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1期 青年牧養面面觀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首位本土籍長榮中學校歌創作者——周慶淵 |
|
關鍵字: |
作者/沈紡緞
(長榮大學校牧)
|
|
|
周先生為南部地區開闢了私人學習音樂的空間,除了長榮中學外,也為多所學校創作校歌,善用上帝所賜的音樂天份,服事於教育界,並培育台灣音樂後起之秀。
※ 自幼展現對音樂的濃厚興趣 周慶淵先生,1914年出生於屏東縣南州鄉一個基督教家庭。他從小跟隨親人至教會作禮拜、唱聖詩,即對聖詩的吟唱特別感興趣。小學歌唱成績優異的他,更嘗試在教會或學校以右手單音彈奏聖詩,表現出音樂方面的恩賜。後來,他無法滿足於這種單音表現形式,就試做和音來配合,也就是用左手以主和音(1、3、5)、屬和音(5、7、2)、下屬和音(4、6、1)來伴奏,這讓他得到很大的滿足,每日有空閒就不斷練習。
小學畢業後,遵照母親指示,離鄉來到台南府城,考入長老教中學(即長榮中學)就讀。當時長中一學年是三學期制,第一學期讀完就放暑假,第二學期九月開始,而且學生都要住校。在校時,他得到教師林澄藻先生的賞識,受推薦由先生娘黃蕊花老師傳授琴藝。由於他天資聰穎,且練琴時專注投入,每日中餐、晚餐後,全校師生都在休息時,他仍練琴不輟。因此,一年的課程他一學期即修習完成,琴藝進步非常神速。
當時日本政府不准英國人開設的學校立案(註1),所以在「長中」讀完兩年後,他轉學至日本京都同志社中學就讀三年級。中學讀完,他就前往東京,準備當時日本唯一的國立音樂學校──東京音樂學校(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入學考試。考試分三次,每年錄取四十名,而第一學期都以試讀生身份接受觀察:一、音樂才能是否進步;二、品行;三、健康狀況。平日表現若不符合這三個條件,就會被退學。這所學校的制度好,管理也好,教授都是一流名師,甚至很多教授都是聘自外國,學生在此學習日日進步,因為一日不進步即是退步。
※ 考入日本唯一的國立音樂學校 1937年,他不負眾望考入這所音樂學校,主修管風琴。這是第一個進入該校就讀的台灣學生,消息被台灣新聞界報導出來後,從台灣有很多人寄報紙來給他。當時台灣社會民風保守,一般人對音樂知識淺薄,當有人好奇而問他祖母:「妳的孫子在日本讀什麼?」她答:「哪裡知道?好像是教會聖歌隊那種!」或者回答:「哪裡知道?好像是吹喇叭嗶嗶叭叭那種。」問答的雙方其實都不清楚音樂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在校期間,曾參與日本慶祝建國紀元2600年所舉行之嚴肅大典,受賜皇宮糕點,他將之寄送遠在台灣的母親,以及其他親戚、朋友。1941年3月,學校舉辦非常重要之畢業演奏,四十名畢業生中只有二十名獲得表演機會,而他是其中一名。畢業後,原本得到東京YMCA獎學金,可前往美國留學,但很可惜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無法成行,只得繼續留在母校研究科深造,主修管風琴、鋼琴和作曲。1943年,他創作〈咱台灣美麗島〉做為研究科畢業作品,並因在校表現優異,得到老師推薦留校任教的殊榮。
留校任教前他返台探親,適逢巨輪「高千穗丸」號由日本北九州市門司港碼頭抵達基隆港外海,卻遭美軍魚雷擊沈的悲慘事件發生,船上旅客、留日學生可說全部死亡,包括他的兩位親戚。這項消息經報紙大幅報導,震驚全台人民。他的母親和親戚非常恐懼,極力反對他再冒險坐船回日本。此時,又突然接獲台南長榮女中校長之電報邀約,要他去長女教琴,他雖然自知留在台灣對他的音樂生涯發展有限,但還是遵母命留了下來,前往「長女」就職。
