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068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五餅二魚的獻上
作者 / 陳清芳
《5餅2魚的奇蹟》意大利喬瓦尼蘭弗蘭科繪於1620~1623年,油彩229x426厘米(90.16”×167.72”),愛爾蘭國家畫廊

約翰福音6章1~15節

耶穌所行五餅二魚的神蹟,基督徒都曉得。其實許多教會、福音機構,家庭或個人都以不同形式經歷到五餅二魚的神蹟,自己得到豐盛的供應,也供應了千人、萬人的需要。這個神蹟發生在逾越節,逾越節是慶祝和記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得著自由,提醒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應該慷慨和發揮民族情誼,樂意分享食物。這5000多人餓著肚子來過節,不是很諷刺嗎?耶穌行這神蹟,給人飽足,祂成為生命的米糧,如同耶和華上帝在曠野給以色列人吃飽,祂就是彌賽亞、是上帝。我們如果遵守這個真理,多年後我們回顧,會驚訝上帝藉我們和我們的教會所行出的神蹟,是難以預料的成果。

■見證神蹟vs.吃餅得飽

聖經記載五餅二魚的神蹟,是千真萬確的,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四福音的作者都把這神蹟記錄下來。事後耶穌還有評論,在約翰福音6章26節記載,「許多人因為看見耶穌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祂。」耶穌卻對找祂的人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見神蹟和吃餅得飽,有何區別?今天一些基督徒如同這些人,經歷了神蹟,生活和信仰卻沒有被神蹟影響,就是沒看見神蹟,在意的只是吃餅得飽。信耶穌只為自己的好處,卻不是為上帝而活,就是看不見神蹟。所以見了神蹟,需跨越物質世界,會順著神蹟,找到創造神蹟的主,也看見上帝怎樣做事,不是你為上帝做了什麼,是上帝在你身上做了什麼的影響與改變,給人看見上帝的作為。

看見神蹟是以上帝為中心,吃餅得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中心只追求肉體感官,要得著天上降下的福分,卻不願意順從天國的律例和法則。看見神蹟是看到神蹟的源頭,看到上帝;吃餅得飽是看到神蹟的結果,看到自己。今天教會做的事,是以上帝為中心嗎?或是教會為中心?是憑藉上帝所賜的力量,還是憑著自己的才能與力量?給人看見上帝的功勞和榮耀,還是看見自己的功勞與榮耀?主耶穌完全遵行上帝的旨意。祂講了一整天的道,滿足了這些人心靈的需要,祂的工作可說已完成。但主耶穌看見這些人肉體的需要,顧念他們的需要,行了這個神蹟。第6節說到:「耶穌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耶穌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這裡看到耶穌的做法、門徒大人的想法和小孩單純的作為。

■學習主耶穌的行誼

◆關心眾人的需要

第5節「耶穌舉目看見」是表達耶穌的關心,馬太和馬可福音書說,「耶穌就憐憫他們。」雖然許多人來跟隨耶穌,大部分的人不關心屬靈的事,更不是為了順服祂、跟隨祂,而是為自己的利益,利用耶穌。但耶穌明知,仍甘心受利用,因知道他們的需要,就憐憫他們,不顧自己身體的疲乏,先滿足他們的需要。我們教會有沒有舉目看見我們周圍的人的需要?教會不是單單傳福音,不是只關心屬靈的事,也要關心眾人各方面的需要,包括今日社會議題,如服貿的議題,我們關心和參與嗎?有存憐憫的心,盡力去服事眾人嗎?做一切事都應出於憐憫,出於愛,才有價值,也甘心被利用,不求他們的回報。腓力用金錢來考慮事工,不是出於憐憫。教會用什麼原則在考慮事工?出於憐憫、出於愛,上帝要我們做的事,祂會供應我們所需要的力量。

◆看重微小的奉獻

安得烈帶來一個孩童,這孩童願意拿出5個大麥餅和2條魚分給大家吃,安得烈說,「只是分給許多人,還算什麼呢?」這又是一個門徒(大人)的想法,從人來看,講這話是沒有錯的,但不是出於信仰,口氣也輕視這孩童的奉獻。主卻悅納這樣天真單純的奉獻,把人視為無濟於事的奉獻,化成享用不盡的祝福。

