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6期 我的家庭真可愛?!
字級調整:

厝邊頭尾
團隊齊事奉,集體結果子──迦勒團隊的事工分享
關鍵字:
作者/黃元龍 (壹宇財經金融不動產法律事務所律師,迦勒團隊創始成員之一,台北永和基督長老教會長老)

  團隊同工大部分都有豐富的人生歷練,不再看重個人之得失,所以均能作無私的奉獻,成為一支專以事奉為主的團隊。

來自各地、願為主用的義工團隊
  為因應時代潮流,以及發展跨堂會事工之需要,1998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從不同的教會中,號召數百人成立了一支義工團隊,取名為迦勒團隊1。2004年6月5日約有三十位該團隊同工結合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開始在大稻埕地區投入對弱勢民眾之關懷,開辦以來,固定受惠民眾由五、六人增至七、八十人,並獲得當地居民之肯定,筆者因本刊之邀,希能提出報告,爰為本文。
  
服事大稻埕地區的弱勢民眾
  台灣自實施週休二日以來,大部分國民都非常珍惜週六之時光,有的人在五天忙碌工作後,乾脆於週六補眠,睡到自然醒;有的人於週五晚上通宵達旦,非到週六拂曉、晨曦乍現時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則不罷休。但是對於迦勒團隊的同工而言,他們放棄了週六的休閒,一大早就分頭工作,例如:採買食物準備燉煮一頓好料理;整理座落在甘州街大稻埕教會旁的女子神學院會場,使之潔亮;準備當日所企劃的節目;到大街小巷宣傳等,以便使那些處於社會邊緣、無人關注的民眾,包括殘障、老弱、街友等人能獲得一些溫情,並期待重燃他們對人生的希望。

  雖然團隊與民眾約定的時間是上午十時三十分,但通常不到十時,各路人馬,有的拄著拐杖,有的三二人互相依偎扶持,就迫不急待地趕來會場,準備享受迦勒團隊同工們為他們精心策劃的歡樂時光。往往他們期待、猜想著今天安排了什麼節目?而中午會出現何種好料理?這成為他們每個禮拜精神上的一種寄託、一種企昐。十時三十分,彈奏鋼琴的同工就位了,領唱者便開始帶領歌唱,以抒發大家內心的抑鬱;領唱者同時也準備了一些發人深省的短講,或簡短的典故,或催促大家互相問安,使會場頓時逐步加溫,讓原本嚴肅僵硬的氣氛轉為輕鬆自在。

  接下來的豐富節目每禮拜不同,都有專人負責策劃,例如團隊中有一位女性同工,具有變魔術的天份,偶而即會準備魔術表演,供民眾觀賞。團隊也會邀請藝人前來唱歌助興,有時不只一人,是整團前來。另外也有音樂界人士前來演奏樂曲,舉凡小提琴、長笛、中山琴、電音琴、吉他、手風琴均有,且有時也會播放好的影片。在這些節目進行時,表演者均會無形中融入福音信息,讓基督對世人的愛潛移默化地植入民眾的心坎,撫慰了他們孤寂的心靈。目前由於參與的民眾大部分都已接受了福音,故以邀請牧師或教會長執前來佈道為主。

  主要節目進行至十一時五十分左右即結束,然後開始準備用餐。餐飲的提供則是團隊伙食組的精心傑作,他們採買最新鮮的食物,並作適當的調配,魚、肉、蔬菜、湯品樣樣都有,如遇冬天還會熬煮十全排骨湯等補品以補充他們身體過度孱弱之需要,因此,他們一到用餐時莫不引頸等待,企望能飽餐一頓豐富的料理。團隊如此的用心,提供的不僅是他們心靈的需要,也是使他們在飢餓中能得到物質之飽足,使這些原本對社會、對人生已經絕望的人,重新啟動了內在的生命力,再一次活過來了。

