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65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在自然中經驗救恩與醫治
作者 / 古倫神父

譯者◎吳信如

本文係2018年4月22日古倫神父於台北濟南教會的講章

聖經:歌羅西書1章15-20節
各位敬愛的弟兄姐妹,很高興有機會在這裡和大家聚集,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看法,紀念世界地球日。所有的宗教都會提到:地球是我們的母親,地球養育萬物,地球如同母親的懷抱一般給我們安全感。聖經創世記也提到,上帝給了亞當一個任務,就是要管理上帝所創造的地球,我們應該妥善的管理上帝交給我們的地球,讓世世代代都能安居樂業。今日,有許多人用了不同的方式呼籲我們要愛惜地球,保護生態環境,但是,我們不能只是呼籲、警告,道德勸說只是不斷的強化內心的罪惡感,最後人們感到不知所措,依然不見有實際的行動。

有很多關於愛護地球的理性訴求,然而這些理性訴求並不能成為幫助我們行動的力量,所以我們應當提出一些心靈層面的訴求,進而激發人們找尋來自心靈層面的力量,幫助我們開始愛護地球、愛護環境。何謂心靈層面的力量,就是人們真心的體會自然之美,並開始與自然生態建立好的關係,最後尋求愛護地球、愛護環境的實際行動。靈修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與自然和好的力量,從每日的靈修我們可以一點一點的建構。我們可以從歌羅西書來思想我們靈修的方向。

歌羅西書是一首古老的詩歌,是一個基督徒用他的信仰來回應當時的羅馬政權。羅馬人認為這個世界為羅馬神明所造,歌羅西書則說明了世界為上主所造,並充滿基督的愛。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主前427年-前347年)曾提出世界的構成如同人的肉體一般,歌羅西書也同樣回應了柏拉圖的觀點:基督的肉身代表了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所以這個世界被上主的愛所充滿。約翰福音提到,耶穌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士兵用槍刺耶穌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上主的愛使得我們彼此和好彼此相愛,十字架成為和平的記號。

法國有一位耶穌會的修士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年5月1日-1955年4月10日),他在20世紀初來到中國宣教,並貢獻了許多生物學、地質學的研究。德日進的進化論觀點認為,上主的愛運行於宇宙之中。回到歌羅西書的觀點,說明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就是生活在主的愛之中。或許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個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但就目前許多生物進化論的研究支持了歌羅西書的描述。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但最新的生物進化論研究卻提出了真正生存能力強,能繁衍後代的物種,往往是善於和其他物種交通,並且善於和所處環境互動的物種,不只是生物學的演化論,包括量子力學也是如此。生命的延續不在於生命本身的能力,而是來自於生命所具備的愛。若是我們能用耶穌的愛來體會這個世界,我們就能從信仰的層面理解愛護這個世界的真正意義。接下來我們會更具體的說明如何透過自然靈修經驗,使我們得著愛護環境的動力。

從聖經對耶穌本身的描述來看,耶穌使用了很多比喻,這些比喻裡有不少與自然相關的題材,最為人知的如撒種的比喻、或是麥子和稗子的比喻。約翰福音裡耶穌也提到了,耶穌是水、耶穌是葡萄樹,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認真的觀看自然環境,就能發現你和上主所建立的關係,透過大自然,你同時也能認識自己,看見上主在你身上所要成就的事。耶穌在許多比喻裡都提到了天國,他說天國就在我們的心中,這使我們得到真正的自由。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受到物質的慾望所挾制,從電視媒體接收到許多似是而非的訊息,在這些似是而非中,唯有透過自然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就像葡萄與葡萄枝的比喻,可以明白我們和上主之間關係的連結。

中世紀的時候有許多的修士重視這樣人與自然的關係,法國熙篤會的伯納德修士(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年)曾說:這個世界如同上主所寫的一本書,好讓人們可以從中閱讀上主的同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說這本書是聖經,我們能透過聖經看見上主。但我們又要如何透過靈修來經驗自然呢?

第一、要留心自然之美。柏拉圖認為:上帝是美的創造者。當我們能夠體會自然之美,我們就能從中看見上主。我們如何體會自然之美,就是我們要認真的關注,好讓這個美的經驗影響我們的內心。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認為,美可以醫治並拯救這個世界。「美」的德文:Schön,其字根意義為「保護(Schutz)」,美的事物需要被愛護,而非被佔有,我們需要保護其原生的美。我們今天的第一首聖詩,源自中世紀作曲家海頓(Franz Joseph Haydn)的神劇「創世紀」(德語:Die Schöpfung,英語:The Creation),海頓透過樂曲傳達他感受到上主創造萬物自然之美,他用音樂來服事上主,讓人們能透過音樂所呈現的自然之美感受上帝同在。若我們能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我們才能真正愛惜自然生態。但要能感受到自然之美,需要有一顆開放且願意的心。

