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66期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關鍵字:Oh My God  青少年  網路  青年事工  陳嘉鈴  江淑文  美麗天堂  摘星計畫  教會  和平長老教會 
作者/廖怡君 (曾任Oh My God 青少年網站執行編輯)
2004年,Oh My God青少年網站成立。當時我還不曉得,2005年我會去到這個網站擔任文字編輯的工作,然後竟然一待就待了七年。我還記得我對Oh My God的第一個印象是入口的一段動畫:一個女孩騎著腳踏車騎上綠色的山坡,接著出現燈塔;女孩進去了有著燈塔的小房子裡,接著有一群綿羊咩的跑過,然後咩的進去了小房子裡。接著出現一艘大船(挪亞方舟?),然後像變魔術般,大船也Moo的進去了有著燈塔的小房子。人啊羊啊方舟啊,全部都進到小房子裡後,剩下燈塔繼續轉,繼續轉動。
 
這段動畫很短,約莫十秒鐘。十秒鐘我就看很久,一看再看,重複播放。我要特別提醒這是2004年,距離2018的現在是十四年,這十四年動畫的製作已經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但是在當時,我被這段短短的動畫吸引──乾淨明亮的色塊,簡單的隱喻──彷彿告訴青少年們,如果遇到困難,儘管到我這裡來──Oh My God希望自己能成為青少年的燈塔。
 
 
這段動畫以及Oh My God青少年網站,由陳嘉鈴製作。陳嘉鈴,我都叫他嘉鈴哥,有著會被誤以為是女生的名字,信件經常被署名為小姐。嘉鈴哥之前在美國學動畫做動畫,後來回到台灣成立樹上有光工作室。他說,他想透過自己專長來傳福音。
 
所以,如果要提到Oh My God青少年網站的歷史,就一定要提到樹上有光。當時Oh My God是長老教會青年事工所的福音事工之一,委託「樹上有光工作室」負責企劃與推動。這是Oh My God與青年事工一開始的關係。
 
樹上有光工作室不在長老教會總會的編制內,而是在赤峰街巷內的一層公寓,公寓裡擺著幾張桌子,三部電腦。嘉鈴哥負責網站所有的設計與美編,我是兼職的文字編輯,然後淑文姐(江淑文),這個Oh My God 推手的頭號人物,經常擔任無償點子機的角色。我們三人,以及當時的青年助理,我們在那個工作室裡,一起討論著要做什麼單元、要跟誰邀稿、要找誰來畫動畫漫畫、還有構思動畫腳本、漫畫內容。
 
當時我們常覺得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自己的腦袋太小,手也太少,能找到的一起進來工作的人也很少(因為錢也不多)。但儘管如此,其中還是有幾個重點單元,我覺得是做得很不錯的。
 
比如動畫單元「現代起士錄」(可以看得出來是要取「啟示錄」的諧音吧),透過主角起士、還有培根妹、老鼠、乳牛校長……,串起「沒而沒中學」的故事(聽得出來是美而美的諧音吧,因為主角是起士跟培根啊哈哈哈)。故事談論一些崇拜名牌,或是升學主義的現象,希望可以引起討論。動畫約3~-5分鐘,從角色設定、腳本編寫、動畫製作、人物配音、音效,全部自己來(「自己來」的意思是動用了不少嘉鈴哥跟淑文姐的朋友)。那時我才知道動畫的製作是如此耗費人力與時間,也因此「現代起士錄」的產製並不多。
 
還有另一個動畫單元「美麗天堂」。私心的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單元。「美麗天堂」引用適合改編為動畫的聖經經節,製作成約40秒到一分鐘左右的動畫,以下就是〈馬太福音〉11章28節的其中一個畫面。
 
 
「美麗天堂」的動畫由Sonia製作,許勝欽配樂。Sonia的畫風簡潔,設計性與藝術性都強(嗯,怎麼評論起來了)。我覺得有別於傳統傳福音的說教意味,「美麗天堂」很像是一首首短短的小詩。
 
然後文字單元的部分,大致分成兩種屬性。一類是與青少年有關,比如「百樣少年」、「我就是這樣長大」,以及「老師說」。另一類則是與臺灣在地有關,如「MIT歷史研究所」、「感覺臺灣」、「勒俄腊之聲」(泰雅族人的故事)。
 
