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4期 網路交友面面觀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網路認同現象的信仰省思
關鍵字:
作者/莊信德 (東南亞神學院神學碩士班,主修系統神學)
※ 網路認同歷程的信仰關聯
  在人類文明進程當中,「認同」一直是重要的,從農業文明面對面溝通的人力世界,到商業文明中文書聯繫的物力世界,乃至科技文明裡資訊傳輸的網路世界,認同活動不斷將人與她/他存在的境遇緊緊相繫,也層層相縛讓當代的人,幾乎抽不出身、喘不過氣。

  在網路的世界中,每一個為別人提供存在的網路平台,都在意義上要求佔有一個主導性的地位。每一次網路的登入,都象徵著一次抉擇的確認!每一個首頁的載入,都表達著一個世界連結的出口。然而,就在這個輸入‧登入的歷程當中,我們身份的認同正產生著何種程度的異變?究竟在網路的世界中,身份認同活動是屬於主動隱匿、主動擬造的?還是被動付予、被動歸屬的呢?恐難劃清個明確的分際!一般來說,網路的隱匿性和擬造性是使得網路使用者,感受到自在和自由的重要因素,因為她/他可以恣意地遨遊在任何的網頁之中而不被侷限。一方面,似乎是網路使用者主動地認同而抉擇了一個網頁,加入到我的最愛當中;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在每一次進出所認同的網路世界中,被動地接受著每一個平台的設計與框限。在其間,我們似乎可以瞥見網路世界中矛盾的認同遊戲!

  對網路的重度使用者來說,不管是聊天室裡面看似東南西北、五花八門的談話主題,實際上,已經制約於熟客之間的暗語與默契,對於新朋友的加入,若非成群另組主題,否則將受制於舊有的默契之中。對網路的輕度使用者而言,「認同」則是一種取得資訊的一個工具,一種隨時可以拆卸的橋樑。

  昔日當摩西帶領以色列從埃及的桎錮中脫離,所艱難的並不是【首頁】的轉換,將「埃及」變成「耶和華」,而是身份認同的轉換。即便是形式上已經從尼羅河流域豐沃,來到極簡的荒蕪曠野,他們內在的認同仍然是埃及那430年根深蒂固的種種:「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出埃及記十六3)。

  當以色列仍然以為將使用者需求與密碼輸入之後,就會出現一幅埃及式的奴役與享樂時,恐怕所產生出來的就是出埃及記當中所揭露的紛亂與悖逆!正因為這認同之路的艱辛,以色列民格外需要一個清楚的認同對象,並據此形成一個認同的信仰傳統。因此,耶和華在何烈山,宣告了祂的首頁獨佔性!霸氣十足的耶和華,甚至要求登入者主動丟棄【我的最愛】當中,每一件埃及樣式外套,每一件迷戀過去的彩衣。這樣一種再認同的確認,是超越了時間樊籬的進行式;這段再認同的歷程,更是期待藉由深化相互委身的關係,帶來新身份的價值。已往被奴役的以色列民,只要認真勞動、無怨無悔,便得以換來奴役中的安逸,但是這樣一種忘記身份,屈服形式的存在狀態,並不能建立起相互歸屬的認同關係,甚至是醞釀了深層的無奈和怨言。

  因此,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埃及記三7~10)

※ 網路認同現象的信仰危機
  這個認同的活動委實沒有停在曠野,也沒有歇在迦南美境,卻是藉著指向基督的預言走到了新約,也藉著基督救贖的實現,走向了每一個不斷與其存在當下掙扎困惑的認同追尋者。認同的真理,也因此不會被框限在宗教的領域,或是鑲嵌在古教堂的壁畫上,認同的真理不斷在人類文明歷程的演進中向當代的承繼者,揭示出他的「再認同」。

  從危機的角度來看,網路世界的認同活動對於基督信仰造成三方面值得注意的危機:

一、 認同的盲點:
  當網路世界中的「認同」活動,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在邊界上的概念,每一個認同群體的活動不需要在固定的空間(家中、網咖、辦公室、電腦教室、宿舍……),甚至是固定的硬體(家用電腦、公司電腦、手提電腦)中進行時,一個只能在固定時間和地點聚會的活動,必定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因此教會所必須正視的,將是形式上的多元呼聲。因為網路的認同活動,已經在形式上抗拒了一成不變的僵化,在其間不斷強化的,是每一天不同的動態插播廣告,也是不停更新的版面設計,這種包裝形式的多元取向,塑造出對於形式過度關注的危機。