上帝奇蹟般的醫治和改變
  民眾中有一位蔣姓小姐,原本患有紅斑性狼瘡,無意中來到會場,經過幾次的參與,她學會了禱告,而就在一次病症發作、痛苦不堪時,她禱告了,這個威脅她生命的疾病竟然奇妙地止住了,從此甚少再發作。據悉紅斑性狼瘡雖無法根治,但如不發作,事實上與常人無異,蔣小姐獲得醫治後,幾乎每次聚會都到,並轉而關心比她處境更為艱困的人。

  另有一位已九十餘高齡之女士,自團隊開辦的第二次來參加後,從此除了出遠門以外,她風雨無阻,每週六必準時到達。經了解後,她尚有房屋出租予人,且穿著尚體面,並非街民、流浪者,問她何以喜歡來此?她也無從說起,只說她很喜歡聽演講的人所講的道理。這豈不彰顯她來此獲得了安慰,否則她既無病痛,又非窮困,何以喜歡來這裡!上帝醫治我們的疾病(〈詩篇〉103篇3節)、成為我們的安慰(〈哥林多後書〉1章3節),在迦勒團隊所事奉的會埸內,確確實實、豐豐富富地顯明出來了。

  有一位六十餘歲的婦人,是團隊初次開辦時來的五、六人之一,當她第一次來時,還拎著一大串香要去廟裡祭拜,但是團隊同工邀請她到會場坐坐,她就進來了,此後也是每週都到,後來才知道她在廟裡是為人唸經祈福的,但是今天她已經會自然地說:「感謝主!讚美主!」

  還有一位嚴姓男士,團隊均已習慣稱他為嚴弟兄,他來參加這項活動後,從原本消極的個性轉為積極樂觀,並會關心其他民眾,也會維持秩序,穿著更一改前觀,待人溫文有禮,並不亞於信主多年的好信徒。

  在團隊二年來的努力下,目前參與民眾高達七、八十人,當有牧者前來證道、呼召他們是否願意接受耶穌作為個人的救主時,他們都會熱烈的舉手,因為基督在他們心裡已成為一種有榮耀的盼望(〈歌羅西書〉1章27節)。你如果問團隊當初開辦時,有無預見此種結果?團隊的同工都會回以當初並沒有預料到,也不知道能維持多久;他們只想盡一份心力,看是否能將福音傳出去而已,但今天這樣的事奉引領愈來愈多的民眾前來,似是證明了上帝肯定他們的用心。

迫切傳承福音 實踐基督之愛
  迦勒團隊成員為何甘願放棄自己的尊嚴、犧牲個人的享受、成為義工來服事那些被社會忽略的弱勢民眾?原來這幾年台灣社會風起雲湧,一切都在變,人們對未來有太多的疑慮及不安定感,而不斷的天災人禍更牽動人們內心的焦慮,宗教旋成為人們唯一的寄託,哪一種宗教能適時伸出援手,即能擄獲人心,而基督之信徒係以基督之教導為唯一真理,並以愛人、引人信主重生為職志,對於扶助社會弱小、安撫人們心靈似更應責無旁貸,所以當這種結合信徒力量、展開關懷事工的團隊出現時,那些對於福音之承傳有急迫感、又願意走入社會人群中去實踐基督愛世人之教導、不任令其他宗教專美於前、不使基督之名被其他偶像神祇所淹沒的信徒們,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這種團隊,俾能為基督的名奮鬥,這也是迦勒團隊同工們加入的原因,同時也是這個團隊能維繫不墜,甚至進而發展出一套宣教方式的精神支柱。這些同工大部分都有豐富的人生歷練,不再看重個人之得失,所以均能作無私的奉獻,成為一支專以事奉為主的團隊。他們是已經懂得如何在信仰的根基上經營人生的人,所以上帝祝福他們,而由他們當中有的年紀將達八十歲高齡,但事奉時的熱忱及體力均不亞於年輕人,足以證明和符合〈詩篇〉92篇14節所記載:「年老之時仍然結出果實,枝葉茂盛,常綠不衰。」迦勒團隊的事工給予人們一個很好的啟示——為上帝的國努力奮鬥並不關乎年齡、性別,而是在於愛上帝的熱忱及堅定的信心,如此而已。

