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徽章說起
下圖是總會大專的紋章,一顆焚而不毀的荊棘,中間長青二字。這個徽章從總會大專事工組織成立後就存在,也刊行在許多出版品上。然而,有一個非常相似的紋章就是PTL(北區大專長青聯合團契)的徽章,我們注意來看,唯一的差異就是總會大專徽章下方是S.C.M.(Student Christen Movement),而北區大專徽章則是PTL三字。
第一任大專幹事陳美蕙牧師就是這個徽章的創始者,她在台北大專擔任工作者任內,請一位同工繪出了這個荊棘與長青的徽飾,並在下方加上PTL三字成為了北區大專長青聯合團契的徽章。而她到了總會大專服事時,便將這個徽章帶到了總會大專,改PTL為S.C.M.,成為了總會大專的徽記。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大專事工也是一個這樣的歷史,由北區發動,到了全國,最後才形成一個總會性的統籌組織,帶領現時的長青學生基督徒運動。就如《新使者》的前身 《使者雜》誌,也是由北區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先發行,後再成為全國大專的共同刊物。
※從Friendship開始的宣教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自1954年美南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所差派的美南差會(American Southern Presbyterian Mission)在台北(總會事務所現址)設立學生聯誼所(Friendship Corner)開始從事大專事工,初期以寒、暑假營會、座談會及查經班為主。從1954年到1968年,北區大專事工中完全沒有團契形成,此階段的學生運動有濃厚的宣教特質,希冀將學生帶到地方教會,而非成立「團契」當時的工作者多是努力關懷學生(不管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讓他們來到這裡互相認識,與基督徒接觸,建立友誼(Friendship)。通過這些影響他們去教會,在這樣的宣教理念下,並未成立大量的學生團契組織。
※長青——草根形成的過程
然而同時代,校園中已有跨教派的「團契」組織,長老教會的牧者也有機會參與其中,直到1967年底,銘傳的學生張麗淑自動組織團契,可說是現代長青團契的濫觴。而到了鄭信真牧師擔任工作者時代,以長老教會為主的「團契」有大同、家專(大家),銘傳以及文化長青團契。(鄭信真,2014)整體而言,團契的形成是一個自主性的基督徒學生運動。如前述的銘傳,以及大家團契,大家的開始是由家專學生林蓮珠與大同的學生林宗賢主動開始聚會,後來才有學生中心工作者介入輔導。
而文化團契的形成更與台灣政治發展有關:台灣在聯合國的地位被中國取代,關心台灣前途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受到政府極大的關注。因此,文化大學團契的台語聚會被通知停止。然而,穆信智弟兄帶領一群長老教會出身的基督徒每週在學校附近的陳氏墓園舉行夕陽會。直到1972年9月的新學期,在時任總會青年幹事的謝禧明牧師及台北大專蔡政夫傳道輔導下,成立現在的文化長青團契。
※美南差會最實際的幫助
目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所在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大樓」過去為美南差會辦公的所在(洪振輝,2014)。1983年改建前,只是平房舊厝,只有美南的同工在內辦公,並設立Friendship Corner,開始以營會、查經班為主的大專事工,並無團契組織,也無「學生中心」的設置。1969年底美南差會離開台灣時,表達要將該處規劃作學生中心。雖然至今,大家對於「美南差會當時土地」之範圍仍不清楚,有待未來繼續調查,然而,至少確信今日宣教大樓以及後棟已出售的大樓地基範圍都是美南差會所留下的土地。
1968年,美南差會捐獻的四萬美金,提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北、中、南三區的學生工作。北區分得兩萬元美金,依張德麟牧師所記,兩萬元美金共分兩部分,其中一萬元交給士林教會,另一萬元於1968購買雲和街房產一處現作學生宿舍。美南差會奉獻的其他兩萬元,一萬給台中,買台中公理街的學舍。另外一萬則購買今日高雄路加堂的土地。美南差會對台灣學生工作的奉獻我們一定不能忘記。然而,有一件事更不能忘記!
※今日如何向美南差會交代?
多次與早期大專中心同工交談,都能感受到他們的不捨與遺憾。美南差會開始說要把前述那一大片friendship corner土地捐送給總會推動大專工作。然而,總會因沒有足夠辦公空間,大專工作者願意與總會分享,甚有工作者認真規劃,畫出一棟很漂亮的總會大樓,其中擬保留一半給學生中心發展。預計建築費約台幣1000萬元,學生工作者每人願率先各捐1萬元,相信全總會募捐所得,可把總會大樓蓋成。但當時總會胡茂生牧師指出,「你們少年人,只有理想與信心,不切實際,做不起來。總會無人願捐獻!」一句話便將所有的努力打翻,最後也成為現在的局面。台北大專縮在地下室暗無天日,而總會大專也只在一樓有間幹事辦公室,助理們與青年共享一間大辦公室了。當我們看到真理堂信義學舍、真理堂大樓、懷恩堂大樓,羨慕他們的學生工作時,我們可以仔細想想當時美南差會的遠見:在師大、台大人文薈萃、充滿年輕生命的地方,設置了讓學生有機會建立友誼、分享生命的Friendship Corner……
時至今日,有早年的牧者這樣回應:「這麼高的建築物,學生工作在地下室。老實說從那日起我對長老教會很失望,一天到晚說學生工作很重要,實踐的時候就不重要了。」
※回顧
各地大專學生中心承繼美南差會在台灣的學生宣教異象,六十多年來,從北區開始,全國大專一直努力在大專校園中從事福音工作。雖然不同過去開始建立團契,然而秉持讓學生回歸教會的宣教理念。工作者之於學生,相較於其他校園福音團體所講求的「權柄」、「帶領」,長青團契的學生高度自主,持續保持的學生草根運動的精神。
今年神研班以半天之內便額滿,看得出對信仰火熱的精神也繼續在長青中延續,轉化。雖然環境總是限制大專青年的發展,不斷被社會剝削從草莓族變成洋蔥族;被當權者當作工具,給點甜頭就要乖乖聽話;永遠被忽視,從享有一片草原到縮瑟在地下室。然而這些被壓迫、綑綁的經驗,卻抵不過長青對信仰的追求,對團契的認同,對土地的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