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33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宗教音樂中的路加福音
在此聖誕節期,藉著路加福音為題材的宗教音樂,來思考基督降臨的意義。
關鍵字:
作者/林皙陽 (紐約長島臺灣教會牧師)

※前言

2013年聖經神學研究班的主題是路加福音,因此受邀談論路加福音中的宗教音樂。耶穌是基督教教會音樂中最主要的題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除了有受難的故事之外,馬太和路加福音又多了聖誕的故事和耶穌受割禮(路2:21) 以及嬰兒耶穌在聖殿的記事。路加福音的音樂,比馬太福音更是多采多姿。

※路加受難曲

巴洛克時期大為流行,受難曲頗受作曲家重視,在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手中達到登峰造極。受難曲寫耶穌受難的故事,如果冠以福音書的名稱,即表示此受難曲題材出自該福音書。路加受難曲表示故事情節取材自路加福音中受難的故事。自17世紀以後,巴洛克時其的受難曲以德國教會音樂之父在德雷斯登(Dresden) 任職的舒茲 (Heinrich Schütz, 1585- 1672) 的作品最為出名,他所寫的三部受難曲為後世之典範,巴哈的受難曲及模仿他的作品。舒茲受難曲分別是路加受難曲(1664)、約翰受難曲(1665) 和馬太受難曲 (1666)。路加受難曲中以舒茲 的作品最有名。但最近的學者卻認他的路加受難曲 (St. Luke Passion, SWV 480) 為偽作。舒茲之後的作曲家,以在漢堡 (Hamburg) 五所教堂擔任音樂總監的泰利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的數量最多。他自1722年至1767年間,每年至少寫一首受難曲,窮其一生共做五十二首受難曲 (TWV5:1-52,但是許多已經失傳,僅存23部),其中路加受難曲共有八部,而至今五部已失傳了,分別是 1724年、1732年、1736年、1740年、1756年的作品,只有三部還存留分別是1728年、1744年、1762年的作品。

西方音樂史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的作者Donald Jay Grout (1902-1987)  說:可以用埋葬與復活描繪Bach的音樂歷史。自1721年開始至1749年29年之間,每年在聖多馬教堂 (St. Thomaskirche) 演出受難曲。但他不像泰利曼那麼多產,他一共只寫五首受難曲,巴哈的馬太和約翰受難曲是是世界最經典的宗教音樂,但巴哈完整保留的受難曲到今天的只有馬太、約翰兩受難曲存留。聖多馬教堂於1723,1730,1735年演出巴哈的路加受難曲。今天學者已經證實現存的巴哈路加受難曲是偽作(Apocryphal St. Luke Passion, BWV 246, Anh. II 30, CD CPO 999-293),並不是當年巴哈的作品。巴哈在來比錫時曾兩次演奏作者不詳的路加受難曲,之後以以波蘭作曲家潘德列茨基 (Krzysztof Penderecki1933-) 的作品最有名。

※十架七言

受難的音樂除了受難曲以外,尚有聖母哀悼和十架七言(The Seven Last Words of our Savior on the Cross)。十架七言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說的七句話,其中第四句出自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第三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出自約翰福音。出自路加福音的共有三節是第一句、第二句和最後一句 (路23:34, 23: 43, 23:46) 。

前面所提到的德國教會音樂之父舒茲就有創作十架七言。最有名的十架七言當屬古典時期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於1785年接受當時西班牙加的斯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diz) 的邀請,寫《我們救主在十架上最後七句話》。海頓十架七言共有四種不同的版本:管弦樂版 (1787)、古鋼琴版 (1787)、四重奏版 (1787)、神劇版 (1796)。尊賢教會廖今華牧師娘在東吳音樂研究所的論文寫海頓十架七言可供參考。廖今華的東吳大學音樂碩士論文,海頓《救世主十字架最後七言》: 神劇版演奏探討與詮釋,可供參考。

※其他受難音樂

以路加福音為題材的其他較小型受難音樂還有: 受難經文歌(Motet-passion) 和受難清唱劇 (Passion Cantata)以泰利曼的受難清唱劇 (Telemann, Passion Cantatas, CPO 777-299)和革勞恩 (Carl Heinrich Graun, 1704-1759) 的耶穌之死(Der Tod Jesu, 1755, CD Harmonia Mundi 0903901 ) 等。受難經文歌有Heinrich Schütz: "Passion motets,” SWV 56-60 (CD HMC 86972-81822) 。英國的史坦納 (John Stainer, 1840-1901) 於1887年寫的釘十字架 (The Crucifixion) ,聖詩439首「日月如梭若水在流」出自終曲For the love of Jesus (All for Jesus),1964年版聖詩381首曲名ALL FOR JESUS 出自這齣清唱劇。

※彌賽亞(Messiah)

