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6期 教會需要改革嗎? |
|
|
本期主題 |
教會也需要教育改革嗎? |
|
關鍵字: |
作者/邱瓊苑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幹事,負責教育委員會。)
|
|
|
(教會是否列出全國各地教會建堂經費的高低指數,期待以教堂鐘塔的高低取向來鞭策信徒看重建堂,忽略內在屬靈工作?)
從四一○教育改革說起 一九九四年春天,四一○教育改革運動呼聲在台灣的上空響起;男男女女扶老攜少數不清的人潮湧向街頭,他們大聲地疾呼:教育要全面改革!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也充滿壯志情懷地,接掌了剛剛成立的教育改革審議會,他更是語重心長地聲稱,教育改革將會是他的志業;就連李登輝先生也以總統之尊,宣稱要把教育改革列為三大改革工程之一。頓時之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意識到而且感受到台灣千瘡百孔的教育需要大大改革了。然而,台灣幾十年來的教育沉痾,期待藉由疾呼的改革聲浪就能達到頓「癒」,實在不免有「妄想」之嫌。
在教育改革的聲浪推動之前,應該不是沒有人想到要改;只是,即使是一個團體組織幾十年的積弊,其可能發揮的力量就有如螞蟻撼樹般,影響的層面可說微乎其微,更勿庸寄望個人的力量了。其真正的原因就在於造成今天台灣教育百般扭曲現象之後,有其龐大的結構性因素。這個致命的結構性因素,造成台灣教育現象錯綜複雜、百病交纏。
為當今教會的教育體質把脈 當我們因為身處台灣,有著相當完整的實際經驗看到且深感教育百態需要改革時,且讓我們以相同的眼光,為當今教會存在的教育體質把脈吧!我們不禁要問:教會是一個教育機構嗎?教會具有教育的功能嗎?教會是否存在著什麼樣的教育積弊?教會是否需要「教育改革」?相信每一個基督徒都知道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擦亮眼睛看看,教會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積弊?
台灣教育怪異之最──師資反淘汰 教育改革之所需,絕大多數參與教育工作的為人師者,若秉其教育良心都會體察到,台灣教育「師資反淘汰」的怪異現象是其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熱心上進、愛護學生的教師,積極教學、開放啟發的夫子,常常得不到校方的肯定,反而會因其教育良心被嘲諷、打壓或冰凍解聘。然而,表面功夫到家、猛拍馬屁、善「管理」學生的教師卻獨權坐大,這樣的老師更是「補習名師」,學生家長沒有人敢於得罪。真正的原因就在於「升學率」。學生升學的比例直接影響一校之長的升遷前途,雖然大家都否認這種說法,然而這卻是不辯自明、不成文的默契。甚者,升學率影響的層面,不僅助使政要聞人的子女可搭上特權的便車,進入名校、好校,還名列「明星班」。另外,更讓升斗百姓無法理解的是,掌管全國的教育部及其官員都「看不見」,也「不知道」有這事存在?
教會中也有「師資反淘汰」嗎? 教會中存在著「師資反淘汰」嗎?我肯定地說:是的!神學院不計投資報酬率地培育出一批批的傳道人,這些傳道人秉持著學生時代的熱誠、信仰良心,投身「傳道事工」禾場。然而,適應力強者,三年五載就學得本事,集「關愛眼神」於一身,對福音事工的最大使命是成為「名牧」。然而,「名牧」果真是信仰的優良教師嗎?他們對教會長執不妥的行徑敢提出挑戰或質疑嗎?他們生存於台灣社會,看見台灣社會的病態,果真能因信仰良心的催促而發出公義的聲音嗎?另外一批所謂「適應力弱者」,老是頭破血流;老是「整裝待發」;老是不肯妥協於教會存在的罪惡;老是得不到教會當權派的歡欣!我們實在納悶,究竟教會期待什麼樣的牧者形象?
教會常常畫出「藍圖」,而後主動形塑傳道人的表現、風格,以符合自己的「理想」。當傳道人與「藍圖」相去甚遠,他們就得面對「冰凍解聘」的威脅,他們就得對自己的家人感到抱歉,只因為找不到禾場,以致家庭生機受困。久而久之,教會裡多出了充耳不聞病態的牧者;教會裡多出了安於「講道」不傳道的牧者;教會裡多出了認真牧養長執的牧者;教會裡多出了為自己家人日用飲食考量而決定不說話的牧者;存在教會中的種種牧者表現,是不是教會中的「師資反淘汰」現象呢?
