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新眼光首頁 > 每日新眼光列表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新眼光首頁 研經網站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

20250216 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事奉的風險與代價

參考經文:民數記19章1~22節

19:1 上主命令摩西和亞倫, 2 吩咐以色列人遵守下列條例。要帶來一頭沒有殘缺、沒有耕作過的紅母牛, 3 交給祭司以利亞撒,然後把紅母牛牽到營外,在他面前宰了。 4 以利亞撒必須用手指蘸這牛的血,向聖幕的方向撒七次。 5 整頭母牛,包括皮、肉、血、腸,都要在祭司面前燒掉。 6 然後,祭司要拿一塊香柏木、一根牛膝草,和一條朱紅色線丟進火裏。 7 事後,他要洗滌衣服,用水洗身,才可以進營地;可是一直到傍晚,他在禮儀上是不潔淨的。 8 燒母牛的人也必須要洗滌衣服,用水洗身;同樣的,一直到傍晚,他在禮儀上是不潔淨的。 9 然後一個在禮儀上潔淨的人要收取這母牛的灰,放在營外一個潔淨的地方。這灰要保存在那裏,為以色列會眾作潔淨污水之用。執行這禮儀的目的在除罪。 10 收灰的人必須洗滌衣服,一直到傍晚,他都是不潔淨的。這條例將成為以色列人和住在他們當中的外僑永遠的規例。 11 接觸到屍體的人在禮儀上就七天不潔淨。 12 他必須在第三天和第七天用除污水潔淨自己。這樣,他就潔淨了。如果他不在第三天和第七天潔淨自己,他就是不潔淨的。 13 接觸到屍體而不潔淨自己的人是不潔淨的,因為除污水沒有灑在他的身上。他玷污了上主的聖幕,必須從上帝的子民中開除。 14 有人死在帳棚裏,當時在帳棚裏的人和走進帳棚的人就七天不潔淨。 15 帳棚裏那些沒有蓋子的容器和鍋子也不潔淨。 16 有人在戶外接觸到被殺或自然死去的人,或接觸到死人的骨頭或墳墓,他就七天不潔淨。 17 你們要拿紅母牛的灰,就是燒好作除罪用的,放在鍋裏,加上清水,為他們除去污穢。 18 首先,要由一個潔淨的人拿一根牛膝草蘸在水裏,灑在帳棚和帳棚裏的一切東西和人身上。其次,潔淨的人要灑水在那接觸到死人骨頭、屍體,或墳墓的人身上。 19 在第三天和第七天,那潔淨的人要灑水在不潔淨的人身上。第七天,他要潔淨那人;那人要洗滌衣服,用水洗身,做完以後,等太陽下山,他就潔淨了。 20 有人在禮儀上不潔淨而沒有潔淨自己,他仍然是不潔淨的,因為除污水沒有灑在他身上。他玷污了上主的聖幕,必須從上帝的子民中開除。 21 你們要世世代代遵守這條例。那灑水除污穢的人也要洗滌衣服;凡碰到了那水的人一直到傍晚都不潔淨。 22 不潔淨的人所摸到的東西也都是不潔淨的;碰到這些東西的人,一直到傍晚都不潔淨。

歷經新冠肺炎大肆蔓延,讓人不得不承認「潔淨」確實是保持個人與群體健康的重要關鍵。面對傳染疾病,徹底潔淨能避免受到可怕的病毒侵害,「隔離政策」也成為不得已卻必須為之的策略。上帝要求以色列人嚴謹遵守潔淨的條例,這對現代人而言或許難以理解。然而,在傳染病種類日益繁多的現代社會,這樣的要求卻顯得有道理,使我們不得不贊同。

當上帝再度肯定亞倫與祭司的職分,在眾人面前託付他們重任以後,他們首先要做的是調製「除汙水」,好為百姓除罪。但是在製作除汙水的過程,他們必定會因此沾染不潔,所以包括祭司、燒牛的人、取母牛灰的人在事後都必須洗滌衣服,用水洗身,才能進入營地。但直到傍晚,他們在禮儀上仍然是不潔淨的。使用除汙水是為了使以色列人得潔淨,但製作過程卻也讓參與者成為不潔淨,這或許是事奉上帝的人所要面對的風險與代價。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界,不只為世人除罪,祂自己也付出代價。主耶穌親近血漏的婦女、痲瘋病人、稅吏和罪人,而沾染其不潔淨,為此遭法利賽人質疑與謾罵。然而,耶穌並沒有被他們看為汙穢的人事物感染,相反地,誰觸摸祂或誰被祂觸摸就被除罪。主耶穌甘願擔當世人所有的罪,自己徹底成為贖罪的祭物;祂為事奉付出生命的代價,世人則因此得到赦罪的恩典。

從創傷理論的角度來看,助人工作者無可避免的職業傷害恐怕是心靈創傷,又可稱為「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在《創傷照管》一書中,作者如此描述:「就像油彩會噴灑到畫家的衣服、園丁的指甲縫裡滿是泥土,而幫助他人面對創傷也會留下印記。」同樣地,傳道人在牧養陪伴過程中,一旦了解信徒的失敗與傷痛,也會在內心產生同樣的傷痛。若沒有好好進行創傷照護,有一天恐怕會爆發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這是獻身於福音工作與牧養工作者難以避免的心靈創傷。

祭司為了執行除罪工作,須承擔沾染不潔淨的風險;他們必須付上代價,才能為人帶來祝福。但這並非羞恥之事,因為既然上帝差遣他們去執行此事,祂必為他們開啟恢復聖潔的道路。牧養的創傷也一樣,誠如盧雲所言:「創傷和痛苦變成了新視域的窗戶和機遇。互相坦誠傾訴強化了彼此的盼望,互相分享軟弱變成了一個提醒,一股全備的力量正來臨。」上主的恩典是超過人們所想像的。



默想:

如果我的事奉可能帶來創傷,我是否願意仍然為主所用?

祈禱:

父神!感謝祢無條件的愛,選召我成為蒙愛的子民,我願奉獻自己,一生活出愛人、愛祢的生命。奉主的名求,阿們!

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

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連絡 epaper@mail.pct.org.tw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