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89期 脫下口罩之後
字級調整:

好書櫥窗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這本書採用了泰雅族「與神一同進行編織」的意象,各種不同的經驗和文化共同織成家園,合一而非同一。
關鍵字:歐蜜.偉浪  編織家園  泰雅族  林益仁  原住民運動  原住民文化 
作者/王昭文 (台灣歷史工作者)
從臉書到出書

歐蜜.偉浪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的牧師,近年任職於總會事務所,擔任原住民宣教委員會的教社(教會與社會)幹事。他和林益仁(時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教授、新使者雜誌社前社長,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共同寫作《編織家園》,2022 年 10 月由主流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是兩位作者在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上對話的成果。2022 年 4 月歐蜜開始在臉書上撰寫自己的故事,得到很多肯定與回響。據他說,原本只是隨意寫寫,沒有特別的計畫,也沒有準備出書,但是好友林益仁鼓勵他寫,甚至許諾歐蜜寫一篇他便回應一篇,於是有了幾個月在臉書上的文字展演,吸引多人閱讀與討論。長期參與原住民運動,也不排斥透過選舉參政的歐蜜,2019 年列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但未在安全名單內。他原本認為有遞補的機會,後來才知道還有婦女保障名額等因素,輪不到他。2022 年歐蜜爭取參選桃園市議員,也未能獲得民進黨提名,於是他決定以無黨籍的身分參選。因為有這樣的背景,這本書在 2022 年地方選舉之前推出。但和一般為了選舉宣傳而製作的書很不同的是,這本書作者真的就是歐蜜自己,沒有旁人捉刀,也沒有蓄意包裝、形象塑造,只有真摯的情感、充滿血淚的故事,呈現泰雅式的幽默與智慧。選舉是一時,在種種不利條件下他沒能當選,但是這本書的影響力會持續。
 
歐蜜的生命故事

全書分成五個部分:1. 我的青澀年代、2. 我在玉山神學院的日子、3. 投入社會運動——對解嚴前後台灣的回憶、4. 菲律賓與澳洲、5. 牧會——深入部落面臨的問題。每部分都有一至三篇林益仁的對話回應。林益仁除了分享自己同年代的經驗之外,也多處提到藉由歐蜜的經驗而重新思索「家園」的意涵。這本書定名為《編織家園》,採用了泰雅族「與神一同進行編織」的意象,各種不同的經驗和文化共同織成家園,合一而非同一。
 
歐蜜從童年回憶、成長歷程,寫到 2000 年和 Sabi 結婚,30 多年的生活經驗。歐蜜出生於 1963 年,書中所描述的生命歷程,自幼到青年時期的艱難困苦,不但是他個人的遭遇,也反映當時原住民在台灣社會中的苦痛:貧窮、遭歧視,少年就得從事重勞動,也很難得到良好的教育機會。
 
身為牧師之子,歐蜜在基督教信仰中得到很好的人格培育。1984 年歐蜜考上玉山神學院,所受的教育形塑他的敬虔與自信。當時正好遇上台灣開始邁向自由化與民主化,政治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種種機緣帶領他參與了幾項重要的社會運動,追求公義實現成為他一輩子的負擔。
 
神學院畢業後,歐蜜進入牧會工作,同時獨力照顧哥哥的三個小孩。他的生活很辛苦,但也充滿光和熱。1990 年代,歐蜜去菲律賓實習、到澳洲參訪,了解其他國家原住民的情況,豐富他對原住民議題的理解。
 
此外,他也寫下幾個深情的故事:為孩子忍饑挨餓的母親、流浪狗拉撒路、和人類學研究生魏寶月的戀愛與她的早逝,以及與 Sabi 的結識和結婚。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

這本書的精采需要讀者自己去親近了解。出於對歷史的興趣,個人覺得玉山神學院和投入社會運動這兩部分格外重要。歐蜜記錄了那個年代玉山神學院楊啟壽院長的身教與言教、原住民運動先驅者多奧.尤給海等人的事蹟,又有 1987 年東埔挖墳事件、1988 年拯救雛妓運動的反雛妓大遊行、1989 年和《人間》雜誌相關人士前往中國訪問、1990 年的野百合學運,以及 URM 訓練等等,既是個人珍貴的經驗,也是台灣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這些歷程中,歐蜜不斷問:「我是誰?」並由此建立信仰根基和政治信念。
 
受邀走訪中國後,歐蜜意識到原住民不能成為被利用的樣板。他問:我們的自決與自主在哪裡?歐蜜的體會是:台灣面對中國威脅,倘若缺少主體性的思考,容易迷失。原住民的文化與反思,是台灣主體性重要的一部分。當我們面對中國這個比我們更大、擁有更多人口、總是振振有詞的「大國」時,我們原住民身為少數族群,經歷過苦難,在這塊土地上與各種人群互動,而產生的種種動態的思考,對認同的體會,是台灣絕佳的養分。讓我們對「何謂真正的家園」有深刻的認識。

原住民的權益保障在過去 30 年確實頗有進展,但比較少原住民運動者從台灣整體利益優先的角度來推進運動,歐蜜在這方面是重要支柱。書中還沒寫到他透過泰雅爾民族會議、長老教會原宣及其他社團所做的工作,一直努力朝這方向實踐。期待他開始撰寫下一本回憶錄。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89 期 脫下口罩之後 (41-4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9期  2023年  4月 脫下口罩之後 189
本期主題:脫下口罩之後
發行日期:2023/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脫下口罩之後
後疫情的宣教與牧養
算。記
疫情中的三兩事
新冠疫情的考卷,台灣訂正了嗎?——從德國的抗疫經驗談如何面對不確定性與危機
Ours 同樂匯
如同馬利亞靜下心、反覆思考,自己正在經歷什麼?
與地方生態一起共生的日本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原來基督的愛催迫我們
「比較就是正義」:信仰的重讀作為面對多元論述的指引
博愛手語教會 30 年
論戰爭正義
60th神研班第6組
內心的矛盾:愛與礙
你愛我,就別礙我
在主內「共下,坐桌」 ——第 59 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感想
青年宣教從你我開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