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44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文學大師談信仰2
執筆的預言者(下)—宋澤萊
作者 / 陳逸凡

■作家的生活

退伍後,宋澤萊回到實習的彰化縣福興國中任教,整整33年都在這所國中教書,直到退休。36歲才結婚的宋澤萊說,結婚前是他一生中看書、創作的黃金時期,因為沒有什麼家累要操勞,住在租來的房子裡,大量看書、寫作。當時白天需要教書, 空閒的時間不是很多,寫作的速度必須很快,因此常常一個夜晚就寫完一篇五、六千字的小說,然後第二天寄到報社發表。印象中,除了《廢墟台灣》被報紙退稿之外,寫作還算順利。

結婚後,小說就寫得很少了。宋澤萊說,夫妻家務分工的結果,由他來照顧小孩、買菜、煮飯,又要教書,忙不過來,時間變得非常稀少。加上寫小說是一個高度集中精神的工作,一寫起小說,什麼事情都忘了, 甚至不知自己處身何時何地,他覺得非常不放心,特別是怕小孩出事,於是就停停寫寫,有時乾脆整年不寫,雖然很難過,但是也只能興嘆連連,莫可奈何,這就是成家的代價。儘管如此,1994年,宋澤萊還是利用一個暑假寫了第一本基督教長篇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大概有23萬字,也開啟了他日後基督教長篇小說的書寫,一直到今天為止。

■神祕的宗教經驗

宋澤萊說,雖然幼時曾接觸過基督教,卻沒有信主,直到經歷一段受到黑暗勢力壓迫、幾乎喘不過氣來、呼求耶穌之名立刻得到釋放的神祕經驗後,轉而信主。他在2004年受洗前夕將這段經歷寫成〈耶穌、聖靈臨在與異夢發生的經驗〉,目前放在與基督徒作家胡常松共同經營的網站《基督教通訊》上與人分享。

信主前,宋澤萊曾經是大乘佛教的信徒,屬於禪宗,是「見性開悟」的人。之後又研究小乘佛教,歷經了「無我涅槃」的體驗。對於這兩派的神祕體驗,他都抵達了一個高度,不但了解其哲學,也曾出版了許多相關的書籍,還曾在報紙上與大乘佛教的大師們展開針鋒相對的論戰和批判。透過這些神祕體驗又可以和道教、天主教的神祕教、伊斯蘭教的神祕教、諾斯底教派、摩尼教、吠陀經典、奧義書……裡的神祕體驗相通。

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講述黑暗勢力與基督信仰決戰的故事,就充滿了他個人的宗教經驗。這本小說裡的主角之一「彭少雄」,被設定為懂得這些神祕宗教的體驗、哲學的人,他甚至能進入後現代主義的思想裡,和尼采的思想一脈相通。彭少雄不是簡單的人物,能夠講述似是而非、但一般人會喜歡的理論,除非是基督教的人,否則無法知道他理論上的錯誤。彭少雄也是魔鬼的一部分,除非是基督徒,才能看出他是魔鬼。因此,對於基督徒而言,彭少雄其實是一個可怕的對手;也就是說,基督徒一定要能夠看穿彭少雄這種世界神祕教的高手, 和他分劃開來,才不會落入謬誤的信仰裡。

這本小說不只是宋澤萊思想辯證和鬥爭的過程,也是他放棄大乘佛教、世界神祕教走入基督教世界的一個里程碑。他說, 寫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和魔鬼在進行一場吵架和爭戰,覺得壓力很大、很大,還好終於寫完了它。

■信心即靈恩

提到靈恩的經驗,宋澤萊認為:「當神要顯現救恩時,往往不是抽象的。祂會藉著我們可以感知到的種種內外在事物顯現出來,有時是突然而單獨的,有時則是一連串的。譬如說是以視景,或者是以夢境,或者是以語言,或者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正在進行的工作、活動……來顯現它。」

