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15期 災難與再生
字級調整:

潮流.脈動
當女人發聲:除了政治‧「愛」的敘事
她仍是個平凡女人,與丈夫相扶持、愛戀,思念兒女,一位有血有肉的母親。
關鍵字:
作者/王信允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生)


10月1日,由澳洲導演Jeff Daniels耗時七年拍攝熱比婭卡德爾女士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在民間團體多方奔走下,依合約授權,提前也在台中(台中放送局)和台北(台北市議會)兩地同時放映,熱比婭更以網路視訊方式「訪台」與觀看的民眾致意。 原本在台灣閱聽場域視角邊陲的這部記錄片,自高雄電影節策展開始,除了官方網頁充滿簡體字的留言謾罵,也因國內親中勢力、執政黨魁和政商利益集團的抵制下,反倒掀起了一陣狂風,意外的為此片帶來人潮與議題。

台灣還有禁片?

繼八八水災圖博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訪台,造成執政黨政府與中國間的「兩岸關係精神焦慮症」後,熱比婭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和兩度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熱比婭卡德爾女士又被吳院長指為「恐怖份子」、「中國內亂政治人物」而拒絕進台;相應的遭到民間社會上各人權、學術團體的反彈、質疑,試問「什麼時代了,連A 片都能在學術殿堂播放、討論,台灣還有不能看的『禁片』?」。

又高雄電影節中,這部片子與其他多部電影作品一同參展,卻發生中國當局以取消中國旅行團訂房 做為殺雞儆猴的「懲罰」,掐著台灣人民閱片自由權的脖子作為嚴厲警告。當官方指出「基於熱比婭與世維大會秘書長工作關係緊密,該位秘書長與東突組織、有恐怖主義傾向的機關有關,政府未同意入境,這是中華民國行使主權的表現。」,當台灣政客也順著這樣的「中國模式」在新聞、政論節目大發言詞時,不禁要問,你 (妳)們真的認識熱比婭卡德爾女士嗎?你(妳)們看過紀錄片了嗎?

看完《愛的十個條件》便心知肚明,中國抵制片子的放映,實為這位曾為中國七大首富的女性,為了維吾爾族主體和人權發難、發聲;片段中揭示了中國自毛澤東時代 以降,對維吾爾族的殺略、迫害。許多的血腥畫面,突然讓人驚覺到,長期以來,所謂的國高中歷史課本中的維吾爾族自治區,在現實地圖上並非如課本的紙頁如此平熨、合諧。而對熱比婭、達賴喇嘛任何相關的追捕、迫害,就是中國帝國六十年國慶的當下,害怕在國際上「敗壞名節」長期來所做出的連續政治動作。

愛的盟約 愛民族也愛家人

從性別視角,俯瞰大漢人社會。不難察覺女人為家、為夫、為子付出是謂嫻淑良德,女人為民族、為人權、為自由介入公眾領域就被惡意的妖魔化。從謝雪紅到近代楊祖珺、陳菊、呂秀蓮的政治、社會運動,不難應證在台灣的此方觀點。我想說的是,除了政治、國族的包袱外,我們是否能進到女性生命史的敘述脈絡,關照這些實為「女人」自身的「女人」生命故事。

《愛的十個條件》的片名命名,是熱比婭認識第二任丈夫迪克哈吉.肉孜時兩人所訂下的愛的盟約,含附「為了新疆人民,你我要互相扶持」的信念。離散於美國,當熱比婭在電台訪問結束後,一句「我快爆炸了」而崩潰掉下的淚水,不也正提醒我們,別忘了她仍是個與丈夫相互扶持、愛戀的平凡女人,一位思念仍被中國政府囚禁的兒女的一位有血有肉的母親;不看片的台灣人說這是一部「政治」的荒謬影片,不看也罷!這時,如果只是用著「造謠」、「中國民族分裂罪」去看待一位女性,那我們同時不也正暴力的只看見了「統獨政治」的操作,失去了自我主體的判斷力與自省力。我們絕對沒有權利去評斷他者的生命價值。

如同放映場上楊翠所說:一個為家奉獻的女性,生命值得被了解;一個投身政治場域、為公眾奉獻犧牲,追求理想和權力的女性,她的生命史也值得去閱讀。在這裡看這部片,不需要政治型態的思考箝制。若當我們在開端,便以政治思考作為抵制接受的原因時,我們就已經失去了「自由」。何況「政治」無所不在,但別忘了「政治」不是只有統獨。
觀看者在害怕什麼?