※ 具強烈「台灣主體意識」 一年後,他轉至台南師範專門學校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社會歡喜於脫離日本殖民統治,期待新政府、新改革的到來,周先生濃烈的愛國情操也在此時表露無遺。為了歡迎國民政府軍隊前來,他特地譜寫了一首〈歡迎歌〉,很快地,街頭巷尾,大人囝仔朗朗上口,歌曲迅速風行全台灣。不過,後來國民政府軍隊對台灣人民極盡欺壓、蹂躪,甚至拿槍胡亂掃射,人民性命受到威脅,驚恐難安,這讓他對新政府非常失望,也後悔譜寫了這樣的歌曲。
「二二八」慘案發生後,周先生體認描述時代悲劇、人民親情、愛情等實況的鄉土歌謠,可以生動地反映當時人們的心聲和情境,非常貼近人心,於是他開始蒐集台灣民謠,並在個人的音樂班教台灣人民唱自己的歌,甚至創作〈有孝父母〉、〈想華香〉、〈正道之歌〉等數十首曲調,也找機會去恆春拜訪許順吉先生(註2)。在許先生和答唱者阿嬌姊的歌聲中,旋律優美的〈思想起〉深深感動了周先生,他還慎重地邀請他們來台南將這首歌錄起來,可惜後來受到很多音樂觀念狹窄的社會人士批評,未得到應有的認同和支持。
當時台灣社會治安差,經濟也不好,通貨膨脹嚴重,一日三市,人心惶惶。周先生面對人民生活困頓的情形,內心非常納悶、無助,苦思自己要怎樣做才能進一步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幸運的是,周先生的太太是婦產科醫師——一位任勞任怨的賢內助,讓周先生無後顧之憂,1949年,他毅然辭去學校的工作,一方面在台南太平境教會教聖歌隊,一方面決定以自己的家做為培養愛好音樂子弟的場所,專心教導學生彈鋼琴、風琴。雖然當時有人覺得可惜而問他:「為什麼要離開學校?」但他還是希望照著自己愛鄉土的方式,栽培台灣音樂的後起之秀,並將音樂推廣和普及於社會大眾。
※ 為長榮中學校歌譜曲、指揮 長榮中學係於1885年9月21日由英國基督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台南教士會創設,前幾任校長都是英國宣教師或日本人,因此,校歌也都是由外國人編寫,直到第五任校長趙天慈先生上任之後,力邀周先生為長中校歌譜曲,由趙校長作詞(第二節由杜英助牧師填詞),盼望藉由本土校歌的創作,凝聚校友們的向心力和親密感。而這首傳唱至今的校歌也已成為所有長中校友終生最喜愛唱的一首歌,每年校慶時,周先生甚至都回母校親自指導樂隊演奏和指揮學生頌唱。1993年9月,長榮大學正式成立、招生,沒幾年長中董事會又通過成立長榮幼稚園,「長榮學園」於焉成形,同一首校歌也聯繫了這樣一個大家庭。
除了從事音樂教育和歌曲創作之外,周先生還受邀長期擔任長榮中學董事,以及後來的校友會評議員。戰後,經濟普遍蕭條,「長中」也面臨無法發薪給教職員的困境,周先生時任台南區校友會會長,飲水思源,本著對母校的疼愛,號召各地校友會分會協助募款,在經濟上為母校紓困,更挹注修建舊校舍的經費。今日「長中」古色古香的禮拜堂、教室和辦公大樓,都是周先生等前人累積血汗所傳承下來。
任長中董事期間,周先生從不缺席,還曾奉獻一台電子琴,為學校樂器汰舊換新,可惜當時並沒有人會彈奏此項樂器。卸去董事職後,榮任第一屆長榮學園諮詢委員,欲進一步著力於教育,曾計畫仿傚日本大學校園,奉獻一座音樂鐘給長榮大學,但礙於空間而沒有實現。1984年,周先生獲邀於「長中」畢業典禮上勉勵畢業生「把握現在,策劃將來,尊師重道,做世上的光、地上的鹽」,發揮「長中」人的精神,把「虔誠、勤奮、榮譽、服務」的校訓帶到社會上,努力顯現生命的價值,行事避免無謂的浪費,並能「知恩圖報」,做世上的光和鹽。