生命的意義及希望是在於如何回應基督的呼召
  假如我們已是一位受洗的基督徒,究竟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呢?這是一個既嚴肅又甚重要的課題,耶穌說:「如果有人要跟從我,就得捨棄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章24節),潘霍華2受此啟示曾說:「當耶穌呼召一個人時,他乃吩咐人要和他一起死。」這句話將「捨己」之意義作了一個完整而簡潔的詮釋,因為「捨己」,所以必須「治死」自己,二者看似異曲,實則同工,但那不是悲觀無望的終局,反是有極為正面的應許,因為當我們願意捨己、治死自己時,我們反將重生,與基督連結,一齊分享他的榮耀,承受永遠的生命,這是一項奧祕,是耶穌親口的允諾,毫無折扣、清清楚楚地記載在〈馬太福音〉19章27節以下。也因此一千九百餘年來,多少人為了回應這個神聖偉大的呼召,隨即拋棄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轉而為宣揚福音犧牲奉獻,均斑斑可考。迦勒團隊的同工目前所作的事工,儘管並非到要冒生命危險的程度,也非開彊闢土的豐功偉業,但是他們願意降卑、治死自己,去服事那些軟弱的人群,這種心志相信當有一天耶穌基督再度呼召他們作更艱困的服事時,他們必仍會義無反顧地回應,因為那是他們一生跟隨、敬仰的主的呼喚,他們也清楚那呼喚之背後的允諾,而這也是我們分享他們的事奉時,所要去探究的最深層內涵。

註:
1.迦勒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要進入迦南地時,為窺探該地所派出的十二個探子之一。那些探子經過四十日之探勘,發現該地的確富饒,但因該地住民均甚為強悍,除了迦勒與約書亞認為那既是上帝應許之地,上帝必會帶領他們而主張進入以外,其餘的十人都因懼怕而發出悲觀之言令,百姓因而怪罪摩西、埋怨上帝。上帝因而大怒,應允惟有迦勒與約書亞得進入迦南地。以色列人重回曠野困頓四十年,直至當年從埃及出來的那一代全部過世,才再由約書亞、迦勒帶領第二代進入迦南地。上帝的應允終於實現,而他們進入迦南地時,迦勒已年高八十餘歲,但仍然信靠上帝,奮戰不懈,此種精神乃迦勒團隊命名之緣由。

2.潘霍華是德國牧師、神學家,二次大戰期間,當希特勒擬控制教會時,大部分教會的主事者均不敢反抗,惟有潘霍華不願同流合污,納粹集團對他恨之入骨,不僅將之下獄,並於盟軍準備攻進柏林、納粹即將敗亡之際,自獄中將其提出處決,時英年三十九歲。

同作者相關文章:
團隊齊事奉,集體結果子──迦勒團隊的事工分享 (第 9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6 期 我的家庭真可愛?! (34-3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6期  2006年  10月 我的家庭真可愛?! 96
本期主題:我的家庭真可愛?!
發行日期:2006/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擁抱破碎
形式外的愛與委身
從「我」到「我們」——如何經營家人關係
是成長夥伴或是病態共生?
「不一樣」的家庭
家庭成長與個人成長
處處是溫暖的家
基督信仰對家庭有願景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淺談情略說愛
團隊齊事奉,集體結果子──迦勒團隊的事工分享
MSN與火星文
當外國來的馬偕遇上本土布袋戲──談《馬偕在臺灣》布袋戲
岩前教會的傳奇人物——施佩蘭小姐
全方位牧師娘——吳威廉牧師娘
換你/妳當「小天使」了
從吸毒、販毒到重生得救
從〈創世記〉看家庭的衝突與建立
吃飯前為什麼要禱告呢?
讓年輕人有「家」的感覺
伯里斯回頭看──文化送舊的那一個夜晚
E世代青年的見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