  這使得年輕一代的信仰者,在面對信仰、體認信仰的時候,失去了對真理的耐性,為了迎合不斷求新求變的驅力。這種現象所造成的危機,莫過於將外在形式的變化,誤判成內在本質的更新。也因此,當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形式語言的相似性已經遠遠勝過本質語言的互動性。舉例來說,敬拜團、青年崇拜的有無,形式上奔放程度的比較,已然取代了年輕人對於深層真理探究的興緻!因此,年輕人的信仰生活固然充滿了新鮮與創意,但是彼此相互認同的卻是形式層面的異變和包裝。

二、 語言主體的危機:
  信仰的認同危機,不僅僅發生在年輕一代的信仰歷程,也發酵在年長一代的信仰經驗裡!每一代語言使用者皆有自己的語言形式和語言內涵。對於網路高度變異的語言來說,這種語言的更迭更是頻密!

  以前,一場禮拜所有人融於一爐稱之為合一的大家庭,如今即便是為年輕人而設立的禮拜,只要牧者僅僅將講道語言從台語直譯作華語,也已經無法被根本地認同了!因為網路認同活動的發生,不會侷限在單一網頁的框框,而是多元網路的橫向連結。當網路使用者在Google輸入:「國語禮拜」、「青年崇拜」的時候,出現的並不是自己教會的資訊而已,出現的乃是眾教會的訊息。換言之,過去對語言主體的定位是牧師大於會眾、資深大於資淺、總會大於堂會。如今,面對網路語言的解放,不只是在權力位階上的顛覆,更是在語言上自然的區隔。

三、 認同關係質量深化的困境:
  就量的角度來看,在網路世界的高度流通中,表面上充斥了巨量的浮面訊息(Information),實際上卻嚴重缺乏深層的信息(Message)。網路使用者每一天都面對許多垃圾郵件的困擾,被要求在電子信箱中以效率的方式刪除不必要的訊息,在不經意中也閱讀了許多質量皆薄的文字。量的沉重,一方面帶來資訊世界必然的文明焦慮,二方面就更促使網路使用者落入量的追尋。這種量化的思維,在商業文明的宰制下教會早已深陷人數增長的量化困局,如今則在網路世界的量化邏輯中,顯得更加危險。

  就質的角度來看,由於網路世界的為每一個有意見、有觀點的人,提供許多發言的新權力空間,也因此論述品質的深度相較於論述流量的速度,已經不會是網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焦點。而這個量大於質的資訊焦慮症,對教會內部已經受到工商社會淡化的人際互動而言,更是一個雪上加霜的警訊。一方面,網路議題取向簡化了生命間細膩的心靈分享,二方面,各家爭鳴的混沌吵雜也形塑一種對於恆定價值的質疑,甚至是否定。牧師言說的權力,輔導關顧的方式,皆可以在網路世界上解構。

【未結之語】
  網路世界對基督信仰的意涵不僅在形式與本質上造成危機,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豐沃的神學土壤。就形式多元的危機來看,追求形式的認同活動,重拾基督教豐富的創造力量!就語言的認同危機來看,更新語言的認同活動,則再現了基督教道成肉身的真理!就信仰關係在質量上的危機而言,解構不當權力與隨處與基督相遇,本質上就是基督信仰的內涵!後續神學建構的再思考,可以在文字的時空之外,於每一個網路使用者的再認同中不斷對話,不停再生………。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商業電影宗教化現象談影像與福音的相互關聯性 (第 95 期)
網路認同現象的信仰省思 (第 74 期)
從哈利波特的妖魔化現象談起 (第 6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4 期 網路交友面面觀 (5-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4期  2003年  2月 網路交友面面觀 74
本期主題:網路交友面面觀
發行日期:2003/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聆聽天籟
編者的話
網路認同現象的信仰省思
從萬花筒到網路交友
網路福音事工的挑戰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我網路交友的經驗
在網路中築夢-從心理需求看網路交友
台灣癩病醫療之父-戴仁壽博士
論「單身寄居族」
基督徒如何看待佛教藝術?
聖樂與信仰
石牌教會社區日文班
何謂愛修會--愛修會的精神與特質
心事講出來-青年常見的交友問題
福杯滿溢蒙福之年
「與神和好」
基礎神學往前走
年輕的追尋-我讀大學的日子
東師長青,生日快樂!
颱風來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