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66期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字級調整:

特稿
我如何成為網紅?
最重要的是,即便是小心辯證出來的結論,仍然要留一個「我可能是錯的」的空間。
關鍵字:網紅   同婚  婚姻平權  網路  網烏青  分享 
作者/陳思豪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古亭教會牧師)
 
前言
 
首先必須陳明,我不算是網紅。我比較像朋友們口中說的「網烏青」(瘀血那個烏青),似乎有一些些名氣,但不都是好名聲,因為厭惡臭罵我的人不會比認同支持的少。但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網烏青」究竟被傳開了……
 
其次,我得先說我可從來沒想過要成為網紅!所以我實在不知道「如何成為網紅」?我其實比較想知道,一個網紅「應該要做什麼」?但是既然被指定要寫這個題目,還是得不辱使命、任務必達。幾番思前想後,我認為倒是可以回顧一下,這一路以來變成「網烏青」,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值得注意些什麼現象?
 
根據我的經驗、我的觀察,和我的非官方統計,我認為網紅至少有三種樣式。一是靠文字、其次是靠圖像、再來就是靠影片。(其他圖文並茂、聲光影音等混合型,就不細分了)我不是帥哥又不會修圖軟體,在加上手機畫數不高鏡頭又模糊,每此拍照拍片都無佳作,所以想成為第二第三種網紅千萬別問我。我只能提供一些意見和想法,提醒想以文字在網路上與網友們交心的人,要注意的事項和心態思維。這是我這些日子以來作為「網烏青」的些許心得。
 
一、想成為網紅,首先得要能接受得了「自己不紅」

一個已經是網紅的人,在寫文章、分享的時候,大概會開始擔心、害怕自己所寫的東西不被喜歡、接納,按讚的次數變少……。一旦有這種擔心害怕,他所寫的東西就會開始不一樣了。不論是變得更謹慎?還是更不羈?不管是變得更保守?還是更自由?反正就是會不一樣。
 
這是一種不自然的改變,純粹是為了維持「網紅」所做的改變。但弔詭的是,這樣就會變成不是當初之所以會成為網紅的那個寫手了。為了維持是網紅,結果反而會變成不是網紅。紅or不紅,that is the question.
 
所以,我這個「網烏青」真誠認為,能夠接受自己會不紅,是能成為網紅並維持是一個網紅的先決條件。
 
二、不去想成為網紅,反而比較有可能成為網紅

這點與前面類似,但其實不一樣;而且是我「網烏青」的親身經歷。
 
在臉書發文,原本只是抒發自己一些感慨;只有自己朋友小圈圈會看到、會回應。直到2014年的318學運,參與3月23日晚間至24日凌晨在行政院的占領事件,被警察凌虐後滿身是傷回到家,感慨萬千地寫下淚笑參半的千字言,我的貼文才漸漸被看見、分享。隔年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我陪著教會青年去參加,也是即時發文,被按讚和分享就更多了。
 
再過了一年2016年11月17日,立法院的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婚姻平權法案,台灣南高屏跨宗派基督教會聯盟有300名牧師,特別穿牧師服北上示威抗議,並至立法院朝野黨團表達反同婚立場。我記得那是星期四的下午,我自製了一個看板上面寫著「基督徒莫將自己信仰價值強加他人之上」,也穿了一身牧師服就去立法院前和反同婚的群眾對峙。此事經網路媒體大肆傳遞,我在臉書上的短文配合照片就開始被瘋狂分享、轉傳,甚至轉去PTT版。
 
隔兩週11月28日立法院婚姻平權公聽會上,我代表支持方的一番發言,又被大量的轉傳。在同一時間,罵我反對我的人更是以千軍萬馬之勢全力撲殺。更加重我的知名度(包括正反兩面)。然後我就成為「網烏青」了。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過要成為網紅,但陰錯陽差就這樣成為「網烏青」。
 
三、有真正的網紅名人加持

若回想318學運那時段的發文,為什麼會被大量分享、轉傳。其實是有一個關鍵事件發生。就是有一位非常美麗有內涵的女文青Isis Kang,在她的臉書上分享並推薦我的文章。讓很多人開始注意、追蹤我的發文。
 
而支持同婚的部分,更是經由我的朋友學妹星象大師唐綺陽大力呼籲,請她上萬的粉絲到我臉書按讚支持。不然我的文章應該也沒有好到能讓人注意到。所以,如果有真正的網紅名人介紹、推薦,那曝光率就會大大提升。
 
四、有理有據的離經叛道

這是一種掌握弔詭滋味的高風險操作(不過我的經驗並不是計畫性操作,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2017年年末,台灣《勞基法》修法引發勞工界反彈,把整個社會攪擾得沸沸揚揚。古亭教會的青年詩人洪道安弟兄,寫了一系列諷刺《勞基法》修法的勞工詩集,選了六首〈三隻小豬〉、〈重聽女神〉、〈虎姑婆〉、〈作功德〉、〈小美人魚〉、〈小木偶〉,希望能刊登在教會的週報。我知道這些詩的爭議性,登在週報上一定會惹來麻煩;然而,古亭教會週報的首頁不放圖片、不放教堂照片,反而是定位成社論的一篇短文。所以,我思量再三並安靜禱告後,決定放膽讓洪道安的勞工詩集刊登在教會週報首頁。就當作是反應台灣青年勞工反對《勞基法》修法的心聲。
 