還有漫畫單元,就請大家自己去看了:點入
 
前面介紹的,可以算是Oh My God 1.0。後來歷經多次改版,內容也大有改變,現在的Oh My God 可以上這個網址去看:點入
 
Oh My God 在2006年正式納入青年事工的編制內,也因此獲得較多的資源來擴充網站的內容。而摘星計畫就是在這個階段,在2007年展開。
 
2007年摘星計畫

摘星計畫起於2007年。
 
還記得一開始是fat的提議。fat是誰呢?fat是總會當時資訊中心的主任。說是主任感覺很大,但其實只是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那時Oh My God編輯小組每個月開一次會,討論關於漫畫、動畫的點子;若遇到節慶或暑假,就會一起腦力激盪要生什麼特輯。而摘星計畫的開始,就是在2007年的那個夏天,在暑假之前,大家七嘴八舌生出來的。
 
fat 說,全台灣有一千多間長老教會,如果大家循著教會跑,跟教會合照,不就是一種另類的環島方式嗎?一開始我還以為fat在開玩笑,全台跑透透拍教會?怎麼可能?真的有人有興趣嗎?沒想到活動開跑後,參與的人數比我想像中要踴躍得多!
 
我翻出電腦硬碟中的資料(天啊十一年前的資料我還留著!)2007年的摘星計畫共有82位挑戰者,而全台長老教會總共有1253間,摘星挑戰者的足跡遍布1053間教會, 上傳了一千五百多張照片。
 
為什麼叫「摘星計畫」?

為什麼跑教會跟教會合照的活動,叫摘星計畫呢?坦白說,我忘記當初是怎麼討論出這個名字的,大概是覺得每間教會都像是一顆星星,或是我們期待每間教會都是一顆星星,在人們生命黑暗的時刻,能發光引領人的道路。
 
那麼,跟教會合照這件事,真的可以讓人感受到教會像星星嗎?每個人對教會的感受不同,這個倒是很難說。但是,看著摘星挑戰者們翻山越嶺(真的是翻山越嶺,有些教會在超裡面的),沒有火車、沒有大眾交通運輸,必須自己開車才能到的地方,都有摘星者的足跡。看著他們與教會的合照,想著那些教會當初是如何開創(光看照片就可以想那麼多喔?超會腦補……)
 
所以,摘星計畫想做的事是──讓對長老教會歷史有興趣的青年,透過這個活動認識長老教會的歷史(順便環遊台灣?)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活動,我還不曉得原來長老教會在全台灣有1253間,遍布全台各縣市鄉鎮(十一年後的現在是幾間?變多了還是變少?)
 
前幾名的摘星挑戰者,都造訪了至少上百間教會。他們是怎麼辦到的?現在想想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還不普遍(搞不好還沒出現?)還沒聽過自拍神器的十年前,挑戰者們要請同行的夥伴,或請路人甲乙丙幫忙拍照,或自己帶腳架自拍,然後回到家再從相機的記憶體把照片存取出來,再放到網路上……智慧型手機不用一分鐘就可以搞定的事,在十年前得拆開成好幾個步驟,現在想起來這麼「厚工」的事,挑戰者們都完成了,而且好像還玩得很開心。到底抱著是什麼樣腦子跟心情在做這些事呢?我想大概叫做「熱情」這種東西吧!
 
摘星路上的故事

摘星計畫開跑後,在挑戰者回傳照片的過程中,才發現許多原本沒有意料到的情況──比如說,ㄟ……找不到教會招牌……,比如說,ㄟ……教會的資料與網站提供的資訊不符……這些,都是要親自走到那個地方,才會發現的事。
 
於是我們也才知道,找不到招牌的教會,還真的是沒有招牌,因為很小很窮,經費不足。還有些教會因為地處偏僻,摘星者迷路了兩三小時才好不容易找到,摘星者回報:「找得很辛苦,但也因此了解偏遠教會的處境。」
 
