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1期 「特會」之探討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宗教建築也可以不一樣 --- 東湖基督長老教會的見證
關鍵字:
作者/孫德鴻 (建築師)
  世界的一切都是神蹟,大到浩瀚無垠的宇宙,小至隨風而起的一顆砂粒,皆由全能的上帝所創造,只要能夠放開胸襟,善加利用神的恩典,則許多設計媒材都能用來榮耀上帝彰顯神能。

  喜歡旅遊的人對於國外的宗教建築一定不陌生,像是中國的佛教建築、日本的神社建築,歐美的基督教建築,以及希臘羅馬時期的神殿等,這些都是人類文化的珍貴遺產,也是每個輝煌年代的最佳見證。以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為例,興建時間長達二百餘年,歷經多任教皇及建築師方有今日之規模,說她是一本活歷史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也就是因為這些文化資產過於寶貴,無形中也變成了一種形式上的負擔,加上宗教向來就是一個較為嚴肅的議題,使得後來的人多半蕭規曹隨,無意新創。以台灣現有的一些民間信仰建築為例,雖然不至於完全墨守南方小式建築之算例標準興建(如果真的墨守也不錯),但是除了裝飾物件之取材及隱喻不同外,建築形式差異不大,而且由於正統民間匠師之傳承不易,造型醜惡或引喻失意的也不少。近年來少見的突破當屬興建中的宜蘭二結王宮廟(民間信仰,圖1)與台中養慧學院(佛教,圖2),在建築形式上已能走出傳統建築的窠臼而另闢格局;有趣的是,儘管二結王宮廟之設計概念極為創新且與眾不同,然而其決策過程還是非常傳統,生性保守嚴謹的鄉民在決定是否採用該方案之前,還是不能免俗的以擲茭的方式取得神明的同意及信徒的共識。

  反觀近代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建築就顯得活絡許多,早在半世紀前,瑞士裔的法國建築師柯布(Le Corbusier)就已經以全新的觀點設計了法國鄉間的Ronchamp教堂(圖3, 4),以及La Tourette修道院(圖.5)。有趣的是,這兩座宗教建築在當時並未立刻獲得普羅大眾的熱烈迴響,在那保守的年代裡,反而是宗教界對於全新建築概念的接受度令人印象深刻。時至今日,這兩座建築早已被舉世的建築界奉為圭臬,年輕的建築師們來到這裡朝聖時,對於五十年前的設計創意除了驚訝還是驚訝,對於柯布源源不絕的設計創意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如果聽聽下面這段這段柯布說過的話,其實不難發現真正的創意是沒有時間性的:

  「許多人質疑我的設計觀念過於創新,事實上我的設計靈感只有一個出處,那就是“過去”,而我所遵守的法則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向過去學習”。」

  如果此話當真,那麼我們就知道柯布所精確掌握的並不只是建築形式而已,而且是宗教的精神。以La Tourette修道院為例,院中有好幾個小教堂及祭壇,形式及大小雖然不一,然而一反自中古世紀以降的高聳嚴肅的宗教空間傳承,柯布運用極為簡約的幾何造型以具有天窗效果的彩色光井,藉由暈入室內自然光線的自由發揮,同樣創造出令人屏息的莊嚴空間(圖.6)。

  這麼單純卻又雋永無比的設計概念在當時的確有點離經叛道,然而對於天主教或基督教徒來說,世界的一切都是神蹟,大到浩瀚無垠的宇宙,小至隨風而起的一顆砂粒,皆由全能的上帝所創造,只要能夠放開胸襟,善加利用神的恩典,則許多設計媒材都能用來榮耀上帝彰顯神能,創造神人交通的空間,如此一來,宗教的本質不但不會限制宗教建築的形式,反而是設計靈感及創意的來源所在。

  話雖如此,台灣近半世紀來的的基督教及天主教建築還是乏善可陳,除了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外,新的教會建築不但在設計創意上未見明顯的突破,更因設計者或教會的保守心態,導致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仍然不停的出現一些運用現代技術興建的仿哥德或類羅馬教會建築,這些建築形式本身並沒有錯,只是過於狹隘,設計創意只停留在以刻板的建築印象來設計屬神的空間;此外,由於受到土地飽和利用觀念的限制,這些建築不但未見現代建築的壯闊之美,連日治時代教會建築所具有的比例之美也消失無蹤,最後只能淪落到與隔鄰的巴洛克式或莫名其妙式公寓大樓相映成趣,反而喪失教會空間之自明性。

