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33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還在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
路加作者有意提供給資源與權力的掌握者一個也能享有救恩的福音。
關鍵字:
作者/梁哲懋 (鹽行教會牧師)

※路加福音是寫給什麼人看的?

第五十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又輪回到路加福音書的研讀,而在長青電子報的活動消息(以及教會公報第3164期第17頁的廣告)中提到「今年挑選研讀的書卷為——給邊緣人的福音——[路加福音]」。自從路加福音的閱讀受到解放神學的影響以來,「給邊緣人的福音書」這樣的標題已經伴隨著這卷第三福音書近半個世紀。這樣的標題有什麼不妥嗎?

標題,特別是由讀者而不是作者所下,表達出來的是讀者對這個作品的認知和立場。例如:四卷福音書最早被下的標題分別是「為猶太人寫的福音書」、「為羅馬人寫的福音書」、「為外邦人寫的福音書」、「為受過希臘哲學訓練的人寫的福音書」,這些標題被接受了之後,就形成讀者詮釋的立場,一方面幫助讀者有清楚的角度接近作品,另一方面卻也限制了其中的文字在讀者的想法中所能呈現的可能性。

「給邊緣人的福音書」這個標題,會引導人以「邊緣人」的身份來理解這卷福音書的信息。但問題是:這樣的理解是第三福音書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嗎?另外的問題是:現在身處台灣情境中基督徒適合以這樣的身份來理解這卷福音書嗎?畢竟台灣的基督很難再自認為或被認為是邊緣人。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從經文找證據,在作者所敘述故事的結構中去釐清,而不是從註釋書或參考資料中去尋求現有的答案。

首先,作者所設定的受信人稱之為「最尊貴的提阿非羅」。這是何許人也?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知曉。畢竟這個由「神」與「朋友」(或「愛」)的字根所複合而成的名字,極可能是作者刻意選擇用來表達自己所寫福音書的目標讀者是:神的朋友、神所愛的人或愛神的人,而這樣的人他用「尊貴的」來形容他們。雖然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提阿非羅大人」容易讓人認為是某位帝國的高官,而將路加福音書定位為基督教辯護的作品。但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分析第三福音書的結構與內容時,不難發現「辯護」的目的實非作者的企圖。

其次,我們可以檢視解放神學家最喜歡引用來支持從社會運動角度詮釋路加福音的經文 —— 馬利亞的尊主頌(1:46-55)和耶穌在拿撒勒會堂所誦讀的以賽亞書(4:16-21;參照7:18-23;賽61:1-2)。這些經文確實揭櫫強烈的社會改革異象:叫權柄的失位、卑賤的升高、飢餓者得美食、富足者空手而回、被擄者得釋放、受壓制者得自由、窮人得聽福音。而這些異象並非福音書所獨有,綜觀人類歷史,舉凡政治與社會革命運動興起之初,無一不用這樣的異象作為天命以號召人民跟隨投入。不過,從歷史的功課我們學習到,透過政治、武力的方式是無法達成所揭櫫的異象的,以激進的社會改造號召人民投入革命的行列,終究只是造就出另一批新的統治階級,異象常常在取得權力之後立即化身為鞏固利益的神話,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就以寓言的方式刻畫出此一人性的宿命。

路加福音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揭櫫了人類長期以來追尋的異象,更以上帝的方式來指出達成異象的途徑,整部福音書藉著耶穌的十字架揭露上帝讓這個異象實現在人類社會中的可能性。這就是上帝透過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救恩,也是人類進入上帝國(活在上帝治理下)的方法。

※「悔改與赦罪」的動態過程

和所有的福音書一樣,路加福音書也把整個故事的高潮放置在耶穌的十字架。但是由於作者對福音的認知有些微的差異,所以雖然都是以十字架為重點,卻有著不一樣的中心信息。對第三福音書的作者而言,福音並非是靜態的信息,而是充滿動態的實存,是由「悔改與赦罪」所互動交織而成。耶穌在復活後對門徒的教導中言明「並且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到萬邦」(24:47),而門徒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這一點也可以從路加所描寫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得到支持。雖然,基督徒喜歡(特別是在受難週)把四卷福音書所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七句話集合起來作為默想的題材,但是其實這七句話的集合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因為它們被放置在不同的福音書中,作為不同的神學強調之用。例如:路加所使用的三句就從來沒有出現在其他的福音書裡。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23:34),清楚地表明十字架的中心信息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的死向世人發出赦免的邀請;當然這全然是出於上帝對人的憐憫(就好像第十五章浪子的故事中,父親遠遠地看見,就動了慈心,而有了接納並恢復兒子身份的行動),不過卻也需要人的願意回應,就是悔改。與耶穌同釘兩個犯人當中,那位有悔改表現的,得到與耶穌同在樂園的應許。

