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13期 聖神佇咱中間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特」會「特」什麼「特」?
大部分的特會都比較強調「聖靈」,並在當中經歷聖靈充滿、得釋放、被醫治和蒙安慰等經驗。
關鍵字:
作者/王子豪 (高雄三一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特會來襲
曾幾何時,「特會」已經成為現今教會的「顯學」,特會的風潮也不斷席捲台灣眾教會,不論是何種教派都難以抵擋特會所帶來的影響。而「特會」這個字眼也成為基督徒中一個專有名詞,其實「特會」這個名詞從何而來實在不易考察,但是望文生義應該是指「特別的聚會」,但是我想我們都會有個疑問就是這個所謂的「特別的聚會」到底有多「特」呢?為什麼台灣到處在舉辦特會?

其實教會間的大型聚會或活動並非近期才有,以台灣而言,早在七十三年前(1936年),長老教會就曾邀請中國著名佈道家宋尚節博士來台灣佈道,當時曾帶來非常大的屬靈復興,據估計台南場的人數就高達五千人。因此,傳統上大型聚會是以佈道會或培靈會為主要的活動形式,即使到了最近仍舊有許多大型佈道會在各處舉辦,但場次已經相對減少很多,而最近最有名的就是葛福臨佈道大會。

相對於佈道會或培靈會而言,特會似乎不像佈道會專以慕道友為主,但也不像培靈會全然以信徒培靈為主。其實早期舉辦特會時,多半也伴隨著佈道或培靈的功能,但主要差別在於講道後會有「禱告服事」,而這禱告服事基本上就是強調所謂的「聖靈充滿」,所以往往看見的現象就是前往接受禱告的人都會一個一個倒下,甚至有經驗的教會還會派人在後面「接」倒下的人,以及貼心的為他們蓋上小被子。

因此當我們看到有「特會」字眼的活動時,我們便會本能的認為跟靈恩運動有關,往往不是醫治特會就是釋放趕鬼,甚至預言禱告等內容。也就是在此背景之下,漸漸地就有特會現象,甚至有特會症候群的出現。

特會如此「動」人
其實筆者的母會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舉辦這類的「特會」活動,筆者也參與過不少。至於為什麼「特會」會如此的興盛不衰,並且讓人感覺如此「特別」?在筆者個人的觀察之下,筆者簡單歸納出四點因素:

第一、參與者感覺「很不同」:這「不同」的感受當然與特會的進行有關。畢竟每次特會的進行都比較不受「固定儀式」的限制,就像一般主日禮拜的進行不可能沒有「程序」;相對而言,做禮拜的感覺就比較「制式化」,相對特會的進行是比較自由的。除了形式上的不同,唱詩歌的方式、講道者也都不同於一般聚會或禮拜,因此感覺「很不同」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二、參與者感受「很釋放」:這「釋放」的感覺當然是參與者很主觀的感受,這種釋放的感覺有可能跟活動的「呈現」有關,當然也跟剛才所提及的第一點「很不同」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唱詩歌的方式,早期敬拜讚美尚未流行時,許多人參與特會,也等於是初次接觸較活潑或較感性的唱詩歌方式,因此光是唱詩歌就有許多人深受感動,甚至淚流不停,這主要與唱詩方式,甚至音樂呈現的不同有關,當然特會也會常常引進「新歌」,這跟教會固定唱一本聖詩也有所不同。除了唱詩歌方式令人感受「釋放」,另外包括講員的講道方式,畢竟主日講道總是比較中規中矩,甚至許多牧師講道是有系列的,不可能每次講道都是經歷生死的見證,也不可能每次都非常活潑生動。但特會的進行,除了講員可能比較資深以及經驗豐富之外,也比較沒有壓力和包袱,甚至講員也可以用非常不同的方式來呈現,相對而言,主日講道的方式和內容就會沈悶許多,因此許多參與者會覺得參加特會時講道很「精彩」。另外就是在禱告服事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情緒上的宣洩,讓參與者感到很釋放。所以常常有第一次參加特會的參與者,不論是慕道友或是信徒,只要是自願性參加者,大都會感到很釋放。

第三、參與者經歷上帝的同在:這往往是因在特會中比較強調「聖靈」的工作,當然也有人是感受到上帝的愛,感受到他是上帝所愛的孩子,也有人是感受到耶穌十架上的救贖等。但大部分的特會都比較強調「聖靈」,這是一般特會的普遍現象,所以在講道後的禱告服事中,常常有人經歷聖靈充滿。當然對於什麼是「聖靈充滿」,或是只有這樣才是聖靈充滿嗎?這些問題本文因篇幅關係無法探討。但我們單就特會中的教導與參與者的感受,他們往往感受到聖靈同在,而且是很深刻的體驗,甚至是前所未來的感受,所以參與者往往感受很釋放也與聖靈「充滿」和「同在」有關。若我們有機會去訪問這些特會參與者,他們便會告訴你,他們如何經歷、如何被醫治和被安慰等經驗。

第四、參與者經歷「神蹟奇事」:在大部分的特會中,往往都會在禱告服事時加入「醫治」或是「釋放趕鬼」等服事,所以參與者常常會看見有人被醫治,或是自己被醫治,這包括外在的身體疾病以及心靈上的疾病。因此當參與者有這樣被醫治的體驗或是其他神蹟等經驗時,往往會在特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為在信仰追求中難以忘記的經歷。
其實當我們持平地看待「特會」,會發現特會帶來許多不同的信仰的體驗,包括「較感性」地聚會。畢竟在一般主日禮拜或禱告會中,我們都會比較「理性」,但參與特會時,因為感性而比較「釋放」,不可否認地,這種情境上的改變也間接地幫助參與者有不同的體驗,甚至有不少人在這樣的體驗中奮興了自己的信仰熱忱。