教育經費的運籌帷幄 你可曾聽過,有強勢經濟背景的學生們在學校中拉票、運作,期待將自己的家長送上家長會長或委員的寶座。這些家長會長或委員除了具有政經的影響力之外,常常也想轉嫁他們的「教育理念」,以外行領導內行;不過,大家都同意,學校校長是官派,根本不需要聽命受控於家長會。實際上,最大的問題恐怕是校長需要家長會提供的經費。大家都知道家長會最具體的功能就是「出錢」,出錢當然是給校長用。這筆錢可因其「黑帳」身分而讓校長靈活運作,甚至也可能促成大事。因時因地因人,家長會長或委員的寶座成了少數人角逐競爭的權力化身。
教會教育經費背後的學問 教會中的經費運作情況如何?教會的經費當然得靠信徒的關心奉獻;教會舉辦活動當然需要經費預算;中會所需用的教育事工費用當然也得來自奉獻;總會統籌設計全面性事工,當然也需要事工費用。然而,地方教會不習慣編列年度教育事工預算,其實是缺乏開創的事工異象和具體而完整的事工計畫。因此,當然不必編列教育事工預算。
總會相對於中會,常常出現「捉襟」的窘況。地方教會的奉獻常常是停駐於中會;總會的事工異象也因傳遞管道問題而無法通達於地方教會。君不信,建議你抽問各地方教會信徒:「總會在哪裡?總會做些什麼事?」惟恐所得到的答案會叫你搖頭嘆息。因為不瞭解也不清楚中總會事工異象,常使得中、總會各相關機構因缺乏關心奉獻而陷入難以推動事工的困境。
但是,沒有一個教會機構願意因為「沒有錢」而停擺事工。除了對上帝深懷信心之外,也堅持事工還是得繼續發展,那麼該如何解決呢?當然是開源節流了。如何開源?很多時候是轉向教會中少數的企業界人士傳遞異象以達募款之功;事工往往也因此變成少數人關心的事,事工跟信徒沒有交集。再者,如何節流?當然是以最低的人力、財力投資,發揮最高的經濟效益。相對的,決策者往往就會「呼召」有心於教會機構服事者,以「半奉獻」信仰情操面對事工。其實,這也正是教會機構淪為事工做一半、缺乏職業倫理的職業訓練所、養病養老之慈善機構的原因之一。我們需要從教育經費這個角度來思考教育改革的可能性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教育改革九十五條 馬丁路德認為教皇利歐第十斂財,假建新聖彼得堂之名而售賣贖罪卷,他抗議教皇有損人民屬靈生活,因此在威登堡諸聖堂門上,張貼「關於贖罪票效能的辯論」一文。此文一出,引致改教運動一發不可遏止,萬山響應,卻使教皇為之震怒。因為此文是由九十五條構成,故在歷史上素有「九十五條」之稱。
以下,學習路德以條列方式,嘗試以台灣教育各種面貌對照教會中所存在的現象作一比較:
1a.學校因為升學掛帥,常將學生每次週考、月考成績依分數高低列出全校性的排行榜,以鞭策學生及家長向高分、名校看齊。 1b.教會是否列出全國各地教會建堂經費的高低指數,期待以教堂鐘塔的高低來鞭策信徒看重建堂,忽略內在屬靈工作? 2a.黨化教育的風格與教材,對過去殘害台灣人生命及心靈至深的人物,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形塑神格式的偶像領袖。 2b.教會中是否也以各式各樣的活動方式,形塑部分人士成為具有影響力的神格偶像? 3a.廿世紀以來,響遍全球的教育口號──教育大眾化,台灣早期卻嘗過日本「皇民化」差別待遇教育;現代則有「中華民國憲法之功德」,提倡教育機會平等。然而,特殊學童教育、原住民教育、肢殘體障者特殊教育等等被忽略之事實,在在指控全民教育淪於偏頗。 3b.教會注重「全人全齡」教育嗎?教會中的教育事工是為兒童設計的?只有兒童需要教育?只有信徒需要教育?講壇只需要聖經解經信息,不要「慫動性」的政治關懷、人道關懷、環保鄉土、生命尊嚴等等教導? 4a.生活在台灣的學生,視外國語言能力為個人智慧高低的指數標準;生活在台灣的學生,對中國地理、外國地理瞭若指掌,卻不認識自己所生長的社區。 4b.教會中是否也因為「衛道人士」的堅持,限制、排斥語言的空間,而將許許多多的「路得」拒絕於外?教會是否拒絕鄉土教材,只因為台灣是一個「地方」而非一個國家? 5a.教育正常化的國家,學校教師每週都有至少一天時間,在教學研究會上參與討論教學的問題,也形塑教師彼此在教育專業上相互督促的力量。台灣的教學研究會的功能卻是盡忠執行行政命令、討論統一命題、規定評分標準,毫無創新與嘗試。 5b.教會中有「查經班」、「團契」、「主日學」等等組織,果真有創新與嘗試的活動以幫助更新信仰?這些組織的同工們在信仰與生活中彼此督促關懷嗎?教會是否因為各種組織的運作,反而讓人信心萎縮?
路德之「九十五條」的開場白是: 「為愛護與闡揚真理……」。教會若是基於與路德同樣的情懷──為愛護與闡揚真理,則可平心靜氣地問:教會也需要教育改革嗎?相信,拙文所列僅是冰山一角,願大家共同來思考教會教育改革!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生命的學問──PCT生命教育事工的推動概況 (第 77 期)
|
.教會也需要教育改革嗎? (第 46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