第二、給自己一些時間。感受自然之美需要一段時間,不能走馬看花。以天主教的靈修方法來說,「默觀」可以說明上述所提的概念。彭迪谷修士(Evagrius Ponticus,345年-399年)認為,若要透過默觀達到與上帝合一的境界,大自然會是一個很好的媒介,透過經驗自然之美感受上帝的存在,改變我們的內在。保羅說:「我們要注視耶穌,因為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希伯來書12:2)」,從歌羅西書,我們來思想如何給自己一些時間留心自然之美,並且轉變我們的內心。看那玫瑰花,我們需要細細欣賞,才能從玫瑰花看見上帝的奧妙,然而當我們看見上帝的奧妙時,我們就不會認為上帝是一個只會命令、殘暴的神,我們更能看到那偉大的上主,那充滿在你我周圍的上主。

柏拉圖認為,愛與美是共存的,美好的事物可以使人心中產生愛,愛能使人辨別美麗的事物。就像是當我們看見美麗的自然風景、動植物,我們會有疼惜的心理要保護這一切。因此,自然之美更幫助我們內在的醫治,產生一種得到照顧、保護的安全感。就像是當我們慢步在自然環境之中,我們心靈會產生美好的感覺。

我要再提出兩點,說明為何自然之美對我們具有內在醫治得力量。

第一、大自然不定義人,不批判人。我們在生活當中往往會經驗別人的評斷、批評指教、或甚至是歧視。然而在我們與自然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我們不會得到任何評斷、批評指教、或甚至是歧視。

第二、大自然中充滿生命。春天,我們感受萬物甦醒,萬物充滿生機,我們因此得到正面的力量,使得我內在的生命力再度被喚醒。我們的信仰,將春天與基督的復活做連結,我們現在所過的復活節,其實是起源於古代日耳曼語區的「春節(Ēostre)」,即慶祝春回大地的節日,從萬物復甦的景像,亦能體會主耶穌復活的大能。約翰福音提到耶穌說:「但是,誰喝了我所給的水,誰就永遠不再渴。我給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不斷地湧出活水,使他得到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4:14),就像我們觀看無盡的大海、或河流,就能體會耶穌說他是活水的奧秘。當我們坐在湖邊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內心的平靜。

有人告訴我:「神父,我無法靜默,或是好好坐在一旁祈禱,但是我從小就能坐在溪水邊,一個小時靜靜的看著溪水流動,即便我現在長大成人,我依舊常常坐在溪水邊,看著溪水流動。」我就告訴這個人說:「那這個就是屬於你個人的靈修方式了。這個河水可能千年如一日,但是當你看這溪水的流動,心裡的壓力與重擔就能得著釋放。」

生活當中我們也會面臨缺乏動力的時候,觀看溪水的流動就能體會何謂聖靈的江河永不停息,帶給我們莫大的感動。我們常在聖經裡看到,上主在日頭中、大雨中、暴風中顯現。舊約約伯記也描寫許多這樣的景像。

約伯記裡提到約伯身心承受許多的苦痛,並且向上主抱怨他所經歷的一切。有趣的是,上主並沒有給約伯一個理性的答案,反而是帶著約伯觀看自然萬物。約伯經驗到自然之美與奧妙,爾後理解身而為人的渺小,人是如此的不足無法理解上主的奧妙。基督教的信仰也常用自然來談論聖靈;路加福音提到,聖靈就像風一樣,我們透過感受風的吹拂,就能感受聖靈。許多修士也認為,呼吸就是在吸收主愛的馨香之氣,當我們認真的呼吸,就能將上主的愛吸入我們心中。當我們沐浴在陽光之中,也能感受到上主的溫暖。

聖法蘭西斯修士(Francesco d'Assisi,1182年7月5日-1226年10月3日)曾經對鳥類傳道,並且感謝鳥類、感謝大自然。我們看見許多過往的聖徒,就會發現他們都和自然有很好的關係,聖法蘭西斯修士甚至將一隻狼當成他的朋友,這在在說明了,當我們與自然有合宜的關係時,我們也能與自己有合宜的關係,得到平安。所以我們可以明白,透過自然進行靈修能給我們帶來極大力量,來愛護自然,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與自己的和好。

有一個例子是這樣的:我認識一位修女,這位修女沒有學過園藝,卻能種出很美麗的花;但認識另一位讀園藝學的神父,種出來的花都不好看。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重要的是我們的心,而非我們擁有什麼專業的技術。我們的環境給我們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我們是否能夠先與我們自己和好,第二個挑戰是,我們是否終能與大自然和好。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北濟南教會


資料提供單位:台北濟南教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