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2期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
|
|
潮流.脈動 |
PDA——只是「方便」而已嗎? |
|
關鍵字: |
作者/閱聞
(教會青年)
|
|
|
前言 最近與通訊產業相關的熱門話題,是關於PDA的出現、使用和在市場使用與開發的未來可能性。這個繼手機、手機上網以及WAP手機之後的新形態通訊產品的出現,加上它擺明了被開發為扮演一個「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的功能,在通訊界、市場和使用者中引起另一種不同於WAP手機的旋風。
「資訊」、「科技」當道,讓我們的生活在物質上有著巨大的轉變。二十世紀可說是在經濟生活、經濟活動、經濟生產上一個很不可思議的時代。物質的質變與量變,使得處在這個世界的每一份子都無法逃脫因為全球經濟和資本主義的極致擴張灑下的大網。而自八○年代開始漸漸普遍的個人電腦,九○年代到現在的網路、手機,造就生活領域和個人行為上的擴張。因應這種因為資訊與科技所帶來的不同於以往傳統的經濟模式,於是有人(或是說有學者)稱之為「知識經濟」(註)。
「知識經濟」與PDA 「知識經濟」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超級熱門的討論主體。「『知識』可化為一種經濟活動的主體」的看法與觀念,是對人類經濟活動一種不可思議的想像。之所以說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想像」,在於傳統的經濟產業,當然也有「知識」的機制在其中,要不哪來的創新。可是,「知識經濟」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已儼然成為一股最為當道、主流的經濟活動,在我們生活所處的當下,好像不可避免。加上全球化效應、資本主義經濟超高度運作,與「知識經濟」互相扣連的結果,就算我們想避免這樣的經濟活動潮流也很難。所以,從這陣子主政者在面對許多公開場所,特別是類似於「政策藍圖規畫」理念宣傳的場合下,不難發現「知識經濟」字眼以及背後意識形態的出現。 到這裡,有個問題就出現了——「知識經濟」與PDA能夠扯上什麼關係?對我而言,當然有,而且還扯大了。
就我個人的觀點,PDA牽扯的,將不會只是使用便利上的意義代表。如同手機一般,現在使用手機不會只是溝通上以及資訊接收上的快速而已。手機的使用帶有著「認同的消費」、「消費的認同」符號機制在裡面。同樣的道理,PDA的使用,也有著這樣層次的象徵意義。邏輯很簡單:因為我認同某一個廠牌的物品(如Panasonic的GD93、Nokia 8850、Motorolla的「太極」),召喚出想要擁有的慾望,因而引發我對這些物品的消費行動。這種邏輯是對「物品的認同」轉變到對於「身分的認同」的角度來看。套在PDA身上,就不難從它的使用者身分去推敲。目前為止,有能力消費PDA的消費者,大部分還是屬於社會階層某一個特殊階級的。例如:醫生、企業高級主管、網路新貴等。他們有著一定水準的收入、一定的社會位階、一定的經濟活動以及人際網絡的建立模式。使用所謂的「數位的」、「非人的」、「科技的」等賦予意義的產品,也就是某程度上帶有比「人」更為值得信賴的機制與功能的產世界、接受所謂「真相」的角度。誰可以把論述的符號把玩得淋漓盡致,誰就是贏家。換句話說,今天我接受誰的說法,就等同品。「因為我有這樣的經濟能力去購買這樣的產品,所以我使用它」,這是「身分認同」的機制。
尋求「人」的價值與定位 然而,除了由消費行為引發的「身分認同」這種較普遍理解PDA的思考脈絡外,我想,在PDA背後,更值得思考與反省的,是對整個與「資訊」、「科技」引發的經濟行為——也就是我粗淺稱呼的「新經濟」形成的新社會現象與對這樣現象的反思。藉此進而思考,在科技當道、「知識」為主宰主流經濟活動的機制中,「人」的價值與定位。
「科技」當道,所有與「新」科技掛在一起的都會引起一陣旋風。除了它的創新,更重要的在於科技背後隱含的資訊掌握。誰能掌握較多的資訊,誰就有較多的權力(power)。有比別人多的資訊和技術,就可以造就出屬於創造者想要灌輸、強化、建構的論述(discourse)。論述,因為帶有意識形態運作的功能,成為一個建構人們思考事情、看待於我接受什麼樣的論述、意識形態和背後的權力關係。所以,我接受新科技,是否也表示我同時也接受「新科技」背後建構的真相?
PDA,方便擷取資訊、掌握資訊、資訊的快速擁有等特性,其實也暗藏著資訊是有代價、私有化的特色。既然誰能夠掌握最多的資訊,誰就有建構論述、權威的能力,那也就表示說,PDA的出現,不只是方便,還帶有讓資訊擁有者因為擁有更快速方式獲得資訊而更富有,無法擁有PDA的人就是資訊當道下的更貧窮者。說白一點,就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此外,PDA以數位方式取代過去傳統以來用人工方式管理時間,而人和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工具之間的關係改變,也是一個可以思考問題的方向。人以智慧創造出物品,本來就應該擁有掌握物品的權力在其中。可是,就如同電腦、手機一樣,從一開始人對這些物品的掌控到後來被這些物品所主宰,不只主宰、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也支配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與應對、思考與對話。問題來了,既然PDA是被定義為人藉此可以在時間管理上的方便與可靠,那麼到底是人管理時間,還是人被時間所管理?是我們掌控PDA,還是PDA支配了我們?
結語 回歸到PDA作為「新經濟」亦或是所謂的「知識經濟」產物的脈絡,就得更加小心看待整個「知識經濟」、「新經濟」背後承載的意義。重要的,在於因為這樣新的經濟活動、產業與模式的出現,其實是造就了另一批更加富有卻也更加自私的社會階級的出現。這個階級,就南方朔在〈反思「新經濟」——新富自私階級的形成與反省〉一文中所說的,那好比社會達爾文信徒一般相信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生存法則。誰能在這個科技主宰、知識當道機制潮流中生存下來,誰就是贏家,他們只相信科技造成的改變是好的。其實,現代的經濟產業生存模式其實和過去的創新、兼併、自私不都是一樣嗎?
所以,一個最為終極的關懷出現了:人在哪裡?人的價值在哪裡?人性並不會因為物質條件以及時間的移轉而有所改變。當有一小撮人因為握有支配知識、資訊和科技的權力和能力,過著無法想像的富裕生活時,卻也有一大群無法想像的人過著極度貧窮的生活,連求得人類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都不行。那我不禁會問:「上帝的公義在哪裡?」這也許是個大帽子、是個大哉問,甚至對某些人而言是個陳腔濫調、不值得一問的問題。可是,我卻不得不說,在這種誠如南方朔所說的:「富裕中的貧窮,縮影的不正是某種自私嗎?」的狀況下,如果上帝賜給人創造的頭腦和靈巧的思考能力,是讓人的社會變得更自私,那我寧願不要有這樣的頭腦和能力。我要的是一個上帝國應該有的公義,真正落實在人的社會中。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回應「牧師受聘,全家受聘嗎?-一位牧師娘的觀點」:一位牧師孩子的看法 (第 69 期)
|
.PDA——只是「方便」而已嗎? (第 62 期)
|
|
1.南方朔,〈反思「新經濟」——新富自私階級的形成與反省〉,台北:《誠品好讀》,2000年12月號。
2.林佳和,〈勞動的未來,未來的勞動——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未來?〉,台北:《誠品好讀》,2000年12月號。
註:當然,這是筆者對於何謂「知識經濟」屬給予的膚淺、個人主觀認知的定義,並不代表個準確、中肯的解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