自認不碰政治的人,已然忘卻,其實當我們一但說話,我們就已經「介入」了。一位高中教師,在觀看後質疑起導演拍攝與其金錢利益所的牽引陰謀,害怕這只是一部政治宣傳片。然,我們忘了觀看者也是一個有思考力的主體,不是被全然拉著走的被動客體;同時也忘卻了一部作品,是不可能純粹客觀的,尤其是紀錄片性質所帶出的「口述話語」、「歷史切片」都是選擇性的主觀和真實;若主、客觀是一種比較的詞語,相對於導演的個人主觀位置,鏡頭一但離熱比婭說的話近了,那不就已然相對導演的主觀而顯得客觀?

另一方面從片中熱比婭「一千個媽媽運動」的自救觀點、從「只要你自救,那就是英雄」的人權普世價值的追求、「維族現況 的十項議題」的提出,都是一位平凡女性在公領域中渴望回歸自我土地,投身自身族群的文化責任與自由理想的幾何圖像。

我們要反省的是,看一部台籍慰安婦的紀錄片、看一部性工作者的紀錄片、看一部未婚生子的紀錄片,我們很少去質疑「誰說話」這樣的主客觀性、陰謀論,更不會去害怕是否被導演或主角牽著鼻子走,然而,當我們碰觸到「公領域」女性生命故事時,這些問題卻來了,並帶著位置不對等的主觀性和敵意,什麼樣的教育讓我們這樣的去直覺,性別政治?亦或中國殖民遺毒?

從女性生命史的角度出發

也許從女性生命史的閱聽角度發軔,感觸一位女性對親人、族人的溫暖體溫,一位為人妻母,豐厚的生命質量與多重角色挪移、扮演,再來看政治媒體吵作的當下評論和深一層人權和自由的議題,我們就能有不同的思考和發現。期待《愛的十個條件》放映活動之後,台灣能夠真正建立一個領導文化的地位。人民在視聽的接受上能有更多的包容和對話。

(本文與《嗷網路雜誌》http://www.au-mag.org.tw/ 合作刊登)

【嗷網誌:由一群年輕人創辦的文化網路雜誌,立基於本土視野、關心社會正義、從報導和紀錄出發。「嗷」取自交工樂隊的歌名,原意為「農夫趕牛前進時發出的喝聲」,希望繼承民間社會之中樸實的「精神」(spirit),讓它凝聚為一股可以期待的力量。】

同作者相關文章:
當女人發聲:除了政治‧「愛」的敘事 (第 11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5 期 災難與再生 (59-6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5期  2009年  12月 災難與再生 115
本期主題:災難與再生
發行日期:2009/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災難與再生
莫拉克颱風的提醒
土地與族群的再生之路
從莫拉克風災談原住民滅族危機
在大姆姆山下繼續呼吸
災後重建的社區力量
青山雖已改、白雲依舊在── 嘉義中會莫拉克災後救助側記
淺談長老教會的急難救助事工
八八水災是上主的旨意?兼談生態神學
紙風車前進楠西
穹蒼之美.造物之妙──鄭文清的信仰體驗
小文的歌聲
蘋果香的聖誕節
我自己在一沉船中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美麗島30週年特輯】五歲的美麗島
當女人發聲:除了政治‧「愛」的敘事
基督徒如何面對家暴問題
傳統白話字e新活力──《TJ台語白話小詞典》出版
為這塊土地 獻上感謝
Sio?k-phang 無 hiah 俗
當愛在路上走動時
做個修直祂道路的人──「花東神學講座」及團契交流」後有感
南神師生的災區服事
不只水災需要我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