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67期 創世記:在起頭...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有沒有一種可能
關鍵字:
作者/楊忠霖 (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諮商輔導組、高醫團契畢契)
 
聖經中充滿著比喻,而敘事治療也是擅於利用隱喻的學派。敘事治療重視「問題外化」,透過將問題擬人化,拉開人與問題之間的距離,讓人不再被問題標籤化,得以脫離問題的掌控,重新考考該如何與問題相處。
 
最近在閱讀敘事治療大師麥克・懷特的經典著作《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時,被一段文字深深地觸摸:
 
感動的延伸展現對曾屈服於創傷的人可能特別重要。對這些當事人來說,他們會維持心裡對「秘密」的渴求,世界會因自己經歷的一切而變得不同,或暗自期望他們所忍受的一切都不會白費,心裡冀求自己能對有類似經驗者有所貢獻,或幻想能緩和別人的痛苦,懷抱熱情,想對世界上的不公平有所行動。(註)
 
那段文字的大意是:「『感動的延伸展現』對於受過傷的人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心中有傷的人,心中總有個期待,期待自己走過的路、受過的苦不會白走,能夠在遇到有類似經驗的人時提供陪伴或應變方式,甚至能夠讓遭遇到的不公不義有所改變,希望不要再有人步上和自己相同的路。」咀嚼著文中的意涵,聯想到自己的生命經驗,覺得很有共鳴。
 
以往的我,會把「霸凌」這個字眼,套在自己身上。
 
小時候的我因為不懂得為人設想、同理他人的感受,又因著成績上的好表現而驕傲,時常在班級中被排擠、在同儕間受欺凌。關係上的壓迫,個人物品的毀損,言語上的譏諷,充斥在求學時期。當年自己想念諮商碩班,其中一個初衷就是想幫助和我一樣被霸凌、受壓迫的學生,使他們能看見自身真正的價值,以及鼓舞他們不要放起希望,因為每個人都值得好好被對待。即使後來明白自己的遭遇比較像咎由自取,並不能算是排擠,但是所感受到的壓迫卻是一樣的。在一切自己曾經歷的困難中,自己是真實面對過人際的困境,這可以讓我不只用學理上所謂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同理來理解,而是我就是他們當中的一份子。
 
如果當經歷過壓迫的我,能夠擁有堅實的人際關係,能夠重建自我認同,並且在覺察與調整下改變行為、態度,成為一個能看見他人、給出溫暖的助人工作者時,我就有機會成為一個「見證」,一個「盼望」,能讓那些受到霸凌的人們知道,沒有人有資格壓迫、霸凌別人,而他們終究也能像我一樣,在人群與想要投身的領域中發光發熱,成為祝福。
 
而「見證」在基督信仰裡面,是指一個人經歷到上帝的恩典,並在眾人面前敘說,與他人分享神在他生命中的奇妙作為。再深入一點,我心中突然有一個想法:「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就是我的命定,我是為了成為這群人的幫助,才遭受到那麼多的波折,而神給了我溫柔且堅定的力量,又在我身邊遍佈天使,讓我得以承受能夠承受得住的試探和試煉?」
 
思緒縹緲起來,我連結起大學時曾有一位傳道在為我禱告的時候,為我發的一段預言。在那段預言中,我是上帝預備的王子,雖然要經歷很多的苦難與學習,但是那些經歷對我來說都是幫助,都是祝福。我會流很多的淚水,但我走過的那些事,上帝都知道。我會感動很多人、安慰很多人、溫暖很多人。面臨那些波折,上帝告訴我:「不要怕,要相信。」
 
在這樣的預言當中,充滿隱喻。巧合的是,聖經中充滿著比喻,而敘事治療也是擅於利用隱喻的學派。敘事治療重視「問題外化」,透過將問題擬人化,拉開人與問題之間的距離,讓人不再被問題標籤化,得以脫離問題的掌控,重新考考該如何與問題相處。曾有輔導過的學生問我該如何對抗自己的懶惰,我便反問他:「懶惰這東西什麼時候會影響你?有沒有它的影響程度比較小的時候?是什麼讓它的影響力變得比較小?」透過這些問題,學生不再將自己定義為「懶惰的人」,而是「受到懶惰影響」的人,因此開始有能力對抗懶惰的習慣。藉由隱喻與外化,人不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而人可以攻克問題。
 
預言的最後,就是自己在困頓中緊抓著不放來自上帝的應許。「我走過的那些事,上帝都知道。我會感動很多人、安慰很多人、溫暖很多人。面臨那些波折,上帝告訴我:『不要怕,要相信。』不要怕,要相信。」那個「會」很有力量,它勾勒出未來的願景,揮灑著將來的藍圖。所以不要怕,要相信慈愛的天父都知道,也要相信祂的信實與美善,一切都在祂出人意表的計畫當中。
 
曾在二戰時期被納粹關入集中營,最後獲釋的存在主義大師維克多‧法蘭可,在其自傳《意義的呼喚》中寫道:「如果一個人一下子遭遇這麼多,受了那麼多的考驗(父母、手足、妻小均死於集中營,自己也進入過集中營),那一定有其意義。我覺得,我只能這麼說,似乎有什麼在等著我,期待著我去做,我是為了某事而存在的。」當痛苦的經驗被賦予了意義,一切的懷疑都有了解答,過程中的苦痛都有了寄託。但是回到自己的生命中,為何曾經想好好跟別人相處,但做出來的行為、說出來的話卻不討人喜歡?為何已經努力地改變自己了,有些習慣仍然根深蒂固?或許,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就是自己的命定,在經歷那麼多的波折後,終究是為了成為這群人的幫助與祝福?又或是有沒有可能,上帝預備的禾場更大,還要我的生命成為祝福,特別為了不同受壓迫處境下的人,因為「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
 
然而,目前的自己沒有答案,在追尋路途中一切都未到盡頭。在做人處事上,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在助人工作上,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投入的部分;在信仰上,自己也還浮浮沉沉,尚處在一個根基淺薄的狀態。上帝為我預備的負擔與職分是什麼?難道是成為一個諮商師、輔導老師、社工,還是其他類型的助人工作者,抑或上帝另有安排?以上這些在心中的辯論,會不會只是一廂情願,只是自己想為那些痛苦的經驗安上一個光采非凡的意義?但從積極面來看,也許我們應該就抓住那句應許:「不要怕,要相信。」相信祂長闊高深的愛,相信其中有出人意外的平安,相信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都能超乎所求所想的成就。
 
註:引自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台北:張老師文化,2008)。
同作者相關文章:
有沒有一種可能 (第 167 期)
是粉絲還是追隨者?─《我不是耶穌的粉絲》觀後感 (第 15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7 期 創世記:在起頭... (62-6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7期  2018年  12月 創世記:在起頭... 167
本期主題:創世記:在起頭...
發行日期:2018/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在起頭…
上帝是否創造了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從多元性別觀點看創造的敘事
導讀:三大宗教的「創世觀」
古代猶太教觀點看「創造」:《塔木德》與《創世記註釋書》舉例
伊斯蘭教的《創世記》論
印度教的梵(Brahman)與宇宙生滅循環
「愴」世記
找到線頭啦!
Camino de Santiago 我出去冷靜一下
《牧者》紀錄片訪談
O-ló上帝
貞文的詩篇與人生
每日的省思
有沒有一種可能
約伯記的精華(下)
神研班書籍介紹
ひろこ的參與心得
傳愛無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