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499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灣May Day,聆聽1920年代勞農心聲 (上)
啟蒙時代下,人民的幸福在哪裡?
作者 / 林佩蓉

【編按】勞動節、勞工農民議題在1920年代的台灣社會,就是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的共同議題。當有一群人急切地尋求台灣文化要向上、「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之際,也有人會問:「時代的進步與人民的幸福能否成為平衡的天秤?」這兩篇文章以1920~1930年代的左翼運動為基底,以台南勞工運動作例證,並佐以史料文獻,真實呈現一個時代的運動軌跡。

當代討論日本統治時期,1920年代是最常被賦予「啟蒙」「狂飆」語彙的年代,當時台灣本土知識分子透過日本吸取西方思潮,再轉化為自身的省思與回應。社會大眾不得不接受被殖民的身分,不得不承認「台灣是帝國的台灣」,不得不放棄武力抗日的行動,在這種頹喪的處境下,知識分子到底還能做什麼?1921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興起,知識分子開始了啟蒙的論述、打開文化運動的場域,隨著啟蒙開始強化追求個人價值與自由人權,許多衝突、矛盾的口號也應運而生。究竟在那個啟蒙的時代下,人民的幸福被關照了嗎?

█文化浪潮下的人生實鏡

「當時恰值竹林事件發生的起頭,幾萬人的關係者,生路將被斷絕,正在走投無路,叫天不應,憂傷、恐懼、怨憤、交併一心,苦於無法自救,但是,他們尚有一線的希望,維繫於文化會。他們曉得文化會是要替大眾謀幸福的,所以抱著絕大的期待,想望能為他們盡一點力,使生活不受威脅,得有一點保障……。」賴和在1925年自傳性小說〈阿四〉中,描述當時知識分子想為人民做些什麼的渴望。當時台灣文化協會(文協)已成立四年多,社會也在日本「殖民進步主義」各項政策下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知識分子帶著啟蒙的鑰匙,奔走全島,欲為眼中矇昧大眾打開世界,然而橫在眼前的現實卻是那越來越顯明的階級差異,以及勞農者被壓迫下生活中遭受的痛苦。從1910年代竹林事件,到1920年代蔗農抗議事件、二林事件,都在在顯明了「時代的進步與人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

那麼文化運動是否真能為人民解決痛苦、帶來幸福?這是啟蒙浪潮下的暗礁。文協路上總是向前的蔣渭水、頻頻回望勞苦大眾的賴和,他們都帶著這樣的疑問持續前進,終於碰到衝突之礁。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路線開始產生歧異,文協人分別左右,有關「大眾是誰」「大眾的生活」等各樣提問,充斥在島嶼各地;人們質問,蔡培火所呼喊的「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究竟要如何實踐?無庸置疑地,實際走上街頭,並且直搗權力蜂窩的社會運動,是必要也是文化組織展開後的必然成果,1927年文化協會的分裂,即是明證。

台灣農民組合(即今日農會前身)第一次全島大會的要旨中如此提到:「我們農民非為生存而積極奮戰不可。我們的戰鬥性農民組合不問有組織與否,應成為日常經濟鬥爭的主力,要勇敢進攻,被推入無底深淵的工人與農民的日常鬥爭的領域雖然場所相異,但工人為主的場所以工資與勞動時間為主,農民則以田租與耕作權為主。農民運動與工人運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群急切為大眾發聲的知識分子,運用宣傳單張、即時的演講會、街頭演劇等方式,傳達生活上的困苦一定要有所解決與解釋,當中包括大眾本身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都一併被提出討論。生活都無以為繼,人們卻仍深陷迷信之中,實在叫人無奈。當時的社會經濟,有如1934年台灣文藝聯盟成立宣言中所載明:「自從1930年以來席捲了整個世界的經濟恐慌,是一日比一日地深刻下去,到現在,已經造成舉世的『非常時期』來了。看!失工的洪水,是比較從前來得厲害,大眾的生活,是墜在困窮的深淵底下。」足見1930年代的台灣困境。

█幸福始終是一頓飯的溫飽

台灣勞農運動在台灣總督府1931年1月起激烈取締下,部分組織開始潰散,同年9月中日發生九一八事件後,日本與台灣左翼運動被迫消沉,知識分子與人民聯手的社會運動也告一段落,書寫者至此全力轉入文學創作。

啟蒙時代下,人民的幸福究竟有無獲得改善?從1920年代啟蒙鑰匙開啟台灣文化「要向上」的那一刻起,幸福的定義,始終是一頓飯的溫飽,左右派知識分子很快就觸及這個共通點,若連這最基本需求都無法被滿足,所有文化運動口號都是虛無。而這一切虛實,如今都成了台灣文學收藏的記憶。

█文化運動下的鮮活生命史

●台南洋服工友會三週年紀念懇親會

1927年是台灣農民組合在台日勞動農民黨支持下完成全島性組織的一年,1927年12月1日藉台中市初音町的樂舞台召開全島大會,邀集與會者800多名(代議員155名、旁聽者600餘名、來賓50名)。當天,勞動農民黨幹部且為台灣農民組合顧問的律師古屋貞雄自朝鮮來,日本農民組合中央委員長山上武雄自大阪來,均為指導此次大會而來台,文化協會台北支部連溫卿也親自出席,就座於會場的顧問席,台南洋服工友會即是在這樣的勞動組織前期運作下成立。1931年之前,全台的勞動組織、工友會都非常盛行。

●反對普度講演會宣傳單

演講者以台南青年為主,由赤崁勞働青年會主辦。

●革新會員反對迎神

1932年8月10日《台灣新民報》上刊登大溪街上歷史悠久的「普濟堂」舉行團祭,大溪革新會員認為,勞動者為了廟會耗費金錢,是迷信的行為,因此大大反對,並在廟會的現場發布宣傳單,大喊「破除迷信」。

●《革新》

1934年由李獻璋所編、大溪革新會發行的《革新》,是針對當時大溪街大眾文化啟蒙而生。在反迷信、風俗改良上,《革新》與1930年赤崁勞働青年會出版的《反普特刊》意義相近。《革新》全書以漢文為主,穿插楊逵、賴慶兩篇日文文章,在日人帝國主義越見高漲的1930年代,能保持如此大量的漢文刊物,實難能可貴。相同的,《反普特刊》也有這樣的特質。

●〈一個勞働者的死〉

1934年楊華參加台灣文藝聯盟,1935年發表〈一個勞働者的死〉和〈薄命〉兩篇小說。其後因貧無法就醫,1936年5月30日懸梁自盡,享年30歲。〈一個勞働者的死〉中的主角,是一個以種菜為生的小農,後來因經濟恐慌無以維生,跑到都市的鐵工廠做工,卻受到資本家的壓榨,為了飯碗,只得每天在不潔的環境中日夜不停地賣力工作,終至病倒,後來因貧病交迫而死。小說以資本家、勞工截然不同的生活作強烈對比,道出資本家的幸福生活,其實是榨乾勞工心血攘奪而來,小說譴責了資本家欺壓勞工、剝削勞工,逼使勞工至死的慘狀。(維基)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85613,2022.04.12摘錄。

相片提供:國立台灣文學館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