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14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主已為你我而預備 ── 日光單車賑災手記
上帝預備「單車 賑災」這個很特別的旅程,遠比我們當初規劃時更加豐富。
關鍵字:
作者/李信仁 (台大國發所碩士生)
當單車環島遇上颱風莫拉克

「單車環島」變成「單車賑災」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只不過是接受上帝丟銅板的結果,使得23位喜歡單車、擁有共同理念和相似夢想的年輕人共同走過的一段特別日子。

「日光單車環島計畫照原訂時間在埔里謝緯營地集合。」8月8日傍晚在網路盯著莫拉克颱風的災情時,接到來自總會青年事工助理的e-mail通知單車環島計劃照常,看著太麻里、林邊、佳冬、三地門陸續傳來災情,環島必經的南迴公路大武、太麻里等地道路嚴重損壞,內心已經有個準備:「這次單車環島將充滿未知,許多意想不到的旅途和任務等著我們。」

接觸單車運動以來,我在出發前總是盡可能將路況瞭解徹底,從中預估騎乘時間與體能調配,即使騎最容易的河濱自行車道也是如此,但隨著颱風災情傳來,我明白這次單車環島將打破原先規劃,只好且戰且走,隨機應變,靠上帝帶領走過每一天。


※ 騎車去災區當志工

八月九日到埔里集合時,坦白說,包括我在內,報名參加單車環島的朋友沒想到參與賑災這件事,對單車環島仍有所期待,我腦中想的也是環島替代方案與單車狀況。那時颱風還沒離開台灣,南台灣籠罩在超過兩千公釐的暴雨當中,屏東林邊、佳冬已經泡在水裡,小林村被土石流掩埋。

單車環島原定八月十日出發,因風災延後一天,黃天人牧師到埔里環島行前訓練的課程不變,他帶著十幾個小朋友到營地,課程結束後前往林邊參與賑災。當環島籌備同工猶豫該如何安排行程時,黃牧師建議將單車結合賑災行動,尤其淹水嚴重的林邊、佳冬一定需要大批人力協助災後清理,透過「單車」 加上「賑災」這是難得的學習經驗,意義非凡。

莫拉客災情比想像中的嚴重許多,參加環島的青年們臉上多了憂鬱和無奈,已無法用輕鬆的心情騎單車享受台灣之美,「單車 賑災」成為參加者的共識。

早在五月初前就將單車環島時間訂在8月9日至23日,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偏偏在8月8日到來,時間點來得太巧合了!好像丟銅板,銅板在空中翻轉,有時轉到人頭那一面,有時轉到數字那一面,最後不管出現哪一面,只能接受,既然上帝丟了個莫拉克,剛好是單車環島出發的同時,我們沒有選擇,只能接受這巧妙的安排。

8月11日清晨單車隊在細雨中出發,由埔里經日月潭、水里、竹山到斗六,全程大約88公里;12日從斗六到台南市總共120公里,晚上從台南搭火車到屏東,安頓好已是翌日凌晨,接下來幾天將配合長老教會在屏東的賑災行動。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決定要賑災,為何不直接前往災區,還要花時間騎單車從埔里出發,多花兩天的時間合路程?」如果單就效率來看,多花兩天騎了超過兩百公里的單車,似乎浪費時間與體力,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就會覺得走這段路絕對值得,如果每個志工都能走這段路,將有不一樣的體會。

※ 體會創痛 提出疑問

8月13日早晨前往南州長老教會的屏東救災指揮中心報到,依照指揮中心的分配到佳冬鄉羌園村協助清理,看到慈濟、一貫道、基督教救助協會等民間團體志工穿梭著,志工們渾身沾滿泥土,賣力清理。我看著這一幕突然有種感覺:「政府高官看到一定很開心,反正人民自己會出力幫忙,政府不必為救災、災後清理和重建大傷腦筋,志工來得越多越好,不要問為什麼,此時全力救災就好!」然而,真的像某些怠慢的官僚推諉卸責或是怪罪災區居民疏散太慢,難道志工到災區只能當苦力,不需要問為什麼嗎?

在30幾度的烈日下,穿著雨鞋走在泥濘和積水的路上,用「滿目瘡痍」不足形容眼前所見,到處都有淹水的痕跡,混雜著死魚和垃圾的異味撲鼻而來,大夥拿著鏟子、鐵耙與堆積盈尺的淤泥搏鬥著,面對大水破壞的家園居民嘆息無助,他們沒有時間悲傷,忙著搶救清理沾滿污泥的家當。很多「為什麼」頓時湧上心頭:為什麼堤防會潰堤?為什麼住在災區的都是相對弱勢的人們,原住民、漁民、獨居老人、小孩?為何救災統籌規劃顯得凌亂,公部門沒有章法,更何況是民間團體?為什麼有大量的漂流木,很多樹木看似被攔腰砍斷,而且斷得乾淨俐落?挖了淤泥又如何,這些廢土之後要堆放在哪裡?災區的防疫和衛生問題有人處理嗎?