  事實上,這些宗教建築僅在型態上反映了一般大眾心目中約定俗成的教會印象,對於宗教基本精神的掌握及發揮大多付之闕如,僅利用某些歷史建築圖騰的斷簡殘篇,最後呈現的只有霸氣多於客氣,遑論成為當地社區的精神中心。反倒不如一些財力較差的教會或聚會所,隱身在住宅社區當中,僅利用共同的符號:十字架,傳達神聖的訊息。這些聚會空間雖然較為狹小,然而如果用心經營或設計,至少能夠獨善其身,所傳達的溫暖氣息,常常比那些水泥或鋼骨建構的龐然巨物更有益於今日的都市環境。

  其中我有幸參與的東湖基督長老教會就是一個有趣的案例。

  東湖教會是一個典型的都會型教會,處在東湖這個地窄人稠的大社區裡,尋覓適當的聚會空間自然成為教會在成長過程中必須不斷面對的問題。從純住家公寓的一樓,到有著前院的透天一樓,東湖教會終於在去年剛入冬時覓得一處極佳的聚會所在,並立刻著手進行室內裝修的工作。新堂位於台北市東湖某住宅大樓的一樓及地下室,之前的承租戶是一家海鮮餐廳,未裝修前的現場極為凌亂骯髒,會眾們幾乎不知如何著手整理,所幸地下室平面極為方整,呈長矩形走向,與希臘時代的BASILICA會堂建築比例類似。在初次會談時,長老們對於我們提出的觀念極感興趣,認為新的設計實在不必拘泥於一些既有的宗教形式,經過幾次的討論後,平面的設計架構很快定案。

  新堂的樓高比前一個租處低,而且前後高度不一,為了爭取較多的樑下空間,又能兼顧各式空調管線之實際需求,我們採用了99%透空的懸吊式鋁質障板作為天花,利用視線的角度差,將所有燈具及管線出口隱藏在天花上方,風管則走在兩側,希望能夠減少管下天花板的壓迫感。二重的入口鐵門圖案不一樣,不過都是取材自十字架的意像,經過二個月的施工後,新堂終於落成,期間會眾主動幫忙,好像辦喜事一樣。

  東湖教會的室內設計當然不是一個設計典範(圖7, 8, 9, 10),然而其精神卻是創新的,至少在這個紛擾的都市空間裡,會眾們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接受了一般教會建築較為少見的色彩及材料,所以最後他們擁有了一個不太一樣的教堂,這個新的聚會空間外表樸素內在豐富,沒有昂貴的材料、沒有羅馬柱式、沒有哥德尖拱、沒有彩繪或鑲嵌玻璃、沒有裝飾線板,也沒有取之不盡的自然光;只有利用防火材料做成的天花障板與蠟燭壁龕,顏色溫暖、相當耐磨的六分夾板做聖壇地坪,以及用海邊的樹枝作成的十字架(圖11),像是摩西的木杖一樣,姿態極為自然,而會眾也非常喜歡。

  去年的英國雜誌Artchitectural-review主辦的AR+D建築獎把獎項頒給了一個玻利維亞建築師,因為他設計的小教堂體現了基督教村落互助合作的精神。在那個極為貧窮的小鄉村裡,建堂經費極為有限,僅夠建造一個小小的聚會所的骨架及屋頂,連窗戶都無法購買,最後每個村民從家裡拆來一扇窗子裝上,雖然最後窗子尺寸皆異,玻璃顏色不一,然而當他們站在室內地坪上舉行第一場禮拜時,他們的內心必定是富有的,而那種近乎鑲嵌玻璃的光影,也必定與世界上任何一座教堂的光線一樣聖潔明亮。

  我常想,如果以本質論,這樣就是教堂。
同作者相關文章:
我們的殯儀館怎麼了? (第 76 期)
宗教建築也可以不一樣 --- 東湖基督長老教會的見證 (第 7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1 期 「特會」之探討 (47-5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1期  2002年  8月 「特會」之探討 71
本期主題:「特會」之探討
發行日期:2002/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夜色s/
編者的話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對「特會」的神學反省
理論篇---醫治特會
現象篇---為什麼信徒喜歡參加特會
現象篇---是「特惠」或是「特會」?
體驗篇---特別的聚會 特別的恩典
體驗篇---我為什麼不喜歡參加醫治特會
台灣音樂教育家—陳泗治牧師
睜開你的眼睛──淺論MDMA搖頭丸
宗教建築也可以不一樣 --- 東湖基督長老教會的見證
霧峰關懷站的社區工作
基督徒的被提
從父職談牧職
圖像崇拜是偶像崇拜嗎?
陽光下的我
從泰雅人觀點看自然生態的內在價值
當用心靈與誠實敬拜祂--一個老農的信仰體會
台東,我的毘努伊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