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89期 脫下口罩之後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疫情中的三兩事
每個人努力尋找方法、面對困境、突破自我,為了盡力完成任務。我認為互相扶持、同心一意、為他人著想,正是團契生活中令人動容的部分之一。
關鍵字:疫情  團契生活  Covid-19  大專事工  線上聚會  網路平台  直播禮拜  虛擬辦公室 
作者/姚亘貞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主任牧師)
2020 年初,令我印象深刻:記得 Covid-19 疫情在中國爆發的消息傳出來時,我和家人剛好在國外旅遊。有一位家人還被飯店服務員詢問:是不是從武漢來的?
 
接著,打開飯店房間的電視,竟然就開始報導中國武漢的新聞。因為當時對 Covid-19 完全不了解,只覺得畫面中的人們看起來很慌張。隔天回到台灣,關於 Covid-19 的相關消息才慢慢地出現。
 
疫情中的台灣

從 Covid-19 疫情在中國爆發以來,台灣雖成功守住數次疫情的擴散,防疫成果深受國際關注與肯定,但也逐漸增加台灣人民與社會的緊張感,發現台灣政府須要儘速調整和檢討各種政策。2021 年 5 月中旬,各地接連爆發大規模本土群聚感染,使得全台灣的防疫警戒提升到三級,呼籲人民非必要不出門,學生上課也全面改遠距教學……。當時是台灣最緊張的時期,也是大混亂的開始,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頓時進入另一個新模式。
 
這起大規模本土群聚感染除了增加日常生活的複雜度之外,更凸顯一直以來被忽視的社會議題,並引起民眾的討論,例如:性工作者、貧富差距、醫療量能、心理素質等等。之後,隨著台灣疫苗研發技術的成熟和施打政策的不斷調整,疫苗施打率也越來越高。到了 2022 年 4 月底,整體疫情趨緩,民眾也逐漸習慣或接受與病毒共存的新生活模式。而 Covid-19 不只帶來社會整體的轉變,同時也影響大專事工的運作,使我們不得不與時俱進。
 
疫情中的大專事工

疫情對大專事工帶來的第一個衝擊就是無法實體聚會,為配合學校政策,學生團契也必須跟著改以線上的方式聚會。網路科技發達且多元,學生便運用所知的網路平台媒介,解決線上聚會的困難。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團契學生的線上送舊活動和大專中心主辦的線上直播禮拜:例如我所陪伴的團契,在核心同工積極討論之下,最後使用 Gather Town 虛擬辦公室,來設計場地環境、遊戲關卡等等環節,舉辦當年的線上送舊;而大專學生中心主辦的送舊禮拜,整個工作者團隊一起學習使用直播設備、YouTube 直播系統、Google meet 視訊會議軟體,為完成大學階段的畢業生送上祝福。這些努力和發想都是來自不想要讓當屆的畢業生留下遺憾的心志,所以每個人努力尋找方法、面對困境、突破自我,為了盡力完成任務。我認為互相扶持、同心一意、為他人著想,正是團契生活中令人動容的部分之一。
 
同年暑假,為配合政府政策,教會暫停營會,以致原訂要出隊的 6 隊福音隊也都全數暫停。然而,有教會的年輕傳道人仍衷心期盼能為青年舉辦營會,於是邀請學生中心共同策畫,以聖經路得記為藍本,在 Gather Town 設計一場 RPG(Role Play Game)線上密室逃脫營。回想當時在設計遊戲內容和虛擬空間時,每個人都很願意學習後台複雜的操作工具,並且各自細讀整卷經文,了解人物故事,一起討論解謎的主旨和關卡設計,互相補上各自不足之處的畫面,實在令人感動。在測試遊戲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遊戲設計者的用心和巧思,非常有趣、好玩。後來,在營會的分享時刻,有學員提到透過團隊合作和故事解謎,不只讓人身歷其境,也更了解聖經故事;藉著遊戲,路得記的人物變得更生動立體,參與者也更能感受角色的處境和想法。
 
還有一個學生團契為長期出福音隊的夥伴教會設計了暑期營會的網頁:寫明信片、創作歌曲、收集影片,讓教會的孩子在疫情中的暑假,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填補孩子們想念營會、期待暑假原本有人陪伴的失落感。經由這些方式,學生要讓教會的孩子們知道:雖然今年無法舉辦營會,但是大哥哥、大姊姊都一直把你們放在心中!這樣的行動正是學生們看見教會孩子的需要,所付出的心意。而我個人則參與一個聯合暑期青少年營會,以 Zoom 視訊會議軟體直播和線上分組,設計一場類似談話性節目的信仰分享,討論疫情中的人際關係,讓學生思考如何以基督信仰,來面對疫情帶來的人際張力。其中,有學生分享在三級警戒中,突然長時間與家人相處,卻增加許多負面情緒和衝突,造成家庭關係的破裂。因著營會的收穫,他願意努力學習在信仰中與自己、與家人和好,更想要維持與上帝的緊密關係。
 
