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1期 台神 南神 玉神=聯合神學院? |
|
|
神學淺說 |
靈語 s |
|
關鍵字: |
作者/董俊蘭
(現為台南神學院教授,主授新約神學)
|
|
|
「靈語」又稱為「方言」,這是一種特別的話,和說話者平常所說的不同,因此被視為是藉由聖靈充滿所說出來的。 靈語分成兩種。一種是這世界已經有的話,只是說話的人本來不會;譬如說,本來不會說英語的人,在聖靈的幫助下,突然會以流利的英語發表動人的演講。另一種靈語稱為「舌音」或「唇音」,這是藉由舌頭或嘴唇的振動所發出的聲音,是世界上沒有的「語言」,除非經過特殊的翻譯,大部分人都聽不懂這種話。
可以瞭解的「靈語」 根據使徒行傳第二章的記載,在耶穌復活、升天後的第一個五旬節,有很多猶太僑民回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朝聖,當初跟耶穌一起上耶路撒冷的門徒也還在那裡。這時,「忽然有聲音從天上下來,彷彿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充滿了他們坐著的整個屋子。他們又看見形狀像火焰的舌頭,散開,停落在每一個人身上。他們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2-4節) 這個特殊的現象,立刻引起了朝聖的猶太僑民的注意,於是「大家非常興奮,因為每一個人都聽見信徒用他本地的語言說話。在驚訝詫異中,他們說:『你看,這樣說話的人不都是加利利人嗎?為什麼我們個個都聽見他們用我們自己的母語說話呢?我們當中有帕提亞人……也有從羅馬來的……我們竟然都聽見他們用我們本地的語言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6-11節) 這些記載告訴我們三件事。首先,門徒們說的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有的、別人可以瞭解的語言。這些從世界各地回來的朝聖客說,門徒們說的是他們的「母語」和「本地的語言」,譬如說,從羅馬回來的人,他們的「母語」和「本地的語言」就是拉丁語。說拉丁語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稀奇的是「這樣說話的人不都是加利利人嗎?」意思是說,這些從加利利來的鄉下佬,本來並不會講拉丁語,現在卻突然會講了。 其次,這些門徒突然會講本來不會的語言,並不是他們突然開竅了,而是因為他們「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因此,讓他們得到特別的恩賜,用本來不會的話傳講信息的是聖靈;在這事件中,人只是聖靈的工具而已。 最後,聖靈賜給門徒特別的恩賜,目的是要「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可見,說靈語的目的,不是要讓說的話得到人的讚賞和尊崇,而是為了宣揚上帝藉著耶穌的死和復活所成就的救恩。 在使徒行傳的時代,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大部分都說亞蘭語,從加利利來的耶穌和門徒所說的就是這種話。但對大部分的猶太僑民來說,因為他們在僑居地已經住了很久,甚至過了好幾代,因此已經不會說亞蘭語,而只會講當地的語言;例如,在羅馬出生的猶太僑民,可能不懂亞蘭語,而只會講拉丁語,和當時世界通行的希臘語。這就好像有些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第二代,他們只會講一句台灣話,就是:「我不會講台灣話!」然後就用流利無比的英語說了一篇大道理。在這種情形下,如果門徒用他們習慣的亞蘭語傳講,則大部分的猶太僑民都聽不懂,福音也就無法傳揚出去。所以為了傳講福音的信息,聖靈必須在門徒和猶太僑民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樑。當然,聖靈也可以選擇賜給猶太僑民「靈耳」,讓他們聽得懂亞蘭語;不過當時聖靈選擇賜給門徒說靈語的能力,讓他們分散在各個僑團當中,用那個僑團僑居地的語言來傳講,以收到宣揚的效果;譬如說,彼得用拉丁語向羅馬團傳講,約翰用西班牙語和西班牙團溝通。這些語言本身沒什麼特別,但因為是門徒本來不會說的,現在他們突然會說了,大家才覺得奇怪。
