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9期 吞世代(Tweens)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吞世代與吞現象的信仰反省
關鍵字:
作者/方嵐亭 (台中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
無奈的吞世代

歷史中每一個世代的形成絕非是偶然的,一個時代或世代的宣告產生,通常應該是某些現象的持續存在,遇上了社會經濟因素和某些工具的使用而大功告成。對於我們所熟悉曾主導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理性時期、工業革命時期無一不是如此。

筆者要表達的是,每一個世代的形成都是有賴於其上一代人們累積,以及提供了相當程度的環境;世代絕非一蹴可幾。說穿了,對於被形容成穿著時髦、迷戀流行音樂,像魚群般追求品牌、足以影響每年一兆八千八百億美金消費(按《人小錢大吞世代》一書,商智文化出版)的吞世代,實在無須太責怪,因為長成這樣其實很無奈。若是說我們這一代的努力可為二十年後的社會作準備,那我們同樣也可以因為今天這群8-14歲的吞世代反省二十年來我們自己的吞現象。本文以下將就吞世代被歸納的小大人(Kids grow old younger)共通屬性,作非吞世代的吞現象反省。

魚群效應的產物

這群使用電腦和手機的小專家們,除了知識管道的來源非學校和家庭可以掌控以外,他們迅速的取得各項資訊,讓其中一個少年可以帶動趨勢,影響成千上萬的少年如同魚群般的追隨。一句盲目的追隨,倒是可以讓我們在這面向下有三個反省的問題:

第一,對真相的不願查明。電子網際網路只是提供各項「黑函」、「快閃」、或是流行更加快速的工具,讓每一個人都極其容易的成為「黑函共犯」,只要一指神功,就可以造成許多人的傷害。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不想小心求證,造成了「社會事實」(social fact)即是「事實」(fact)的結果。

第二,「樂團馬車」(Band Wagon)的現象。「樂團馬車」現象指的是當樂團馬車駛至人群中時,人們會紛紛趕忙跳上去,深怕搭不上而和團體產生疏離。所謂的魚群現象,其實無異於樂團馬車現象,或是我們常說的一窩蜂,都是害怕自己因為沒有和大家有相同的觀點或是做相同的事情而被群體所疏離。在教會裡面,敬拜讚美的好或是社區工作的重要可能沒幾個人能清楚的說出,但是大家都會同意沒有了敬拜讚美,好像是一個青少年不穿打勾勾品牌籃球鞋一樣彈性欠佳。

第三,價值下的理想取代理想的價值。魚群效應造成一個人在群體中不需要去考慮跟隨者是否值得跟隨,在高成就動機的唆使下,人擔心的往往只是他的位置問題,他要努力追求的就是在這個價值底下的勝利,就如同在每一項的網路連線遊戲一樣。需要去顛覆傳統才有辦法找尋到的理想價值,往往被遠遠拋在後頭。然而,我們是否有資格去數落吞世代?想盡辦法從名校研究所畢業,然後擠破頭進入台積電、廣達的情況,是理想的價值還是價值下的理想?對筆者而言,自我反省反而更實際些。

活在當下的群體

吞世代不知耐心為何物,只要求一切事物此時此刻就發生。就如同他們是壓縮成形的一代這樣的形容,吞世代生長的環境是一個應有盡有而且凡事便利的時代。這樣的環境自然會形成凡事要求立竿見影和不願學習的兩個問題。

第一,只求立竿見影、無法等待。在這個時代,快速成了最佳的競爭利器,速食店敢保證在一分鐘以內提供你要的所有餐點,減肥藥能夠在一星期圓了你二十年的夢。在bbs上你打字慢受到的指責,絕對比你寫錯字或亂說話來得嚴重。

甚至是參加特會,你可以瞬間得到醫治,我們似乎忘了猶太人等待復國花了兩千年,更遑論什麼是忍耐中的盼望。吞世代不知忍耐是何物,我們不正也這樣看待許許多多的教會事工。

第二,不願學習。吞世代在連線遊戲中,過人之處是不需了解日文便能知道規則,全憑對影像的理解;讓筆者想起大學時期,許多同學學日文是為了戰勝「快打旋風」遊戲的例子。以此為對照,正足以說明吞世代的學習模式變得急就章。就像當今許多團契一樣,寧可看著投影片的字幕去練歌,一遍又一遍的哼著,也不想好好的從五線譜上的豆芽去深入認識一首歌曲。

另外,吞世代也被稱為是缺乏想像力的人類,電腦遊戲的盛行,完全阻隔小大人延伸外界的視野,筆者認為這正和我們平時一手握著電視遙控器,快速的在七、八十個有線電視節目中找尋樂趣,而忘記電視不過是一個選項罷了是相同的。

最後要提的小大人現象則是吞世代個個是品牌小子,對於默默無聞簡直是件無法接受的悲劇。讓我們仔細回想一下,我們不也曾花了許多時間尋找正老牌的產品,或是加入某大教會、牧師的門下,而不願當個忠實的草地信徒。

學會感恩和尊重

吞世代名詞出現之前,吞現象可能早早就以次文化的身分出現於社會中,當有一天吞世代的名詞為新的一代所取代時,吞現象依舊會像遺產般的交棒給新一代。這正是筆者極力強調的:我們要批判的是這些在不同時期的相同現象,而非指責哪一世代長成什麼樣子?1949年7月的《台灣教會公報》,曾刊登一篇以「青年」為主題的文章,說到台灣當今的青年是「失落了理想,建立了不對的理想在不對的地基上。」又說:「受資本主義影響培養出享樂和拜金主義,不喜愛努力;即使努力也是為了功利,朝不義、不正的方向邁進。」筆者不知1949年的青少年被稱為何世代,但其被批判的現象和今日對照一看,就如〈傳道書〉中所言:「太陽底下一件新事都沒有。」(傳2:9)

歷史的確耐人尋味,每一世代想盡辦法讓下一世代的環境更好,但也同時為他們製造了許多問題。科技的進步、物質的不虞匱乏、對孩子教育態度的改變,讓吞世代的小皇帝們產生許多我們憂心忡忡的行徑,但相對的,他們表現出更有主見、更敢表達的態度,個個像個小專家。或許我們在面對「富不過三代」或是「富過三代始知文化」的棘手問題時,〈申命記〉11章18-21節可以作為很好的教導:「所以,你們要記住這些誡命,銘刻在心……你們要把這些誡命教導兒女,無論在家或出外,工作或休息,都要講論這些誡命。」經文中的誡命就是出埃及經驗,因為下一代的立足點一定會和上一代不一樣,唯有一次又一次的講述信仰生命的奇妙,才會建立起下一世代感恩的心和尊重的觀念。而最能幫助吞世代的不也是感恩和尊重嗎?

同作者相關文章:
解嚴30年看言論自由今昔 (第 161 期)
蘇格蘭獨立公投觀察記 (第 145 期)
感謝主讓我得癌 (第 140 期)
2030年大預言:《崩世代》 (第 129 期)
原來基督徒講求門當戶對 (第 80 期)
吞世代與吞現象的信仰反省 (第 79 期)
少年維「持」的煩惱 (第 66 期)
陽光少年——他們的故事 (第 64 期)
芳姐與我 (第 61 期)
隨想s/ (第 58 期)
我是基督徒,我看選舉 (第 5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9 期 吞世代(Tweens) (16-1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9期  2003年  12月 吞世代(Tweens) 79
本期主題:吞世代(Tweens)
發行日期:2003/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吞世代與吞現象的信仰反省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