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71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寶藏巖聚落
河岸小丘,藝居共生
作者 / 李阿生

相較於眾多舉世聞名、動輒歷經千年春秋的歐亞古城,台北這座城市未能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數百年的歲月長河,仍然留下了許多故事。

我們可在先人留下的痕跡一窺其間端倪,並看到由於社會更迭、人口流動,這些故事變得豐富多樣且餘韻十足。

■河岸有小丘

其中一個篇章發生在新店溪畔的公館,一座不高聳的山丘──觀音山。因為被高架道路、現代化建築環繞,有如隔世獨居的化外之地,分外顯眼。以「觀音」為名的山在台灣不少見,約有十餘座。這座山丘之所以獨特,除了與周遭都市叢林迥異的景緻,更因為承載的歷史。此處曾是軍事、民生重地,前者是台北北區司令部,已於1950年代撤除;後者是供應台北市區民生用水的台北水源地慢濾場,已於1977年結束任務。

觀音山北面是濾水、供水重地,南面則聚集了一群想方設法活下來的常民。截然不同的情境,恍如兩個世界。經有心人查訪,我們知道這些住戶來自四面八方。有人以此為家已經超過半個世紀;有人因參拜寺廟寶藏巖,結識當地居民後,在這裡成家立業;有人則是長期租屋於此。他們在此駐足,可說是國民政府自中國遷台的註腳,因為其中不少住戶是榮民,所以這裡被視為另類的眷村。另有一些人遷居至此的歷程,宛如都市化的縮影,出生、成長於台灣各鄉鎮的他們,因發展需求來到這城市裡的一隅,在這早年一度無人管理的河岸小丘棲身。

■小丘起陋居

這群人背景南轅北轍,共通的是,都很平凡。為了遮風避雨,他們沿著山勢興建住所,從足堪遮風避雨的木屋、草寮,到低矮的平房,不知不覺形成了小村落,現以「寶藏巖聚落」為名。

小村落的樣貌,無聲訴說著這群平凡人只求滿足最低限度生活的心態。狹窄、錯落的房舍,看不出都市規劃的痕跡,倒像是野草尋隙而生。看起來亂無章法的聚落,讓今人萌生訪古尋幽之心,好奇著走過轉角,能看到怎樣的小天地,想像著另類眷村的居民如何在巷弄間穿梭,過著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如今寶藏巖聚落可概分為市定古蹟寶藏巖寺、原住戶生活的「寶藏家園」、藝術工作者進駐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及供人客居體驗的「閣樓寶藏巖青年會所」。

除寶藏家園屬於私人領域,不開放民眾參觀,其他均可讓人流連其間,體會藝術與老屋結合後所展現特有的文藝情懷。

■陋居承故情

這個乍看之下與現代化頗為扞格的聚落得以保存舊貌,並非理所當然的發展,而是對抗台北市大刀闊斧整頓市容的意圖,於存廢之際多方折衝後找到的可行方案。

根據《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的記載,寶藏巖聚落得以保留原貌,交織了多個因素。1997年康樂里被拆遷,引發學界、居民不滿的社會氛圍,寶藏巖因此獲得喘息的機會。與文化、藝術結合,成為寶藏巖存續的出路,但也引發文化和居民利益是否一致的問題。位處邊陲的地理位置,讓寶藏巖得以避免如康樂里優先被改建的命運,畢竟康樂里等老舊社區就位於台北市都心,可謂首當其衝。而台北市文化局積極介入,則讓本為社會局主管的改建拆遷案進入另一個層面,另闢蹊徑尋覓到「藝居共生」的解決方案,原住戶和藝術村得以共存。

經此一役,寶藏巖搖身一變為非傳統型態的藝術村。住戶和藝術工作者的互動成為學者專家研究的議題,異質的文化交會成多元的樣貌,獨有的風貌與歷史更吸引無數遊客,甚至聞名國際。

■故情發深省

寶藏巖諸多值得探究的故事中,我對所謂「都市邊緣位置」這點尤有省思。聖經記載的悠久歷史中,也有一塊土地,雖然肥沃,相對於國家中樞卻屬邊陲,容讓住在其中的居民保存了獨特性,這塊土地即是歌珊。

根據創世記46章記載,約瑟將他的族人安置在此,除了避免希伯來人與埃及人發生衝突,也最大程度地避免希伯來人在埃及400年期間為埃及所同化。400年後,等到上帝預定的時間來臨,雅各家已成為繁茂強盛的大族,此地更是後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起點。

歌珊的地緣位置,也讓我們想起基督徒與世界的關係。主沒有應許屬祂的人要離開世界、離群索居,但他們也不屬於這個世界(約翰福音17章14~15節),更不能效法這世界、愛世界,箇中折衝與拿捏是基督徒一生的課題。在歌珊地的以色列人身上,我們體會上帝的保守,他們住在埃及,卻不屬埃及,寄居埃及直等到主的旨意成全。如此的保守,使我們不隨從世界,也讓我們在世界可以安然度日。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眷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寶藏巖聚落
http://www.artistvillage.or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d_of_Goshen
《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藝居共生?藝術進入寶藏巖對居民生活世界影響之探究》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75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