然後說到教會星星。當初我們在設計活動時,基本設定是這樣的──若教會屬於很容易去到的地方,給一顆星;越難到達的教會,星星數越多。所以比如台北市區的教會,只要不是藏在巷內的,原則上都是1顆星;若在巷弄內者,給3顆星。台東市的教會原則上5顆星起跳;若是離島的教會,就是10顆星。
 
但這樣的設計也引起部分摘星者的疑問,比如跑市區的教會,跑了十間才拿到十顆星星,這樣星星也太難拿到了吧(在此補充說明一下,摘星計畫的最終結果是計算星星數,而不是教會)。這樣的疑問,恰巧也呼應了摘星一開始的活動設計──因為偏遠較會比較難到達,所以星星數給多一點,看看能不能因此鼓勵摘星者去尋找偏遠的教會。
 
有一位摘星者這麼說:「……這個活動最終的意義或許就是引發現在年輕人對社會的關心吧。所以,為什麼山裡面的教會星星數多,是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大家把心態調整一下就能釋懷了。」
 
2008第二屆摘星:讓星星說話──聽靜靜的教堂說故事

第一屆的摘星參與踴躍,讓我們想著是不是要有第二屆呢?如果要有第二屆,我們打算透過什麼方式讓大家能更貼近教會,了解教會的故事呢?透過夥伴們的集思廣益,最後我們訂了這個主題「聽靜靜的教堂說故事」。
 
這故事可能是建築物本身,可能是教會前的一棵大樹,可能是大家經常聚集在一起談心的角落,可能是一扇窗透進來的光……。所以第二屆,依舊是跑教會拍照,但不只是拍照,再多一點點,我們請摘星者再多一點點觀察、感受教會,將他們想要分享的教會故事,透過文字表達出來。 
 
我現在回頭找資料,找到了從前作為活動範例的教會故事。拍的是和平基督長老教會的一棟老屋,剛好在它正要重建之前,我記錄下它的身影,寫下它的故事。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樹的家,平安的家

陽光,透過葉的縫隙,靜靜灑下,在午後。小鳥,吱吱嚓嚓的叫著。樹林,是小鳥的家;教會,是樹的家,是平安的家。

和平長老教會裡頭住了很多樹,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樹,但他們今年夏天就要離開和平長老教會了。和平的會友說,因為準備建堂的關係,這些樹,有一株會搬去新生國小,其他的會暫時寄養在園藝公司。

這些樹與和平長老教會的舊堂,在寧靜的巷子裡,住了四十多年。其中有棵大樹,他的腰桿,我雙手環抱還抱不起來。他的身上有粗粗的紋路,有螞蟻在爬,有我不熟悉的屬於樹的味道。我摸著他,想著他是怎麼長大;我望向他的枝芽,枝芽向上伸展,往古老的紅磚樓房。而他,與古老的紅磚樓房,就要道別了。

我們總是要道別,與許多事,與許多人,當道別的時候來臨。道別的時候,希望上帝在我們中間。

可能是因為樹與古老磚牆,我不由傷感起來。我心底盼望著這些樹,不論住到哪兒,都有平安;也希望我們不論走到哪兒,都有平安。
 
第二屆的摘星計畫,募集了許多教會故事,可惜當初的網站資料都封存了,要不然說不定還可以對照一下,十年前和十年後的教會呢!
 
2009第三屆摘星:呆丸寶藏

 
老實說這屆我覺得有點複雜。我努力的看資料回憶,才終於想起這屆摘星是怎麼個玩法。
 
這次的玩法比較特別,不只是單純拍教會摘星星,而是因著不同的地域特色,或歷史緣由,設計了不同的「摘星路線」,配搭不同的任務,讓摘星者對教會與地方的關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這樣講好像有點難理解,直接舉例好了。比如有條摘星路線叫做「菊島何必賭」,這是一條跑澎湖教會的路線,除了希望大家趁暑假的時候能去澎湖的教會走走,也期待大家能關注當時的澎湖博弈公投。以下是當時的活動文宣──
 
摘星路線:菊島何必賭

澎湖有另一個名字,叫「菊島」。為什麼是菊島呢?因為每年四、五月有一種可愛鮮豔的野花在澎湖全地盛開。她叫「天人菊」,有強韌的性格,是澎湖之花。有時在嚴酷的冬日,仍能見到幾朵小花。