對於沒有感受過靈恩「神祕經驗」的基督徒,宋澤萊舉了一個例子,他的好朋友、長老教會的劉峰松是美麗島事件的受刑人。宋澤萊曾問他還在監牢裡的那幾年裡,有沒有看到什麼異夢或異象?然而劉峰松說除了鐵窗外,沒有看到或夢到什麼,對於聖靈的體驗少之又少。不過,劉峰松卻寫了一些基督教的書,頗有深度,對耶穌的信仰很深。

宋澤萊認為,基督徒中很多好像沒有「靈恩」的人,對於耶穌的信仰卻非常堅強。其實,這些人不是沒有靈恩,而是他們的靈恩顯現在「信心」上。保羅提到聖靈可以給信徒九種恩賜,當中一種叫做信心,有些基督徒信心非常強大,對耶穌的認識很深,那就是靈恩, 信心就是最重要的靈恩,其他的恩賜不見得那麼重要。

■關於文學創作

談到寫作,宋澤萊認為文學創作應該保有獨立性,不應讓政治、社會、經濟立場、意識形態或某種抽象觀念過度介入,因為作家應該順其自然描寫他所看到的種種狀況,儘量不要扭曲所見所感的事實,這樣作品才會「真」。

舉例來說,馬克思對巴爾札克的作品有興趣,是因為資產階級出身的巴爾札克如實地寫出了資產階級的生活,可做為分析資產階級的資料。假若說,巴爾札克有了無產階級的意識,故意去寫無產階級的小說,那麼就糟了。因為缺乏實際生活經驗,不一定寫得出來,即使寫得出來也很虛假,很可能會讓人吃不消,倒不如換別人寫。

至於撰寫基督信仰題材的小說時,雖然結局基督必然得勝,但是會否成為局限又是另一回事。宋澤萊認為眾多的小說都是「邪不勝正」,尤其是武俠小說,但是武俠小說的讀者卻很多;「有情人終成眷屬」是愛情小說的八股,但是看愛情小說的人卻很廣大。小說是一種完整的藝術,不是只看結局,最重要的是看過程是否能吸引人,尤其是作者的敘述能力和想像力非常重要。反過來說,假如有一篇小說是以「魔鬼毀滅了上帝」為結局,銷路就保證會更好嗎?那可不一定。因為圓滿的結局是最合乎人性的,懲惡揚善本來就是小說產生的原因之一。

■台灣文學的未來

談到台灣文學的未來,宋澤萊認為當前華語的台灣文學的新生代創作發展,和1970至1990年代比較起來,本土性、政治性已經降低,變成比較都市性、娛樂性、多元性。台灣文學的批評、研究也走入了學院裡,論述變成儒雅化、專門化。本土性、政治性比較強烈的是台語文學,內部雖然派系林立,動不動就分裂、爭執,不過整體看起來,台灣文學比較前一個世紀更寬廣、更為人所知、更被人所接受。

事實上在1980年代初,文壇還不敢使用「台灣文學」這個名稱,現在人人幾乎都說他的文學是台灣文學了;「台灣文學史」的書籍當時也很少,現在五花十色,難以看完;當時只有一、兩個人用台語在寫詩,現在成群結隊,沒有上千人也有上百人;當時還沒有專門學院的台灣文學研究,現在已經有了幾個有名的系所。台灣文學的整體發展,事實上是良好的。

不過,宋澤萊認為現在台灣受人注目的文藝項目不是文學,而是電影。最近本土電影一掃半世紀以來的衰弱,導演魏德聖等人崛起,很有1970、80年代本土文學的那種氣勢。本土性很強、台灣感情很深、內容挖掘深入,正在重新塑造、翻新「台灣人」的定義。本土文學界創作事實上已經趕不上本土電影界創作的強度、受歡迎度了,尤其現在的年輕本土電影具有「想要贏」「不想輸」的意識,所創作的作品已經不是「悲劇」而是「傳奇浪漫劇」,這都是台灣本土文學跟不上的。他認為,現在台灣文藝界大概要讓電影創作先領導一陣子再說,文學創作暫時在旁邊跟著學習,以備將來風雲再起。(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43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