多元的線上聚會模式走了三年,因應疫情的線上牧養模式漸漸趨於成熟,不論是教會或團契的兄弟姊妹都已習慣線上聚會的形式,也有越來越多傳道人使用線上的媒介分享信息,有人直播、有人預錄、有人錄影片、有人錄音檔……,至今幾乎已經不能沒有線上分享的聚會模式。因此,學生中心在 2022 年便開始策畫,利用線上的媒介,例如錄製簡短的經文分享影片,透過 YouTube 牧養大專學生和畢契、社青;或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撰寫信仰文章或分享神學小知識,增進與大專學生及畢契的互動,使其在課業或工作之餘,也能夠持續被牧養和造就。
 
疫情中的思考

人人都透過線上媒介彼此互相聯繫,如此便利,非必要根本不用出門。不過,雖然利用網路聯繫,對某些人來說,不用面對面也輕鬆許多,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或像是蒙上一層紗,人與人之間多了那麼一些距離感。例如,疫情嚴峻期間,不能一起吃飯,令人感到沮喪,因為這樣就難以面對面關懷,與學生聯繫感情,也很難直接牧養學生。疫情使人無法直接接觸,讓我深深體會,人不可能一直都獨自生活,讓我更珍惜疫情降溫之後,能夠與人一同實體聚會的機會。就如同對上帝的認識,不可能只透過自己的感受和聖經去認識上帝,我們還須從群體中認識上帝。藉由自己、他人和聖經這三種不同的面向,我們才能將上帝的形象逐漸建立起來。
 
面對疫情為教會和大專事工帶來的改變,我相信,只要願意做、願意學習、願意嘗試、願意改變,針對不同的群體,我們都能夠發展出很多新穎、特殊、有趣的因應方式。但是一切用想的都很簡單,實際執行上,卻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跨越未知的恐懼,並且不怕麻煩的勤勞。發展網路的事工,需要考量人力、物力、財力、效果等等,但資源在哪裡?此外,在網路世界也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評論或回饋;人人都可以戴上面具,說自己想說的話,不論這些字句是否會造成什麼後果,都可以不需要負責。事工團隊的心理素質是否能承受這些話語?看了評論和回饋之後,還是需要不斷調整,最重要的是在這些繁瑣又心累的過程,團契是否能夠持續下去?
 
我常常因自己設想未來,有諸多擔憂而停滯不前,難以跨出下一步。如今回首,再次反思整個過程,擔憂不只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但上帝讓我學習接納焦慮的自己,並為所想的禱告尋求。上帝真的親自動工,為我的擔憂補上所需;而且在人力方面,學生中心更聚集了一群願意為這世代年輕人調整自己、更願意學習的工作者。在這當中,上帝同時用其他事件幫助我提升心理素質,不只使我能勇敢面對,也用這個經驗陪伴學生面對網路言語。感謝上帝!祂每一次出手,都那麼超乎人的想像,也使用人的軟弱成為他人的剛強。
 
Covid-19 疫情已默默進入第四年,現在已逐漸進入與之共存的過程,只是不知道這段路還需要走多久,也不知道最後結果會演變成如何,未來的一切仍是未知。不過,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在每次的黑暗時刻過後,總會有溫暖的陽光照亮一切。我相信在 Covid-19 疫情的籠罩後,我們緊抓住的盼望會突破陰霾,帶著我們繼續向前邁進。
同作者相關文章: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89 期 脫下口罩之後 (13-1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9期  2023年  4月 脫下口罩之後 189
本期主題:脫下口罩之後
發行日期:2023/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脫下口罩之後
後疫情的宣教與牧養
算。記
疫情中的三兩事
新冠疫情的考卷,台灣訂正了嗎?——從德國的抗疫經驗談如何面對不確定性與危機
Ours 同樂匯
如同馬利亞靜下心、反覆思考,自己正在經歷什麼?
與地方生態一起共生的日本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原來基督的愛催迫我們
「比較就是正義」:信仰的重讀作為面對多元論述的指引
博愛手語教會 30 年
論戰爭正義
60th神研班第6組
內心的矛盾:愛與礙
你愛我,就別礙我
在主內「共下,坐桌」 ——第 59 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感想
青年宣教從你我開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