這樣可愛的菊島,卻有人想開著怪獸,帶著自己喜歡玩的玩具,進行所謂的觀光開發;在經濟至上賺錢至上的價值觀下,他們想將菊島變成賭城。人類已經因為私利做了太多傷害這個世界的事情。

誠摯邀請大家在暑假到菊島摘星,透過摘星認識這塊地方,聽聽他們的聲音;這個「他們」不單指住在那裡的人,還有在那塊土地上的花鳥樹木,以及所有一旦毀去就無法再回來的美麗事物。

尋寶點:馬公教會、啟明教會、虎井教會、西嶼教會、白沙教會、望安鄉將軍教會、七美教會

任務:前往上述尋寶點,手拿寫著「菊島何必賭」的字報,與該教會合照。
 
除了像「菊島何必賭」這種與議題結合的路線,還有「阿猴遊海角」,這是跑屏東教會的路線。為什麼要叫「阿猴遊海角」呢?因為屏東的舊名叫「阿猴」啊!可是為什麼叫阿猴呢?說法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原住民語發音的舊名,有人說屏東從前有很多猴子,有人抓了一些猴子來耍把戲,有人說屏東市的地形像是一隻坐著的猴子……各式各樣的說法,所以我們設計了這條路線,讓摘星者自己在跑教會的時候,自己去問,自己去解答。
 
第三屆摘星計畫名為「呆丸寶藏」的用意是,藉著透過不同的教會路線,讓摘星者發現呆丸(台灣)的寶藏,這寶藏可能是教會本身,可能是過程中聽到的故事,可能是遇到的人,可能是一個地方的歷史。
 
由於路線是陸續推出,所以本屆摘星的活動期長達一年,大概每隔幾個月會推出一條到兩條路線,期待摘星挑戰者們能透過這個活動,不只是跑教會,也認識台灣歷史。
 
第四屆摘星與第五屆摘星

第一屆摘星與教會合照,第二屆摘星聽教會說故事,第三屆摘星則是按著路線出任務,到了第四屆有什麼新的玩法?嗯,第三屆之後的第四屆跟第五屆,基本上是回到第一屆的玩法──跟教會合照。不同的地方是第四屆在拍照時必須包含「4」的元素,第五屆則是要包含「5」的元素。
 
 
 
從摘星1到摘星5,如果不是因為一群在不同單位事工的夥伴經常在一起討論,亂丟點子,大概也無法跑五個年頭。夥伴們的名字我就不一一提了,曾經一起走過的路,應該都以不同的形式,存留在自己的心中。而那些摘星者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也是,那些不只是照片,而是以汗水和回憶,留在他們心中。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第 166 期)
仙台三月雪 (第 142 期)
台語運動的他山之石:專訪韓麗絲談威爾斯語復興經驗 (第 125 期)
不只是工作,是事奉──訪林永頌律師 (第 112 期)
窮得只剩下錢嗎?──王陽明牧師 (第 112 期)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第 99 期)
他們的幸福 (第 89 期)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張愛玲到哪去了?——神研籌委週記 (第 81 期)
同居理想國? (第 77 期)
福音在病房-訪問基層醫護人員 (第 66 期)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第 65 期)
只有三個半 (第 60 期)
噢!我是莉香——日本漫畫與偶像的關聯 (第 5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6 期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9-1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6期  2018年  9月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166
本期主題: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發行日期:2018/9/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新酒裝在舊皮袋?「挑戰」或是「道成肉身」
網絡革命:宣教策略以外的考量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從印刷到數位:新教文明「五百年來第一戰」
網路帶來的多譯本時代與原文讀經運動
E世代ê網路福音事工
一個還沒說完的故事:青少年網路事工老哇咧求生記
布農族山羌先生貼圖的故事
長老宗與天主教會在巴黎巧遇
芬蘭 極光 旅人
穆斯林的多元面貌:與留台馬來穆斯林的相遇
我如何成為網紅?
《陳夫人》小說台語漢羅版ê緣起
李高安義長老略傳(下):最重要的是「愛」
從服事到陪伴
約伯記的精華(上)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行動靈修營心得
2018年大專行動靈修營心得
重新擁有受造的美好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