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3期 長老教會講華語嘛會通——長老教會增設華語禮拜之探析 |
|
|
本期主題 |
改革宗的信仰與傳統的禮拜 |
|
關鍵字: |
作者/胡忠銘
(現為高雄德生教會主任牧師)
|
|
|
前言 「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本應包括宗教改革後,馬丁路德、慈運理及約翰加爾文等改革者所帶領之教會。然由於彼此間對於神學與聖餐觀見解的分歧,導致分道揚鑣,遂從十七世紀起,「改革宗」乃指加爾文派的長老教會傳統稱之;「路德宗」則指為路德所領導的信義會或路德會。就其對比觀之,路德仍保有羅馬天主教會的禮拜,屬溫和型;慈運理較為激進,與羅馬天主教會的禮拜大相逕庭;約翰加爾文則以中間路線著稱。雖彼此的理念相左,但卻有一共同點,即各派的禮拜,皆相當重視「上帝話語」的宣揚,其中以加爾文所帶領的「改革宗教會」——「長老教會」為最。本文所述,將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立場簡述之。下文之「長老教會」乃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一、上帝的主權 改革宗傳統的禮拜,首先強調「上帝的主權」。因上帝創造宇宙萬物,並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是一切的主宰,人乃本於他、歸於他、倚靠他。上帝是創造者,也是拯救者,且透過耶穌基督的受釘、死、復活,完成人類救贖的工作。從加爾文肯定並推崇伯拿爾(Bernard of Clairvaux, 1091-1153)所說的話:「首先我們必須相信,若不倚靠上帝的慈愛,就不赦罪;第二:除非由他的恩賜,不能有任何善功;最後,不能以善功換取永生,必須靠他白白的賜予。」因此,人類的得救,若非出於上帝的恩典和他絕對的主權,人本身實無能為力。長老教會基於此而高舉上帝的主權,信徒每一主日均得謹守禮拜,在心靈上倚靠他,在行動上敬拜他,在生活上榮耀他。從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第一句:「我們信上帝,創造、統治人與萬物的獨一真神。他是歷史的主,施行審判和拯救。」足見對上帝主權的絕對尊崇。
二、信仰的最高權威——聖經 宗教改革後,信徒得以享有釋經權,自此,聖經的解釋和主張大放異彩,教派思想便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各派的聖餐觀和禮拜儀式也因改革者的理念,各有主見。其中,加爾文主張,禮拜的中心即是上帝的話語,信徒得透過禮拜,明白聖經的訓示,並實踐之。 聖經是上帝的話,是信仰與生活的唯一來源與準則,是上帝全備、完整且最終的啟示,乃改革宗教會所堅持的信仰準則。長老教會之信仰告白提及:「我們信,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記載他的救贖,作為我們信仰與生活的準則。」長老教會的禮拜乃依此以恭候上帝的話、恭守上帝的話、差遣與祝福建構禮拜的程序,彰顯上帝的話語,教導信徒,落實信仰。 加爾文極重視聖經的講解與研究,他依照聖經的教訓來組織教會,且藉著聖經闡述真理,讓人能在禮拜當中和上帝相遇、溝通,進而藉著上帝的話得著力量,使生命更為豐盛。加爾文強調「上帝的靈」和「上帝的話」一起同工的重要性,基於此,他提出兩項重要原則: 1.所有來自上帝的靈的體驗,都必須透過上帝的話的印證。 2.所有對上帝的話的了解,都必須透過上帝的靈的感動。
由於加爾文堅持信仰的最高權威是聖經,使得長老教會傳統的禮拜堂,將「講壇」放置在禮拜堂講台的正中央,象徵聖經是上帝的話,禮拜當以上帝的話為中心。
三、因信稱義 改革宗教會強調人的軟弱、墮落與罪惡,人類無法靠自己的能力得救,得靠上帝救贖的恩惠,再因著信,才能在稱義中得救。加爾文說過:「我們知道我們的義不在我們自身,乃在基督裡面;我們知能有義,完全是靠與基督的連結;有了他,我們就有了他一切的寶藏。」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亦清楚提及:「……我們信,人藉著上帝的恩典而悔改,罪的赦免……。人有罪,誤用了這些恩賜,破壞了人、萬物與上帝的關係。所以,人當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他要使人從罪惡中得著釋放,使受壓迫的人得自由、平等,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人要因著信,透過信仰的行動——「禮拜」,與上帝重新建立關係,謙卑自己,將禮拜生活化,生活禮拜化,才能走在因信稱義的道路上。
