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2期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生物科技的「既興奮又害怕」
關鍵字:
作者/苑舉正 (現為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最後幾年中,生物科技的幾項重大發明,使得它躍升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1997年2月27日,位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羅斯林研究中心(Roslin Institute)生物科學家威慕特(I. Wilmut)與他的同仁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他們已經成功地由一頭六歲綿羊的乳腺細胞,複製一頭綿羊(取名桃麗)。此項消息的披露,不但造成舉世譁然,也在科技人士與宗教人士兩造之間引發爭議,為捍衛醫療價值與人倫價值各抒己見,議論紛紛。雖然爭議日漸擴大,卻也不能阻止複製科技的成熟與穩定,不久科學家又複製出豬和一種瀕臨絕種的牛。

  2000年8月16日英國一個醫學專家小組發表一篇關於醫療複製(the rapeutic cloning)的評估報告,建議英國政府修改法令,容許複製人類胚胎及使用人類胚胎作為研究幹細胞(stem cells)的來源,以期能夠以複製人類器官的方式,解決醫療上的需要。此舉,再次引發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討論,並對於漫無限制的科技發展,表達擔憂。言猶在耳,2000年12月20日,英國國會通過這項修正案。在政府的支援下,我們可以預期,生物科技將大幅度提升研發成果,並應用在醫療的用途上。

  2000年12月21日,《科學》雜誌宣布今年的十大科學成就。其中,高居榜首的,是人類基因圖序出奇快速的排出。這項科技成就為破解基因與生命的關聯邁出重要的一步。報章媒體大幅度的報導,加上英美兩國元首的共同主持基因圖序發表會,使得生物科技學者成為2000年的科技明星。他們排出人類基因圖譜序列,被譽為是自1953年去氧核醣核酸(DNA)發現以來最偉大的成就。這項發明的醫療價值,可以從早期辨識殘疾的新方法,到防範於未然,免於惡化到恢復健康的各種治療。但是,這項成就並非全然不含爭議的,至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權就是一個問題。快速的基因圖譜排序不但會導致私人權益被侵擾,更有可能被用來牟取商業利益(如保險業等)。

  面對這些事實的同時,我們必須承認,生物科技帶給我們的,是一種複雜的情緒。一方面,生物科技可望使目前良醫束手的疾病發展出新療法的這一事實,確實令人興奮。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令人害怕的「不確定感」。在雀躍於生物科技偉大成就之餘,我們是不是也該想想,永無止境的科技發展,將會把人類推向何處呢?人類在面對那個不可知的未來,有誰能夠擔負起這一切的責任呢?若是我們因為自己的好奇心而將自己帶領到一個無法控制的社會時,誰有能力為選擇打開「潘朵拉盒子」負責呢?

  在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有一種典型印象使得這些問題出現兩種答案:一種可稱之為「科技樂觀派」,另一種可稱之為「科技悲觀派」。樂觀人士認為,前述這些問題根本都不構成問題,因為科技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的。人類的生活原本就是不斷地透過科技的發明,將想像變成現實。雖然,科技有時讓人對於不確定的未來產生恐懼感,但回首看看科技發展的記錄,就不難發現,科技的發明大多有助於人類生活的改善。即使過度的開發曾一度引發環境的問題,但環境保護的原則依然需要科技來維持。一旦採用科技,等於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我們不但用科技開創了「新世界」,同時在「新世界」中的「新問題」也必須依賴科技來解決。我們對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有信心,因為它一直保持極佳的記錄。生物科技就是一例。它可以使用於醫療的領域,讓所有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不必為苦苦的等待而飽受壓力。它可以改善農業生產,讓基因科技提升作物產量,使得飢荒成為歷史名詞。它也可以用來拯救頻於絕種的動物,使得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所演出的內容,可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改變我們的身體結構,讓壽命延長到想像中的1200歲!

  無可否認地,這確實是一幅相當樂觀的圖像。然而,悲觀人士確有完全不同的觀點。悲觀人士並不認為科技的發明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們的理由在於,科技只能解決物質的問題,卻在精神的問題上顯得束手無策。當科技將我們限制在一個由物質所構成的世界中,人在精神上卻執意追求理想、意義、價值、解脫、超越等。當科技將我們侷限於受科學法則所決定的世界之中,人在精神上卻執意追求自由、不同、突破、變化、創造等,生物科技有可能帶動一個如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中所描繪的未來。在那個講求一致的世界中,所有的人都是複製人,他們的命運是注定的,他們的生活是規律的,他們的情緒是受控制的,他們的未來是一樣的。在那個唯物的世界中,沒有任何精神層次的事物,沒有哪一種道德不是虛幻的,沒有哪一種宗教不是愚昧的,沒有任何東西是超越這個世界的。在這種完全由科技主導的社會中,不但人類精神上的需求完全被揚棄,科技也否定了人的尊嚴。科技就像一隻巨大的手,它將我們從一個和諧歡樂的世界中剝離出來,甩在另一個冰冷的世界中。

  我們或許會認為「科技樂觀派」與「科技悲觀派」兩者之間是對立的。這只是一個著重表面的典型印象。這兩種立場確實存在,但它們並不必然屬於哪一特定的團體。典型印象中往往認為科技人士基於專業的理由,對於科技感到樂觀,而其他人士則往往因為不瞭解科技,而對它感到悲觀。這個印象並不正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科技人士(如愛因斯坦)對於科技無限制地應用提出悲觀的看法。同樣的,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非科技人士(如政治人物【經濟發展派】、教育學家【科學教育者】、宗教人士【宗教理性論】)對科技的應用充滿信心,期待未來會更好。我們在此想強調的是,這兩種面對科技的感覺:「興奮」與「害怕」,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分類。它們來自於內在的感覺。雖然它們看起來是對立的,但在人的感覺中,它們卻是共存的。這必須從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作一說明。