因此,第三福音書所呈現的福音就是:上帝主動對人發出赦免的信息,也同時企盼人們能用悔改來回應這個信息。然而,這個猶太民族所熟知的動詞「悔改」(字義是「向後轉」的意思),對路加作者而言,絕不僅僅是心意的回轉改變,更必須有著相稱的具體行為(3:8)。這一卷特別強調行為的福音書,不僅在第三章施洗約翰與三組聽眾間的對話強調行動與悔改間的不可分割(三組人都問:『我們當作什麼?』),同時也在兩處有關承受永生的詢問時問到「我該作什麼?」(10:25; 18:18)。做是悔改的具體化,也是通往永生(進入上帝國,參考18:18, 25)的法門。就在這個問與答當中,路加作者提供了他心中所認為必要的回應行動。

※握有權力和資源者必須改變

在施洗約翰和聽眾的三組對話裡,路加作者挑明人類社會要成為上帝治理的國度所必須要處理的兩項要素:資源與權力。資源要能分享(「有兩件衣裳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權力不能被濫用來創造自己的財富(「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權力的目的更不是為了欺壓別人(「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而是為了服事人(22:24-29)。值得注意的是,資源與權力絕非「邊緣人」所能掌握,更非「邊緣人」能夠改變現有的處置模式。

路加作者認為那些手中握有資源與權力的人如果願意改變,人類社會的改造就成為可能。因此,他把絕大部分的回應行動責任都放置在這些「尊貴的」人身上,從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16:19-31)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一點。財主因為漠視缺乏者的需要,只將資源用於自己的享樂,而「罪有應得」地在死後墮入陰間受苦;但是至於這位窮苦人拉撒路為的又是什麼德行可以在死後在亞伯拉罕的懷中享福?好像並沒有!除了他的窮苦之外。作者期望這些尊貴者藉著對福音的瞭解,有所回應而成為「上帝的朋友」(提阿非羅)。

而這些回應的行動當中,路加作者最在意也著墨最多的便是資源的分享。雖然,他也稱錢財為「不義的錢財」,不過如果善加利用的話,卻可以作為被「接入永存的帳幕」(16:9, 11)的工具。擁有錢財者,可以將自己手中的不義,藉著分享而獲致美善的結局。撒該的故事(19:1-10)便是最好的例子,本來手中握有許多不義之財的撒該,並沒有因為接待耶穌到自己的家而獲得救恩,而是在他願意以一半賑濟窮人,並且以四倍還給曾經被他訛詐過的人之後,耶穌才宣告「救恩到了這家」。願意分享的人,就是將財寶積存在天上。路加作者不僅和馬太一樣(6:19)勸告讀者要把財寶積存在天上,他更具體地提供方法,就是「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12:33)。握有資源的人,本屬不義,卻可以藉著分享來潔淨自己,「只要把裡面的施捨給人,凡物於你們就都潔淨了」(11:41)。對路加作者而言,分享是最最善用財富的方法。

這樣的分享,其實是仿效上帝的慈悲,「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6:36,馬太的平行經文〔5:48〕是「你們要完全,想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和受傷者彼此成為鄰舍的撒瑪利亞人,在故事中之所以和祭司、利未人成為對照,是因為他在「來到那裡 → 看見」的模式中,不是採取「從那邊過去」的反應,而是「動了慈心」。人為了回應上帝的赦免,願意仿效上帝的慈悲,是促使人分享的動能。父親對浪子「動了慈心」,耶穌對拿因的寡婦「動了慈心」(中文和合本譯為「憐憫」),撒瑪利亞人對受傷的鄰舍「動了慈心」,這種仿效的行動過程讓慈悲擴散開來,上帝的國度在人間於焉成形。

