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近代靈恩運動中最重要的宗教現象與經驗。在新約聖經中,只有使徒行傳與保羅書信(特別是哥林多前書)裡記載並討論當時代的方言現象。本文目的在分析使徒行傳中關於「方言」或「靈語」的記敘,並提出解釋。
※「受感說話」說的是什麼?
在《和合本》舊約中,「方言」這個詞語是用來指「非官方語言」(斯1:22; 8:9)或「地方語言」(賽19:18)。但是《和合本》新約的翻譯者,借用「方言」這個詞語用來指「某種入神現象後所說的語言」。事實上這種入神後發出神諭或說話的宗教經驗(Shaman)普遍存在於各種宗教中。在舊約中也有「受感說話」這樣類似的記載(撒上10:5-6,10)。
在使徒行傳中,當「方言」是用來指受感說話或靈語現象時,它必定是指一個固定的希臘文形式:由一個直譯為「說」的希臘文動詞lale?(或分詞)和一個直譯為「舌頭」的希臘文間接受格名詞gl?ssa所組成的片語,絕大多數的英文譯本在此譯作「speak in tongue」。
使徒行傳中最早關於「受感說話」的記敘(2:1-4),並不是speak in tongue那種形式的「方言」或「靈語」,而是說起「別國的話」來,也就是說,是當時那些從各地各方來的聽眾的母語。這裡受感說話的現象,不是因為這些語言聽不懂,而是因為這些語言不是這些加利利人可以懂得的,但是他們卻能夠用這些語言說話。所以可以確定使徒行傳第二章的受感說話,絕對不是今天五旬節運動和靈恩運動所談的方言。甚至我們可以說,徒2:1-4的聖靈現象恐怕是在歷史當中非常少見的,就是聖靈使人同時說出許多不同國家的話來(或者聖靈使的各國的人聽使徒的亞蘭文,都會理解成自己所熟悉的語言)。
在使徒行傳中僅有10:46和19:6兩處經文使用speak in tongue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哥尼流家所經驗的「方言」,和現代靈恩運動者所提倡的「方言」似乎又是不同的現象。按照經文描述,哥尼流家在講方言時,彼得清楚明白方言的內容是在讚美上帝。除非彼得擁有翻譯方言的恩賜,不然這裡所描述哥尼流家所經歷的「方言」也很可能是一種人所使用的語言,只是不是哥尼流家的母語。
10:46和19:6這兩處經文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哥尼流是先領受聖靈,之後彼得才給予用水施洗(10:47);而以弗所的信徒是先從保羅領受施洗,之後才領受聖靈(19:6),因此從這兩處經文來看,我們無法同意某些靈恩運動者所宣稱的:「基督徒在領受洗禮之後,才會(或才能)領受聖靈」或者「水(浸)禮是不足的,還要加上聖靈的洗才夠」之類的教導。不過這兩處經文只是單純的現象描述,並沒有解釋「方言」這種現象。
※靈與道的真正平衡
最後我們可能要回到使徒行傳第二章去解釋基督徒在聖靈降臨之後那種「受感說話」的現象。在第二章當中,2:1-4記載了聖靈所帶來的奇妙現象,2:5-13記載旁觀的人的驚訝,然後2:1-36記載了彼得的講道,最後2:37-42談到三千人的歸主。在這整個記敘中,我們可以看見彼得的講道位居關鍵的位置。彼得的講道首先要澄清眾人以為使徒醉酒的誤解,接著彼得把講道重心移到耶穌基督身上,強調耶穌是彌賽亞,最後,彼得要求群眾悔改。因此就有三千人歸主。而第三章也有類似的記敘結構。
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來說,當代教會應該關切的並不是要不要有方言、醫病、趕鬼等靈恩經驗,而是這些神蹟奇事有沒有被正確的解釋。神蹟奇事如果沒有上帝話語(道)的解釋,神蹟奇事只成了某種表演;神蹟奇事沒有上帝話語(道)的解釋,聖靈降臨只是醉酒。更重要的是,聖靈的工作應該是將人帶到主耶穌基督面前,悔改過新的生活。
不過少部分的靈恩運動者,太過於把眼目集中在靈恩的「經驗」層次,以致於忽略了道的解釋的層次,更甚者,以為有了聖靈,就可以(或必須)排除任何理性思考。如此一來反而限制了聖靈活潑大能工作的空間,實在是很可惜。不過,至少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高舉反智主義的靈恩運動,絕對不是本於聖經的方式。進一步來說,按使徒行傳,上帝的聖靈(靈)必須在上帝的話語(道)之下工作,如此才是靈與道的真正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