師間會彼此分享的那種。不論我為了什麼理由休學,老師請我考慮往這個方向再努力看看。17歲的我,第一次聽到這方面的肯定,雖然深感榮幸,卻沒認真考慮過這個建議。沒想到如今回頭來看,我在職涯裡的各個工作,幾乎都是廣義的文字工作。那麼,我該將今天的自己,歸因於那一次的談話嗎?但當時的我明明只想著有機會與日本明星共演,壓根兒就對該次談話敷衍了事。
我想談談那些自以為的人生支線。就在我平順地上了大學後,文組的我利用系上工讀的機會,在學校學會了寫網頁,還誤打誤撞替外系老師架網站賣書。大抵一個人總是會身懷幾個不同技能,寫網頁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不過就是工讀生混口飯吃罷了。但是願意安裝相關軟體,開始翻書自修挑戰寫網頁的工作,可能要歸功於1980年代的家中就有台286電腦。當時的20MB硬碟可以儲存許多遊戲,讓我在單色映像管螢幕前流連忘返。
家中286電腦的啟蒙,經過30年發展,再結合文字工作,後來成了我工作上的一條經歷:「數位媒體主任」。這個職位幫助老報社從無到有,將新聞電子化,並在內部對於線上刷卡仍有顧忌時,力主引進數位金流。即便沒有我,老報社終究還是會走上數位化的道路;但若不是上主把我放在這個位置上克服阻力,這條轉型的路還要多走數年。
提到家庭, 不少人會著眼於P K(Preacher's kid)身分對我的影響。但我從來不覺得這個身分有什麼特殊,或許一方面是因為家父不在教會中牧會,自然少了PK會有的壓力;我也羞於拿自己跟其他PK比較。我相信一般牧會牧師的孩子,壓力是我的數倍以上;然而影響還是有的。我想起年幼的時候,父親總是埋首書房案頭前,桌前是滿滿的稿紙。於我而言,大概就是那一張張密密麻麻的稿紙堆疊起來的專書、論文,餵養了我們一家。幼時相本裡幾張在書房裡和父親的泛黃合照,則成了完美的註腳,似乎就是在說著,文字餵養了我,而我最終也以此為業,回報了文字。
而演藝圈作為人生支線,就只剩下耍耍嘴皮的當年勇。我還記得那段時間以後,長輩看到我,嘴裡說著17歲的孩子一個人出國遊歷,更有世界觀云云的讚美。姑且不論這只是場面話,我仍然疑惑,常出國不一定就比較有世界觀,還得看自身用什麼態度理解它。但是出國工作,下工了被劇組工作人員一起找去酒吧的經驗,用中文、英文、日文再加上比手畫腳、畫圖的方式溝通,仍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時刻。
召命的時間性
在行文跳躍與不相干的幾個事件中,也許讀著讀著可以勾勒出一個叫做「文字工作」的召命,但是這對讀者來說能有什麼啟發呢?又或者對我來說,這真的是我的召命嗎?所以我必須堅持走在這條路上嗎?
其實這從來不是我想做的事,也不是我有意識的往這個方向前進的。它比較像是一種巧合,有了一個機會,就這麼去做;有兩三個機會,就挑一兩個去做。我在神研班之後汲汲尋找的東西,迄今仍然沒有答案;後來才意識到,要去尋找一個純粹、固定的「召命」,很可能是一種緣木求魚的事。
每個階段有一些小目標,這些小目標有可能匯集成大目標,也可能根本就不會有任何用處。但即便是那些沒有任何用處的經驗,或許也型塑了一個更好執行「召命」(如果有的話)的自己。我的態度逐漸轉變成:「上主給予的天職、你我燃燒的祭壇,不是固定在一處位置,也非特定的一個職業。而是在人生的歷程中,不斷拔營前進,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一樣的角色、相異的職業中,獻上自己為祭。」
成長往往是不知不覺的,擁有了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吸收了大量好的或壞的心情後,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以為自己還很年輕,卻漸漸在職場上被叫「哥」,負擔起一些主管的責任。我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犯錯空間,卻開始發現那個空間是我得創造出來給下屬用的。
也許你也一樣,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大人;跟我相似,還不明白召命在哪?是啥?但或許也可以看看我的應對,一天一天過好,更有意識地讓昨天與今天的自己匯聚成明天的自己,把每個機會視為當下的召命,也許會從中引導自己走向更開闊的未來。對我而言,若說「文字工作」只是未來某個召命的養分,隨時需要捨棄,我也不意外;屆時就收拾行囊,繼續往曠野前進,那裡會有下一個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