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 的彌賽亞(Messiah) 演耶穌的生平。丹麥學者拉森 (Jens Perte Larsen, 1902-1988) 把韓德爾27首神劇分為聖經神劇(Biblical Oratorio) 和世俗神劇(Non-Biblical Oratorio)兩大類。聖經神劇分為三類:1. .敘述神劇 (Narrative):約瑟 (Joseph)等五首。2. 英雄式神劇 (Heroic): 猶大馬加比等九首。3. 頌歌 (Anthem):頌歌神劇大多是為持別慶典所寫。有彌賽亞等共四首。劇本由詹尼斯 (Charles Jennens, 1700-1773) 所寫,這首神劇比較特別,和一般的神劇很不一樣。劇本依據新、舊約聖經的經文彙集而成,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的德意志安魂曲 (German Requiem) 的形式和彌賽亞有異曲同工之妙。彌賽亞和第一部預言與誕生、第二部受難與榮耀、第三部復活與永生。第一部第十二曲至第十七曲為彌賽亞誕生除第十二曲之外歌詞全出自路加福音,第十八曲至第二十一曲為誕生的意義,歌詞出自撒迦利亞書、以賽亞和馬太福音。

第十二曲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歌詞出自以賽亞9:6,第十三曲是管弦樂演奏的田園交響(Pastoral Symphony, 或Pifa) 經文出自路加福音天使向牧羊人報佳音,巴哈的聖誕神劇  第十四曲在伯利恆的也第禮有牧羊人 (There were Shepherds abiding in the Field) 歌詞出自路加2:8-9。巴哈聖誕神劇的第二天的第一曲交響曲(Sinfonia) 的情境和此取同為天使報佳音。田園曲(Christmas Pastorale) 以捷克作曲家稱著,另外有聖誕協奏曲(Christmas concerto) 以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 -1713)op. 6, no. 8最有名。 第十五曲那天使對他門說 (And the Angel said unto them) 出自路加福音2:10-11,第十六曲忽然,有一大對天兵 (And suddenly there was with the Angel) 出自路加福音2:13,第十七曲在至高之處,榮要歸於上帝(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 出自路加福音2:14,這是彌撒中第二樂章榮耀頌 (Gloria)。所有的彌賽亞中以第四十四曲哈利路亞(Hallelujah) 最為有名。

英、美國和台灣在聖誕節時以韓德爾的彌賽亞作為主要音樂,因此台灣每年YMCA在聖誕季節時和美國都演出彌賽亞,美國各大城市的交響樂團在交響樂停演出,最後在唱哈利路亞大合唱時,還歡迎聽眾加入。而歐洲大陸都演巴哈的聖誕神劇。

※聖誕神劇(Christmas Oratorio)

巴哈於1734-35年創作聖誕神劇,分別在聖多馬教會和聖尼古拉教會演出。這首神劇由六組清唱劇構成,分別在聖誕節開始分別在六天演出,第一首在聖誕節(1734.12.25)演出耶穌誕生的故事,第二首在12月26日演出,向牧羊人報喜,第三首在12月27日是牧羊人的敬拜,第四首在新年演出是關於耶穌割禮的事蹟 (從聖誕節到新年剛好八天,禮儀派把新年當作耶穌割禮日),第五首演出於新年後的主日(1735.1.2)有關三位博士(馬太福音)來朝,第六首在主顯節 (1735.1.6) 三位博士的敬拜。劇本由畢康得(Picander, 1700-1764)所寫,他原名為Christian Friedrich Henrici 是巴哈最重要劇本作家,他寫馬太、馬可受難曲外,還為清唱劇寫劇本。聖誕神劇的劇本出自路加(第一日至第四日) 、馬太福音 (第五日和第六日) 外還穿插許多聖詩。樂曲中有動聽的獨 唱、二重唱及詠嘆調以外,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合唱,合唱扮演多樣不同的角色,有時描摹風景,有時表達內心感情,其中聖詩中最有名的是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的聖誕歌,「從至高天我今降臨」 (Vom Himmel hoch da komm ich her) 分別安置於第9, 17, 23首,巴哈把「受難聖詩」(Passion Chorale) 分至於第五曲聖詩和終曲榮耀的合唱。第59曲出自路德的曲調 (Nun Freut Euch, lieben Christen gmein),1964年版聖詩163首集用此曲調。

聖誕神劇的音樂許多取材自他的世俗清唱劇 (secular cantata) 作品BWV 213, 214 和215。巴哈和韓德爾神劇的序曲(Overture) 不同,韓德爾在神劇以管弦樂演奏序曲;而巴哈通常用大合唱取代序曲,1724年版的約翰受難曲以大合唱「主啊,你是上主」(Herr, unser Herrscher, dessen Ruhm) 開始,1727年馬太受難曲「來啊!錫安的少女一起來哀慟! 」 (Kommt, ihr Töchter, helft mir klagen) 聖誕神劇以大合唱「值得慶賀的好日子」 (Jauchzet, frohlocket, auf preiset die Tage) 開始。聖誕神劇旋律簡易、曲式單純的結構下,結合豐富的和聲與深刻詞意,極為自然地表達他與上帝間的情感,更流露出他信仰之虔誠。