特會迷失
然而,在特會帶來的旋風下,我們也看見特會附帶的一些「症狀」,像是有所謂「趕特會」的參與者出現,這其實都跟特會的性質以及參與者本身的信仰心態有關。據筆者個人觀察,特會的負面影響如下:

第一:「吃重鹹」現象:這是筆者認為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有些人參加幾次特會之後,經歷激情,卻無法回到一般信仰生活,使得有些人在參與主日禮拜或一般聚會時,顯得沒有興趣或是挑不起勁。當然我們深深期待主日禮拜要像慶典,不要死氣沈沈,更需要讓信徒在禮拜中與主相遇,但不可能每一次的禮拜都辦得跟特會一樣,不然特會就不是特會了。所以有許多人回到教會後,覺得教會詩歌不夠感人、敬拜團不夠好、牧師講道不夠「精彩」。我想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主日禮拜、禱告會這些屬靈糧食就像我們三餐吃飯一樣,而特會就向「吃大餐」,我們不可能天天吃大餐,否則會「拉肚子」,我們也不可能期待每個禮拜都參加特會或是主日禮拜都要辦的跟特會一樣。因此吃重鹹變成為許多趕特會者的致命傷。

第二、「沾醬油」現象:所謂「沾醬油」這是一句台語俚語,意思是指「沾一下,深度不夠」。許多趕特會的人,常常東跑跑、西跑跑,覺得特會感覺很好,但也因此跑來跑去,變得對教會的委身度不高,甚至信仰的根基也不好,無法在一間教會好好接受栽培和造就,因此有些趕特會者只喜歡特會卻不愛教會生活,最後連教會生活都是一間教會換過一間教會。

第三、「上癮」現象:有些參與者在特會中得著釋放,每次參加完心情就變好。但我們知道信仰不會只是心情好、被安慰就能解決所面對的問題,是信仰者的內在生命改變,他的問題才能改變。因此有些人淪落到只喜歡「被禱告」、「被聖靈充滿」的感覺,哭完心情變好等,但生命始終沒有改變,問題依舊存在。如此下來,為了滿足心靈的感受,他便一再參加特會,最後特會成為他的「慰藉」,卻無法帶來生命的改變。

第四、重外在形式:這跟吃重鹹現象有關,也就是只注重信仰外顯的部分,其實信仰有許多不同的層面,一個人的信仰如何被內化,這是很重要的。有人的信仰扎根是透過每天持續的靈修禱告,有人是在信仰實踐中去體驗信仰。也就是說,信仰必然有看不見的部分,因而有些參與特會者,在信仰深化不夠的過程中,只在意信仰活動的外在形式,包括用聚會形式來論斷一個教會的屬靈程度,或是用外在的信仰形式來論斷人,這都是特會旋風下的負面影響之一。

第五、缺乏信仰實踐:這一點跟前面幾點也都相關,也就是基於上述幾點而產生的現象。常常有些「特會達人」,非常殷勤地跑特會,卻不見他的服事,也沒有在傳福音,或在生活上有見證。因此,有些喜歡跑特會的人,並沒有將所接受的感動轉化成力量,僅讓這些感動停留在內心,這也是特會的特殊現象之一。

結語
或許會有一些常參加特會的人會對上述幾點提出異議,認為不參加特會的人也有可能有上述的現象,關於這點我不否認。但行文至此,我所提出的特會「症狀」只是希望用更多元的看法來看待「特會」。

我相信每一個活動都有它正負面的影響,我想我們不用為此瘋狂,但也不用因噎廢食。我們應該用更寬廣的心胸來看待「特會」所帶來正面的影響,但也需要謹慎地處理「特會」所帶來的負面作用。我相信特會不會是「特效藥」,也不會是洪水猛獸,重點在於我們要更正確地認識它,期待在參與它的過程中,能帶給我們信仰的熱忱、動力和實踐力。

同作者相關文章:
寫出「新」眼光 (第 122 期)
「特」會「特」什麼「特」? (第 113 期)
幫地球降溫,教會可以怎麼做? (第 106 期)
年輕!可愛!無厘頭!——來自「黑澀會」的現象 (第 101 期)
從隱密到展現——BLOG-部落格-網誌 (第 91 期)
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第 89 期)
重返聖經到詮釋 (第 5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3 期 聖神佇咱中間 (28-3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3期  2009年  8月 聖神佇咱中間 113
本期主題:聖神佇咱中間
發行日期:2009/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聖神佇咱中間
聖靈運動發展史──從初代教會至今
從聖神運行看當今的靈恩運動
靈恩運動興起的社會因素
聖靈和台灣教會
請來!聖神——《新使者》歷年論及「聖靈」相關文獻
加爾文的聖靈論──無所不在的聖靈
「特」會「特」什麼「特」?
荷蘭時期教會人物檔案(四)台灣改革宗教會重要文獻的保存者:倪但理牧師
素筆深情畫台灣──陳義仁牧師的《寶島素描簿》
哈!氣密窗的愛情啊!
上帝的恩典vs. 祈禱厝
韓國風!台灣瘋!──牧者看亞細亞聖徒訪韓聖會
訪韓聖會的經歷與心得
靜默中的相遇
聖靈在我生命中──青年的經歷
靈恩運動的里程碑
恩典e主
白狗偷食,黑狗受罪
愛與成長
幽谷中的曙光
天竺鼠教我的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