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新眼光首頁 > 每日新眼光列表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新眼光首頁 研經網站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

20101010 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感激蒙恩的眼淚

參考經文:詩篇一三七篇1~9節

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一想起錫安就禁不住哭了。(詩篇一三七篇1節)

詩篇一三七篇的內容,好像與讚美沒什麼關係,也跟認罪沒關係,甚至跟禱告沒關係,反而像是詩人在咒詛敵人的內容。主前586年,巴比倫毀滅了耶路撒冷,也毀滅了當時的聖殿。猶太人有50年之久沒有聖殿,直到主前538年才重新建造聖殿。詩篇一三七篇的背景,就是在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後,詩人被擄到巴比倫時所寫的。巴比倫人挑戰上帝的子民,要他們唱錫安的歌;以色列人不是不會唱,而是唱不下去。

詩中的「我們」,暗示不只一人有亡國為奴的哀愁;詩人寫這首詩歌的心情正是如此,這也是整篇詩的關鍵。這首詩裡面一直不斷出現的字眼是「記得」,就像早期台灣在戒嚴時代,有許多人被迫離開故鄉流亡海外,只能孤寂地唱著〈黃昏的故鄉〉以解思鄉之苦。

每一次以色列人經過苦難時,都有不同復興的經歷;但是,沒有苦難的時候,以色列人卻屢屢犯罪。從這首詩篇可窺見,人的危機不在於遭遇苦難,而在於沒有危機苦難時,是否仍記得上帝的同在。

每次讀這篇詩,多少會有傷感,不論是念記家鄉、緬懷昔日,總是觸動心靈。詩中的動詞「坐」、「想」、「哭」不只是詩人的經歷,也是我多次與上帝交通的親身經驗。靈修時先「坐」下,心安靜到主面前。之後,默「想」上帝的心腸,或唱詩,或讚美,心思被寶貴的真相抓住。越進入,越享受,有時感動得「哭」了起來,這不是悲傷的眼淚,而是明白了解上帝心意時感激蒙恩的眼淚。


默想:

每當回憶主耶穌在耶路撒冷為我們所成就的大事,誰能不存感謝的心呢?

祈禱:

愛我們的主,我願能時刻記得祢的恩典,不論是在任何艱苦的環境下,也要引吭高唱信心的頌歌,榮耀祢的名。阿們。

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

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連絡 epaper@mail.pct.org.tw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