「舌音」或「唇音」 另一種靈語是「舌音」或「唇音」。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至十四章的記載,當時哥林多教會有很多信徒會講這種靈語。 在那時候的教會,因為還沒有神學院可以訓練足夠的教會工作者,所以沒辦法像今天的教會那樣,擁有駐堂的牧師,可以長期負責有計畫的牧養和教育的工作。當時的教會只能靠一些四處旅行的宣教師,做短期的宣教;他們通常在一個地方作短暫的停留,進行佈道的工作,建立教會,然後就離開,到別處繼續傳道。由於欠缺足夠的關懷和教育,剛進教會的信徒,通常對基督教信仰的瞭解不夠,所以時常產生信仰上的偏差,甚至回到信耶穌前的異教,或者把異教的思想和禮儀帶進教會。 從使徒行傳所記載三次的傳道旅行可以知道,保羅也是一個四處旅行傳福音的宣教師。和在其他地方傳福音、建立教會,然後就離開一樣,保羅在哥林多大約一年半的時間(使徒行傳十八:11),然後就被迫離開。一年半在保羅的行程中算是長的,但仍不夠教育信徒,讓他們對教義有正確的認識;偏偏哥林多城又是羅馬帝國神祕宗教的中心之一,很多外邦信徒都有神祕宗教的背景,因此在保羅離開後,他們就偏離信仰,把神祕宗教的思想帶進教會。 顧名思義,「神祕」是神祕宗教的特色之一;而神祕宗教的「神祕」,主要是用來讓信徒和神明相通,以得到特別的能力和拯救用的。因此,這些具有神祕宗教的經驗和背景的信徒,在欠缺健全的基督教教義的情形之下,就引用神祕宗教對拯救的看法,在教會裡提倡神祕的得救之道,最後演變成了異端。 這些信徒先引用「二元論」,把人的世界和靈的世界分開,並宣稱人的世界是墮落的,只有進入靈的世界才能得救。然後他們又相信,非常神祕的靈語,因為不是一般人間的語言,所以應該是靈界的天使所說的話(哥林多前書十三:1),因此,只要會說靈界的靈語,就表示這個人已經進入靈界而得救了。
由於這種信仰,信徒全力追求說靈語的恩賜,而忽略了其他的信仰生活。又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說靈語,所以會說的人就驕傲起來,宣稱只有他們才是真正屬靈、可以得救的人;至於那些不會說的,都是不夠虔誠,因此不夠資格得救的二等國民。因為這些信徒偏差的信仰,使得哥林多教會嚴重分裂(哥林多前書一至四章),而這些自命清高的信徒,因以為會說靈語就等於已經得救,就不再重視信仰見證,所以行為非常敗壞(五至十章)。
保羅當然反對這種錯誤的信仰,所以在哥林多前書就全力反駁上述的謬誤。首先,保羅在十二章8-10節和28-30節,兩次提出屬靈恩賜的清單,強調屬靈恩賜的多樣性,目的要顯明靈語並不是唯一的選項。當然保羅不否認說靈語的確是屬靈恩賜之一,所以在兩次的清單中,都把說靈語列在其中,但兩次都把這個恩賜列在最後,而且後面都緊跟著「解釋靈語的能力」。可見,保羅有意壓低說靈語的重要性,希望信徒不要只追求說靈語的恩賜。
其次,保羅認為無論是什麼恩賜,都比不上「愛」的重要性。他在十二章最後一節說:「可是,你們要追求那更重要的恩賜。我現在要指示你們那至善的道路。」然後在十三章提出聞名的「愛的真諦」。保羅會這麼說,是因為那些高舉說靈語的重要性的信徒,因驕傲而造成教會的分裂,也害一些軟弱的信徒跌倒,這是沒有愛心的行為;因此,保羅教導他們說,愛才是最重要的、最能讓人得救的恩賜,如果因為獨尊說靈語的重要性而失去愛心,說靈語反而不會讓人得救。
最後,保羅在十四章再次反對說靈語運動,而提倡宣講上帝信息的恩賜。他認為,「那講靈語的不是對人講,而是對上帝講,因為沒有人聽得懂他的話。」(2節)「可是,那宣講上帝信息的是對人講,是要造就,鼓勵,和安慰他們。講靈語的人只造就自己,宣講上帝信息的人是造就全教會。」(3-4節) 保羅的意思是說,同樣屬於語言的恩賜,我們應該選擇能造就人的講道,而不應該追求那因一己之私而會害人的恩賜。
結語 在這兩種靈語中,聖經明顯地支持第一種,而反對第二種。其中最主要的差別,在於使徒行傳第二章的靈語,是用來傳揚福音,讓人得救,是一種愛心的行為;而哥林多前書十二至十四章的舌音,是一種比較私人的恩賜,對別人比較沒有幫助,和愛心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說靈語的人又因此而心高氣傲,讓教會分裂,那就更不足取了。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婚姻之約,約什麼? (第 94 期)
|
.情境化神學:有幾種情境? (第 76 期)
|
.基礎神學往前走 (第 74 期)
|
.靈語 s (第 61 期)
|
.從聖經的觀點看「工作」:「祝福」還是「詛咒」? (第 52 期)
|
.LKK讀經法 (第 51 期)
|
.論理想的廣電媒體宣教 (第 40 期)
|
.禮拜天是「安息日」嗎? (第 37 期)
|
.基督徒可以吃「血」嗎? (第 36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