  人類因為追求生活的便利與舒適,因而發明了科技。但是,科技發展的速度卻越來越快,有時,這個速度超過了人類因應科技發展的速度。這個發展上與因應上不同的速度,不但使得原先自滿於享受科技的人類感到害怕,卻依然也無法降低人類期待下一波科技所產生的興奮。「興奮」與「害怕」這兩種感覺不但共處於目睹科技不斷創新的人類心中,它們還會相互刺激,相對地彼此提高。興奮的感覺不斷地刺激我們的好奇心,而過多的好奇心又令我們感到害怕。害怕的感覺卻不能真正地阻止我們對於科技所抱持的期待。正好相反,科技發展的歷史形成一個典型印象,它告訴我們,「害怕的感覺」只會阻礙進步,只有不斷的發明與創造,才能真正揭開自然的奧祕。這破解自然奧祕的偉大企圖確實令人感到興奮,但我們卻無法否認在內心深處,這個企圖卻一直有一股令人害怕的感覺,擔心挑戰極限的結果,不知會造成自然什麼樣的反撲。當「興奮」與「害怕」兩種感覺交雜之際,我們卻也被迫接受,科技發展已經成為人類命運的這一事實。

  的確,當代科技的發展,處處予人以一種「既興奮又害怕」的感覺。這種感覺在生物科技中尤其明顯。在複製羊桃麗問世之後,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人為的阻撓與干預,複製人即將存在我們的四周。科技的問題不再是科技本身技術的問題,而是它會衍生出什麼樣的後果?以往我們擔心科技過度發展的結果,會造成「唯物思想」、「機械思維」、「人的疏離」、「單一社會」、「環境污染」等問題。然而,在同時,我們也會因為期待看到另外一些結果而感到興奮。我們夢寐以求的科學價值如「休閒」、「舒適」、「效率」、「理性」與「客觀」等,只會在科技社會中實現。沒有科技的干預,我們無法突破生產力上的限制。若有了科技,我們必然會為夢想的實現而感到興奮。

  我們只能說,人是矛盾的,因為他一方面會因為科技的結果而感到興奮,卻在同時又在面對不可知未來時而感到害怕。這兩種感覺卻在好奇心的牽引下,極其不對稱地連結在一起,卻也為人類譜下與科技不可分離的命運。當生物科技的「興奮」與「害怕」言猶在耳,這一切卻已經在這股好奇心所引導的狂流下,被拋在腦後。接著興起的,是綜合「自動控制」(cybernetics)與生物科技結合出來的「人機合體」(cyborg)。《新聞週刊》2001年專刊中的頭條報導,就是有關將晶片移植到體內的「人機合體」,並將之稱為人類未來趨勢。在生物科技的改造下,我們的身體可以與晶片結而為一,晶片中所設計的記憶量能與計算能力,將大幅度地提升我們的能力,「超人」可能躍然而生。英國閱讀大學自動控制系教授瓦維克(K. Warwick)就說:「讓我成為人機合體是極其令人興奮的,我簡直就不能再等了。」但是,在「太陽微系統」任職首席科學家的喬依(B. Joy)卻說:「不同於以往的科技(如核能科技)需要大量人力的配合,新科技(人機合體)的意外與濫用,可以完全在個人與小團體的掌控之中。毫微科技(nanotechnology)將製造新的病毒,加上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的複製技術,使我們可以感覺到人類的滅絕。」

  新科技的發明讓我們又感到熟悉的「興奮」與「害怕」。我們可以想像,新一波的爭議即將蓄勢而發,再次為「興奮」與「害怕」兩造對立立場提出沈重的呼籲與堅持。其結果不難想像,就是在爭議的過程中,時代的巨輪將我們帶領上另一波新的科技高峰。原先「害怕」的感覺,不是被更可怕的可能性所取代,就是被新科技所解消掉了。在這種不斷的循環過程中,人類最終將只能針對幾個哲學問題作思考:「人是什麼?」;「人可以化約為機器嗎?」;「機器可以化約為人嗎?」;「科技的挑戰是人的宿命嗎?」;「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這一切呢?」我們承認,這些問題沒有立即的答案,但它們卻值得我們深思,探究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永恆意義在哪裡。
同作者相關文章:
生物科技的「既興奮又害怕」 (第 6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2 期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5-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2期  2001年  2月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62
本期主題: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發行日期:200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尋找一個信仰的方向
編者的話
生物科技的「既興奮又害怕」
基因工程與複製科技之省思
從醫學倫理看複製人
生物醫學科技進展的省思——談複製人與人的行為責任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憶先父蘇天明牧師
蘇天明牧師牧會軼事
掌中資訊乾坤——PDA
PDA——只是「方便」而已嗎?
馬偕與聖樂
信心與勇氣相隨的宣教——新竹湖口浸信會社區事工
長老教會第一間攀岩教會——關渡教會
宗教歌舞與新興宗教運動
理想條件的清單
愛就是要勇敢一點
把聖經當小說讀?
費姨s/
讓我們隨聖靈而行吧!
因信,有愛,盼未來——「台灣聯合神學院」的迴響
聯合神學院——聊聊說說罷了?
神學院是否為塑造靈性的地方?
e世代的人啊!你在哪裡?
小弟的成長
要愛你的仇人
一個人不孤單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