不料,有人將週報封面截圖在臉書上分享,故我也趕忙發一篇有解釋文字並介紹作者的文章。結果,更有人將這次週報封面轉去PPT,整個造成轟動。有一大堆人打電話到教會索取週報,甚至還親自來教會詢問能不能帶週報回去?雖然還是有人反對並為文斥責,但大部分都是欣賞贊同的回應。詩文作者洪道安弟兄頓時成為真正的網紅,更有出版社跟他聯絡,希望出版他的詩集。聽說他的第一本詩集現在正積極籌備進行中。
 
其實,洪道安弟兄同樣的詩集在他自己的臉書也有發佈,雖然頗受好評,但看到的人數不多。經由週報刊登他的詩、再由臉書、PTT等網路平台的推廣,洪道安弟兄一夕之間成為網紅詩人。至今仍然有人責備我「濫用週報」、「錯用教會資源」,但這就是我認為的「有理有據的離經叛道」。在教會週報上刊登諷刺政府政策的詩文,這還真是離經叛道之舉;但是,詩中所云的現象和內容卻是有理有據,教會本就應該要關心、探討這樣的事件。因為如前所說,古亭的週報本來就將封面文章設定成「社論」(或講章的延伸)。所以,我就大膽刊登,並擔下責任。欣喜的是順道造就一位優秀的青年詩人。
 
五、你所寫的,你真心相信

常常,我們在寫論述、議論的文章時,有立場的表明、有價值觀為圭臬、有論述內容、有文脈邏輯;會批評對錯、賞析優劣;會論該不該會談要不要。不論怎麼論講,我認為執筆者要真心相信自己的論述,不論立場、價值、思維、邏輯……。不要陰晴不定、不可立論模糊,千萬不要為討好讀者而成為面面俱到的騎牆派。我們要真心相信我所論述的,是朋友的就會是朋友,不同道的,感謝上帝賜機會相遇,且互道珍重。
 
六、保有「我可能是錯的」的空間

雖然我們處於一個網路便利、資訊爆炸的世代,但是對有效資訊的掌握和真假訊息的辨別,仍是一個需要訓練及謹慎對待的大問題。我這個「網烏青」在發文的時候,就會儘量查明事實真相,自我要求沒把握的情況不臆測,論述時的邏輯要嚴謹,最重要的是,即便是小心辯證出來的結論,仍然要留一個「我可能是錯的」的空間。
 
網紅不是超人,就算是超人也會犯錯。犯錯前小心謹慎避免,犯錯了就勇敢寬心地承認。
 
七、言詞溫柔、態度謙卑,不輕易封鎖人

其實,所有的社群平台包括Instagram、Snapchat、Facebook、Twitter,甚至是YouTube,都會有同質群聚的現象。這很自然也不見是壞事,但缺點就是會窄化我們的視野,縮小我們的心胸。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這個群體就代表所有人的看法。這是同質化可怕的地方。
 
所以,我雖然是一個「網烏青」,來我臉書嘲諷、辱罵、搗亂的人其實不少,很多時候我都想把他們封鎖掉,或是直接刪掉。因為實在會拉低對話水準、破壞版面、模糊討論焦點,甚至攪擾挑起其他對話者的情緒。但我都儘量容許這些「來亂的」存在。就算不理會不回應他們,也不會封鎖他們或輕易將之刪除。要嘗試且強迫自己的社群平台內容許異質的網有存在,就是完全無法溝通也要留下來。
 
結語

說自己不知道如何成為「網紅」,還是拉拉雜雜寫了七大點「網烏青」心得。不是說我自己都做得到,只是希望分享出來,對立志要成為網紅的朋友們有幫助。但是如前文所說,我比較想討論的是一個網紅「應該要做什麼」?
 
我極欣賞蜘蛛人uncle Ben死前對蜘蛛人的勸勉:「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我深深相信,在這網路時代作為一個網紅要負擔的責任是大的。不是僅僅享受在大量按讚的數字、被不斷轉傳分享、被欣賞被重視甚至被崇拜。我認為身為網紅,要知道自己在網路平台上發表的言論和理念,就算無法帶起風向,也至少會影響許多人。所以,網紅一定要有意識地認知自己在社會、社群上的責任和力量。最好能立志與弱勢者同在、關懷社會公義、致力於恩慈良善的實踐和呼籲。
 
不管是網美、網帥、網紅、網烏青……,當你的表述有人欣賞、認同,甚至追隨,你就是一個背負責任者。
同作者相關文章:
沒有名字的教會 (第 197 期)
那欸那欸共款,牧師這條路…… (第 190 期)
我如何成為網紅? (第 166 期)
你所「不吃」的,你明白嗎? (第 152 期)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淺談情略說愛 (第 96 期)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 9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6 期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52-5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6期  2018年  9月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166
本期主題: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發行日期:2018/9/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新酒裝在舊皮袋?「挑戰」或是「道成肉身」
網絡革命:宣教策略以外的考量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從印刷到數位:新教文明「五百年來第一戰」
網路帶來的多譯本時代與原文讀經運動
E世代ê網路福音事工
一個還沒說完的故事:青少年網路事工老哇咧求生記
布農族山羌先生貼圖的故事
長老宗與天主教會在巴黎巧遇
芬蘭 極光 旅人
穆斯林的多元面貌:與留台馬來穆斯林的相遇
我如何成為網紅?
《陳夫人》小說台語漢羅版ê緣起
李高安義長老略傳(下):最重要的是「愛」
從服事到陪伴
約伯記的精華(上)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行動靈修營心得
2018年大專行動靈修營心得
重新擁有受造的美好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