四、只為上帝的榮耀 「只為上帝的榮耀」( Soli Deo Gloria ) 乃改革宗教會相當重要的信仰原則。凡基督徒無論在言、行、思想等任何行動,都要以榮耀上帝為最終目的。長老教會所遵行的〈韋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第一條問道:「人首要的目的是什麼?人首要的目的是當榮耀上帝,並永遠以他為快樂。」再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中,亦明確指出:「以虔誠、仁愛與獻身的生活歸榮耀於上帝。」要信徒告白一切只為榮耀上帝的決心。 長老教會決不高舉任何人,只為高舉耶穌基督,即使長老教會是由加爾文所創立,也未將之命名為「加爾文教會」,而是遵照使徒行傳十四章23節、二十章17節以及提多書一章5節的訓示,由長老治理教會,並依照制度定名為「基督長老教會」。加爾文及其追隨的人,非但依聖經的記載組織教會,還用「只為上帝的榮耀」作為長老教會的神學行動和標語,從不高舉個人。
五、心靈誠實與信徒皆祭司 改革宗教會在揚棄祭司制度,主張信徒皆祭司的理念下,禮拜不再由專屬神職人員經理、操縱,唱詩成為會眾的共同歌頌,禱告也以自由的方式呈現,並不拘泥於繁文縟節的禮儀,禮拜堂的建築因著禮拜儀式的簡化,消匿了許多象徵性的東西。雖然加爾文遵循耶穌的訓示,強調心靈誠實的禮拜,對禮拜和音樂有其獨特的主張,不喜宗教象徵,而牽動整個改革宗教會的禮儀和禮拜堂之佈置,但後來也在時代的變遷中,改革宗教會傳入蘇格蘭之後,仍在禮拜時使用管風琴,禮拜堂內外也裝設十字架,象徵教會就是救恩的所在。 改革宗教會的禮拜,強調以身體和心靈同時運用的禮拜,不喜在傳統公式化的儀式中打轉。禮拜時,信徒得棄絕世界和肉體,更新變化自己,為主而活。此一禮拜的堅持,在加爾文上書皇帝查理第五的〈論改革之必要〉一文中可清晰見著。讓我們看什麼是對上帝正當的崇拜。它主要是在於承認上帝為一切道德、公義、聖潔、智慧、真理、權能、善良、慈悲、生命和救恩的唯一來源,因而將一切由善良而來的榮耀歸於他,在他裡面追求萬事,又在缺乏中投靠他。因此,乃有禱告,有讚美感恩,這一切證明我們將榮耀歸於他。這是他所要我們行的,即尊他的名為聖。此外,要加上崇拜,表示我們對他的偉大和莊嚴所應有的尊敬,再輔以儀式,以便在崇拜上帝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同時運用。其次就是要自卑,棄絕世界和肉體,心意更新而變化,不再為自己活,要受主的管理,聽主的指引。這種自卑訓練我們順服並遵行主的旨意,好使敬畏主的心能統治我們,並約束我們一切的行為。這些事就是真實誠懇的崇拜,是主所唯一嘉許悅納的,這不僅是聖靈在聖經各處所教訓的,也是虔誠的心所證明的。
六、不同傳統間的禮拜特色
1.東方正統教會:重儀式,主張唯有從儀式的進行中,才得以了解正統教會的信仰。此外,正統教會更認為,只有藉儀式的表達,才能使教會的生活更為豐富,且使天上、地上的禮拜聯合在一起。端此,教會真正生活的核心,乃在於禮拜儀式的表達。 2.羅馬天主教會:重感官上的吸引力,對視、聽、嗅覺亦相當重視。視覺方面:禮拜堂內充滿上主、聖人的畫像,教堂建築的內外部規畫,以及彩色玻璃和圖繪,皆有其重要的象徵和意義。聽覺方面:有經文歌的唱頌、經文的宣讀、音樂聲的聲響、講道、禮儀程序的傳達。嗅覺方面:有哪香爐所發出馨香之氣;觸覺方面:則為酒與聖水。在禮拜程序進行時,各項動作和肢體姿勢都有其特別的意義和象徵。 3.改革宗教會:「簡樸」,省略繁文縟節的禮儀,強調講道,「宣揚上帝的話語」是改革宗教會禮拜的主旨。故此,在長老教會的禮拜堂內外,除了十字架、講壇、聖餐桌、風琴之類的樂器外,幾乎鮮少有圖或畫像的裝飾,倒是長老教會幾乎內外都立有十字架作為象徵,和歐洲的大教堂(Cathedral)差異極大,連牧師所穿的牧師服也以黑色為主,並沒有正統教會、信義宗、天主教會或聖公會富有階級性的五顏六色。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禮拜中為何要交讀啟應文? (第 73 期)
|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與建議 (第 69 期)
|
.改革宗的信仰與傳統的禮拜 (第 63 期)
|
.牧師服的由來與意義 (第 51 期)
|
.禱告可以唸事先寫好的禱告文嗎? (第 49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