資源被分享了,權力被正確使用了,人們就能看見尊主頌與以賽亞書的異象實現,這是路加所提供上帝國來臨的進程。作者不惜威脅這些手握資源與權力的人,無知財主的比喻(12:13-21)以及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16:19-31)這兩個路加獨有的故事,都以最嚴厲的結局來警告沒有善用(分享)財富的人,為的是讓手中握有資源與權力的人知道:窮人、困苦的人是他們進入救恩的門票,當這些人出現在他們面前時,要能夠把握機會,否則就只配獲得咬牙切齒的結局。當富人願意分享,當權力不再被用來製造當權者的財富,窮苦的人們就真的有福音可以聽;當權利不再被濫用來壓榨人,被擄的就得到釋放,受壓榨的就得著自由。

※分享是社會改造第一步

從以上對路加福音書經文與結構的分析看來,路加作者有意提供給資源與權力的掌握者一個也能享有救恩的福音。很可能路加作者所面對的情境已經有別於耶穌運動剛開始的情境,或許已經脫離鄉村進入城市的環境,教會的組成不再僅僅是社會底層的農民、奴隸,很可能像保羅所建立在城市中的教會一樣,必須依靠經濟優渥的信者提供場所作為聚會的用途。這些情況,讓路加作者不能單單沿用早期基督徒團體「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這類仇富的教導,他必須同時也為這些樂於分享自己擁有的資源的富人開啟一道救恩的門。因此,在他所寫的福音書中,分享就成了社會改造最最重要的第一步,並且深信這是人類要活在上帝治理下的開始。

這樣的信息,若是寫「給邊緣人」,意義不大。況且「給邊緣人的福音書」這樣的標題,一來會讓現代的讀者(特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讀者)覺得書中的信息事不關己,因為自己不具有這樣的身份,自然無法以這樣的處境來體會;另外則是讀不出來路加作者真正想要強調的信息,因為沒有將自己當作是受信的提阿非羅,自然感受不到信息中對自己手中握有資源這件事實的挑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家大業大,號稱二十萬的信徒當中掌握大量資源與影響社會權力者也比比皆是,這樣的信仰團體的組成絕不會是「邊緣人」,若一再以「給邊緣人的福音書」來定位路加福音書,只會讓我們強說愁地一再替邊緣人讀這卷福音書,反倒忽略了路加作者藉著這卷福音書的信息所要給我們的挑戰。

在教會增長的浪潮下,人數愈來愈多、建築物愈大愈堂皇成了牧師與教會成功的指標。教會攢聚的資源、財富愈來愈龐大,我們告白這是上帝的祝福。我們有三隻金雞母可以幫我們富有的眾教會負擔大部分總會經常費的開銷,也提供許多牧長權力競和的遊戲場所。這樣的教會,若不再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就可以清楚地聽見路加作者苦心的警告。我們現在確實是「尊貴的」,不過若要成為真正的「尊貴的提阿非羅」(上帝的朋友),就得藉著閱讀福音書「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上帝赦免的信息已然發出,我們以什麼樣的行動來回應?繼續攢聚?還是努力分享?這將決定我們會成為提阿非羅或是無知的財主!

同作者相關文章:
根據保羅? —— 哥林多前書11章的兩個議題 (第 171 期)
不願被馴服的信仰團體 (第 157 期)
保羅要基督徒成為順民? (第 151 期)
使徒行傳想告訴我們什麼? (第 145 期)
格拉森的太陽花 (第 143 期)
我讀聖經的歷程 (第 139 期)
還在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 (第 133 期)
安息日不僅僅是宗教 (第 129 期)
基督徒為何要研讀聖經? (第 122 期)
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 路加福音的拯救 (第 11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3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4-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3期  2012年  12月 此時此地讀路加 133
本期主題:此時此地讀路加
發行日期:2012/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此時此地讀路加
還在替邊緣人讀路加福音?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路加福音中的「做門徒」
從後殖民的角度來讀路加福音
與路加福音中的女性談心
今日女性讀路加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從撒該的故事看路加福音中「救恩」的意涵
用心寫我的FB—“Faith” Book(下)
聖靈?人靈?邪靈?簡介《穿越傳統的激烈神聖會遇》與《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
你支持那一邊?淺談「基督教錫安主義」
西裝、赤膊與黑衣:從反洗腦教育看香港的記憶與認同
矢志為受苦族人射下烈日的泰雅勇士——多奧.尤給海
青春生命無憾的追求
愛使我們相聚一起---日本重建志工團第四梯次心得
花蓮的小小果實們
PTL城鄉福音隊(第三屆大學生活體驗營)
宗教音樂中的路加福音
魏廷朝ê「改朝換代」
讀經筆記10 保羅敢有可能講「兄弟姐妹」?
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