耶穌可以單獨行神蹟,讓人手中都有食物,但耶穌要人參與,與祂同工,神蹟發生在人的奉獻以後。大麥是一種較低賤的食物,適合野性的獸類、不幸的人或窮人食用。米示拿規定,獻祭的麵粉要用小麥做的,但犯姦淫罪的獻祭要用大麥的麵粉,因姦淫是野獸的罪。若嚴格來說,這孩童的奉獻不夠格,但耶穌卻接受。而「魚」(opsaria)是指曬乾或醃製的小魚。「孩童」(paidarion)則可以指一個年輕男人或年輕奴隸。

今天我們評論別人不夠資格事奉,輕看別人的事奉,或者自己也認為自己不夠資格事奉,就不事奉,我們用人的看法來用人。上帝不管我們過去如何,祂給我們機會事奉祂,我們要像這孩童單純樂意地獻上,上帝會就使用所獻的,成為別人的祝福。

馬太福音記載門徒想到解決5000人吃飯的辦法,「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腓力想過用金錢來解決問題,他有知識,一算知道錢不夠多,這也是一般人的想法,想靠錢和知識來解決問題。錢和知識不是不好,要交在主的手中,讓聖靈掌管與運行,問題就會解決。聖經教導,「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以賽亞書4章6節)上帝看人才比錢財重要,工人比工作重要。唯有上帝能解決這問題,將問題和自己交在上帝的手,問題就能解決。

珍惜所有的資源

我們會認為,主既然行了神蹟,何必在乎這些零碎的東西?零碎的東西或零碎的時間最容易被糟蹋的,這些零碎的東西收拾起來竟有12籃之多。主不容許隨意糟蹋,也不容許輕看祂的恩典。收拾善後是辛苦的工作,是背後隱藏的工作,人看不見,也是人不願做的事。分餅是件光榮、看得見的工作,人喜歡做,也會得到別人的讚賞與感激。收拾善後是吃力不討好,能看出一個人的工作態度與事奉的動機。教會一方面慷慨使用上帝所賞賜的資源,另外一方面要謹慎使用這些資源,沒有浪費,沒有糟蹋。

■獻上手中的五餅二魚

今日世界上挨餓的人很多,無論是身體的需要或心靈的需要,我們是否看見或視而不見?雅各書2章15~16節說:「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 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還有什麼益處呢?」

宣教師馬綠漪(Louis Marquling)早年來到台灣創立「少年基督徒野營會」,關心家庭扶助中心的兒童和華興育幼院的孤兒,並成立喜樂團契以及在寒暑假辦營會,帶領這些兒童信主。1967年我在大學時,加入服事,當輔導,也有教會的主日學學生來參加營會。我接觸的第一批兒童的其中一位,25年後在華府相聚,後來成為我獻身傳道和我兒子宣教極大的助力。我那時獻上微小的五餅二魚,多年來,卻得到這麼多的回饋。

1971年這位宣教士決定轉移去日本宣教,在歡送會中,我們這群年輕的義務同工決定將事工接下來,我受選作召集人,負責主編《小真珠》刊物,作為同工之間和孩童之間的聯繫。直到1973年8月底我出國,共編了8期的刊物。少年基督徒野營會至今仍存在,繼續出版兒童小冊子和辦營會,造就許多的輔導老師和兒童,不少年輕輔導因事奉而走上全時間的傳道之路。其中有一位,是第一批在喜樂兒童團契信主,後來獻身傳道,成為神召會神學院的院長。這小小的刊物的文字事奉, 使我牧會這20多年的兩間教會都出版月刊,注重文字傳道,編了近300期的刊物,寫了數百篇的文章,宛如上帝供應的五餅二魚在我身上的神蹟。

教會若獻上手中的五餅二魚,支持宣教工作和宣教師,使廣大的未得福音之民的生命大大改變,若忠心於主日學事工,栽培出來的兒童,將來他們的貢獻也難以衡量。我們獻上禱告,使教會成為禱告的教會;我們傳福音,使教會成為宣教的教會;我們忠於主,使教會成為主所喜悅的教會。信仰在先,奉獻在先,就能看見行神蹟的上帝,給我們更為深信。不是神蹟本身成為信仰,因撒但魔鬼和假先知也能行神蹟。我們明白神蹟的意義,就快快用上帝的道來建立信仰,照五餅二魚的真理,遵行主的旨意行。3年、5年、10年後,就會看見神蹟發生在我們的教會,看見上帝的作為,看見上帝的榮耀,我們就會情不自禁發自內心來榮耀祂、頌讚祂。願我們獻上手中的五餅二魚給我們的主。

(作者為美國大波士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51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