※ 以音樂專長服事、見證上帝 在東京求學的九年當中,周先生一直在教會擔任禮拜司琴的工作。返台後,由於周先生的一位學生在普林斯頓大學音樂學院就讀,有一天他突然收到該院院長的來信,要提供全額的獎學金讓周先生前往就讀該院研究所,條件是每個主日禮拜時要司琴。當時他頗為心動,也感謝上帝安排的美意,所以他日常除了繼續教學生外,也開始花時間研讀英語。不過,當時台灣教育廳對於要到美國留學的學生,除了考英文外,還要考國文、三民主義、地理、歷史。要留美進修音樂,如果只考音樂和英文,那沒話說,但他卻無法接受其他四個應考科目。因此,他再次失去了留美進修的機會。
在台南師範專門學校任教期間,北部師範大學廖繼春等教授景仰他的音樂素養,曾五次邀請他前往任教,但他都因祖父母、父母年邁需隨侍在身邊,以及妻子的醫院開設在台南,因而無怨無悔地留在故鄉,為南部地區開闢一個私人學習音樂的好天地。而除了譜寫長榮中學、台南省立工學院、光華女中、進學國小、博愛國小(以上均在台南)、高雄二中、高雄女中、屏東南州國小等許多學校的校歌之外,他還為台灣南部客家教會設教70週年、里港教會設教百週年、中部教會青年團契等創作了紀念歌,善用上帝所賜的音樂天份,服事於教育界。
周先生給人第一個印象是溫文儒雅,但是話題聊開了,又讓人覺得風趣、健談而又有見地。一位受他長期照顧、曾任核一、二廠廠長的李甘常先生提到:雖經幾次搬家,他家仍留有一個周先生致贈、裝在不起眼相框的耶穌像,內有周先生親題的羅馬字和漢字:「信就得到,拍門就給你開,凡若信主,祂會用祂的寶血,贖回咱的罪,三位一體的神,父、子、聖神在我們家庭,A-men!」這何嘗不是周先生對基督救恩的堅定信念呢?台北馬偕醫院檢驗科林媽利醫師也提過,初中時,她總有一堆不練琴的理由,但後來鋼琴成為她醫學生時代最好的朋友,暑假甚至勤練琴到每天八個小時,而這都是鋼琴老師周先生的啟迪。
一個認真的人生,當生命回歸天家時,在世上總留有說不完、令人懷念的故事,周先生也是如此。1994年11月6日,周先生安息主懷,享年81歲,留下令學生、親朋、後輩懷念的一生。
註1:長榮中學前身為「長老教中學」,於1885年中國清朝統治台灣時期由英國基督長老教會所創立。
註2:應是恆春地區的遊唱歌手。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我所認識的張哥 (第 161 期)
|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第 156 期)
|
.聖神佇咱中間 (第 113 期)
|
.首位本土籍長榮中學校歌創作者——周慶淵 (第 101 期)
|
.葉水樹女士(郭馬西牧師娘)——一位在患亂中堅持信仰的女性 (第 88 期)
|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郭馬西牧師小傳 (第 85 期)
|
.五十年傳道生涯──李明意牧師小傳 (第 83 期)
|
.教會的金錢觀 (第 82 期)
|
.人性與語言的共通性 (第 81 期)
|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第 80 期)
|
.編者的話 (第 64 期)
|
.編者的話 (第 62 期)
|
.普世教會的全球化問題 (第 55 期)
|
.奉獻於東海大學的任賜瑞牧師——訪劉益充主任 (第 46 期)
|
.雙連安養中心--訪蔡芳文長老 (第 44 期)
|
.「新新人類」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41 期)
|
.香港經驗與台灣教會 (第 39 期)
|
.靈異怪談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35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