※聖母頌讚曲 (Magnificat):

聖母頌讚曲原是羅馬天主教儀式中晚禱 (Vesper)時唱的歌曲,早期的聖母頌歌多是用對位法所寫成,歌詞為路加福音2:46-55中頌讚馬利亞的拉丁經文,但自宗教改革之後,也出現英文的聖母頌歌。在音樂史上,最早的聖母頌讚曲是文藝復興英國的作曲家丹斯搭波(John Dunstaple,c1390- 1453),史上寫最多聖母頌讚曲的作曲家是拉索 (Roland de Lassus, 1532-1594) 有100首。聖母頌讚曲是禮儀音樂,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幾乎每人都作這曲子。歷代名加有蒙台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 1567-1643)、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和巴哈。巴哈的聖母頌讚曲有兩首分別為作品BWV243a (1723) 和BWV 243 (1733),兩首之差異在於BWV 243a多了四首聖詩,第一首為Vom Himmel hoch da komm ich her,第二首為巴哈前之樂長Sethus Calvisius (1556-1615) 的聖詩  Freut euch und jubilieret),第三首為榮耀頌,第四首以賽亞11:1從耶西的殘幹上要抽出嫩芽 (virga Jesse floruit) 。莫札特的兩首晚禱曲Vesperae solennes de Dominica, K 321 和Vesperae solennes de confessore, K.339中的第六樂章都是聖母頌讚曲。現代樂派中以英國作曲家魯特 (John Rutter, 1945-) 的作品最有名。

※其他聖誕音樂

聖誕清唱劇是小型聖誕神劇,作曲家更多,因為在德國巴洛克時代,清唱劇是作曲家為路德教會聖歌隊所寫的音樂,作曲家和作曲的數量很多。以巴哈而言,他的清唱劇作品並不是當時最多的,如: Graupner 作2000首清唱劇,Telemann有1200首傳世,他在Leipzig年間寫五整年的清唱劇,若全部留存應有260首,加上其他非禮拜天的清唱劇估計大概300首,但現存不到200首,其中聖誕清唱劇也很多,從待降節第一禮拜、聖誕節至聖誕第一禮拜 (Advent!, II, III. IV, Christmas Day, Christmas I) ,有:  BWV 28, 40, 57, 61, 62, 63, 64, 91, 110, 121, 122, 133, 191等。

上述的音樂之外,路加的聖誕音樂上有聖誕經文歌 (Christmas motet) 、嬰兒耶穌、耶穌受割禮日、西面頌 (Nunc dimittis,路2:29-32) 在聖公會禮儀中最常見。彌撒曲的第二樂章是榮光頌 (Gloria),維瓦弟 (Antonio Vivaldi, 1778-1941) 寫兩首Gloria, RV 589, 610。

※結語

基督教的音樂以基督為中心,在聖誕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藉著路加福音為題材的宗教音樂,來思考基督降臨的意義。路加福音的作者主要向被遺棄的人,如:稅吏、外邦人、病人、窮人、妓女和罪人等,表明祂拯救的大愛。願路加福音能帶給邊緣人安慰。

同作者相關文章:
孟德爾頌的神劇「保羅」 (第 145 期)
宗教音樂中的路加福音 (第 133 期)
李斯特的神劇「基督」 (第 129 期)
古典聖樂欣賞(一): 禮拜中會眾與聖歌隊的詩歌 (第 124 期)
1999聖詩週年大紀事(二) (第 52 期)
1999聖詩週年大紀事(一) (第 51 期)
孟德爾頌與聖詩──導論 (第 43 期)
布拉姆斯與聖詩(二) (第 41 期)
哈與聖詩補遺(四) (第 39 期)
巴哈與聖詩補遺(三)  (第 38 期)
關於曲調(二)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3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84-8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3期  2012年  12月 此時此地讀路加 133
本期主題:此時此地讀路加
發行日期:2012/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此時此地讀路加
還在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路加福音中的「做門徒」
從後殖民的角度來讀路加福音
與路加福音中的女性談心
今日女性讀路加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從撒該的故事看路加福音中「救恩」的意涵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下)
聖靈?人靈?邪靈?簡介《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與《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
你支持那一邊?淺談「基督教錫安主義」
西裝、赤膊與黑衣:從反洗腦教育看香港的記憶與認同
矢志為受苦族人射下烈日的泰雅勇士——多奧.尤給海
青春生命無憾的追求
愛使我們相聚一起---日本重建志工團第四梯次心得
花蓮的小小果實們
PTL城鄉福音隊(第三屆大學生活體驗營)
宗教音樂中的路加福音
魏廷朝ê「改朝換代」
讀經筆記10 保羅敢有可能講「兄弟姐妹」?
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