我知道,倘若沒有騎單車走過埔里到台南這段路,就不會有那麼多疑問,那段路讓這群單車志工看到許多值得思考的事情,用單車的速度最適合體會大地的創傷和人民的痛苦,刺激我們在賑災行動中進一步探尋苦難與災害的原因。那段兩百多公里的單車行以及參與賑災,這是既另類又可貴的社會觀察體驗,特別是在水災過後。

在佳冬與林邊挖著污泥的時候,腦中經常浮現騎單車從日月潭到南投水里的路上,陸續看到救災車輛前往信義鄉,沿著台21線上山就是災嚴重的同富村;集集鎮台16線坍方必須繞道而過,越過集集攔河堰時救難人員正在尋找在風災墜溪失蹤的七車十五人。親眼見到遠比媒體報導更加震撼,記得有位青年在晚禱時分享:「在集集攔河堰看到水庫的水從清澈到泥濘,有一點心酸,興建集集攔河堰的原因之一是為了供給台塑六輕的工業用水,攔河堰造成泥沙淤積,為了經濟發展和賺錢犧牲自然,很不值得!」林邊溪堤防潰堤大量泥沙沖向林邊與佳冬一帶,居民苦不堪言,志工與國軍挖到手軟;集集攔河堰影響了河流行進,使得土石泥沙對橋樑和道路的衝擊力量更加強大,在八八水災當中道路被大水沖斷,造成人車墜溪的慘劇。


※ 對人與土地的關懷正發酵

當我們開始思考在災難的背後的人為、氣候、政策等問題,勇敢發問並且採取行動的同時,這就不單只是擔任志工參與賑災而已,而是從實地觀察與親身體驗中自我啟蒙,每個人的生命因此得到成長,上帝預備「單車 賑災」這個很特別的旅程,遠比我們當初規劃時更加豐富。

「單車 賑災」在八月廿一日暫告段落,8月13日到21日除了在林邊和佳冬參與賑災,還前往三地門、旗山、六龜、鳳山等災民暫居的地方,期待能提供一些幫助,但說賑災真的是有點汗顏,事實上沒有幫到災民多少忙,尤其在災區面對從未減退的積水和爛泥束手無策時,經常質疑靠人力清理究竟要到何時才能清完,不如「山貓」鏟土車來得有效!不過,當我們與居民一起重建家園,真誠地面對面時,彼此都露出笑容,雖在苦難中但不孤單,人與人之間流露的關懷,那是大型機具所無法取代的。

「八八水災」的賑災、安置與重建有許多值得紀錄的故事,「日光單車環島」變成「日光單車賑災」只是這些故事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在每個參與行動的青年心中,對信仰、對人與土地的關懷正在發酵著。

出發前,總會青年事工幹事伊誕主持壯行禮拜,他的家鄉三地門大社部落受災嚴重,他那略為顫抖卻充滿期待的語調訴說著災情,我看到伊誕的背包看有一本以拉丁美洲革命家切‧格瓦拉為封面的雜誌,我想起在切‧格瓦拉在年輕時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那段環繞南美洲的機車之旅影響了他的人生,同樣的「單車 賑災」為這群青年帶來改變,上主早已預備。


同作者相關文章:
在開展中的台灣辨識PCT的角色:述說我們在基督裡的盼望 (第 160 期)
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2000年之後PCT宣教回顧與前瞻」回應與討論 (第 159 期)
長老教會的青年運動 ─從「台灣青年國是會議」談起 (第 127 期)
加爾各答街頭孩子教我的事!--長老教會青年普世交流心得 (第 118 期)
主已為你我而預備 ── 日光單車賑災手記 (第 114 期)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第 100 期)
「大話新聞」現象的若干觀察 (第 99 期)
台客文化面面觀 (第 91 期)
教會母語教育的危機與展望 (第 84 期)
大專工作現象的描述與分析 (第 81 期)
體驗長青團契的原住民教育生活體驗營 (第 4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4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43-4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4期  2009年  10月 憂鬱的光輝十月 114
本期主題:憂鬱的光輝十月
發行日期:2009/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憂鬱的光輝十月
在絕望中存留盼望的火光── 台灣面臨巨變時刻,基督徒的使命與呼召
自助神助
簡介-促成建造理想國家的社會轉型四套工具
誰來管教你的王?
台灣人可以過怎樣的十月?一 團結真有力的台灣文化日
光輝十月?
十月:困惑、回憶與希望
處境化神學的應用──重建台灣教會的歷史使命
鄉土認同和國家認同有何不同?
贏得有趣,活得堅強
水的悲哀,我也在其中--電影《不能沒有你》觀影筆記
主已為你我而預備 ── 日光單車賑災手記
河道邊s
在新香蘭看見部落力量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分擔苦難‧疼惜生命
手握一粒種子的盼望
台灣女子拔河隊的成長與榮耀
分開混沌e創造主
佇天--裡
尊重了解‧平等對待外配─2009TSCM 參加心得
離別的福音隊
被看見的危機,沒有被看見的性別──從金融危機中思考性別與勞動議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